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風水運勢 >> 關於風水 >> 墓地風水有科學依據嗎

墓地風水有科學依據嗎

  編輯:關於風水
墓葬風水是一門科學,一個顯著的特性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生氣的和諧。另外,風水學也是一種使住宅、墓地與宇宙中的地氣取得和平相處的藝術,在風水學中,氣是用來解釋自然環境的。住宅、墓地與自然環境生氣有機的聯系就是風水學的內涵。

 

  墓地風水有科學依據嗎
 
象龍象鸾的翻騰盤旋,象禽鳥伏象猛獸蹲,象帝王一樣尊嚴,是比喻明堂開啟的情景。象朝向大海,象眾星拱辰,是說千江萬河都同歸大海,星斗滿天都拱向北斗,比喻眾水為穴所用,眾山都朝拱這龍脈。龍虎抱衛,是說青龍白虎擁抱護衛朝山和主山,龍情相向 。主山和客山相迎,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勢端正明朗,不近葬事的五種害山,不近空場,這種葬死比前一種葬地稍次一等。
 
葬地會給後人帶來禍福,是禍是福,在葬地的險易可以看出。山勢往往有險,葬地要考察來龍的開頭和終點,在它生氣勃發的地方擇地下葬。所謂輔,是指夾護纏從,龍怕孤單,所以主龍周圍要有夾護的龍。要避開它的害處,淺脈就順乘它,深脈就深葬以獲取生氣。開挖以連通脈氣,合土以鞏固龍脈。乘金相水,以土印木,對外藏住八風 ,對內收住五行。
 
上承天光,下就地德,使陰陽調和,五行俱備。所以君子都力求改變自然,改變天命。經書曰:目工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觸類而長,元通陰陽。這就是上等葬山。來伏又象連,其根本在天上。來龍象波浪,象奔跑的馬,它來時象奔馳 ,勢不可擋。它停止時象死屍一樣一動不動。象懷萬寶而燕息,象具萬膳而潔齋,象囊皮鼓,這是比喻吸氣時的情景。象器物裝東西,是比喻氣聚而不散的情景。
 
從民國到現在
學者們主要是對中國風水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評估和研究。上世紀,風水學在舊中國是大有市場的,國父孫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請著名風水大師沈竹礽進行反復踏勘後確定的。解放後,風水理論受到沉重打擊,作為一種風俗繼續存在,死而不僵。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東南亞、日本、韓國、歐美等地區掀起了一場“研究”中國風水的熱潮,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運用風水理論指導生活。現在,一大批“學者”為了讓風水學更好地“發展”,用現代科學為封建迷信張目,將其解釋為“環境科學”,實在是捨本逐末。
 
原始社會
雖然沒有風水學的說法,但因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人提出的生存挑戰,又值農牧社會之故,當時的人們必須“擇地而居”,選擇“近水向陽”適宜人類繁衍棲息的地方。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風水學隨即見諸文字記載,如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卜宅的記錄。從後世發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辭和《詩經》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在商周時期就以將陸地區分為山、埠、丘、原、陵、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在《尚書》中,將當時的疆域以河流、山脈為界,劃分為九州,這也是後來中國稱為“九州”的由來。在《周禮》中出現了這樣的文字“以土宜之法,辦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開始出現“相民宅”的說法,並有了“土宜法”這種相地的知識系統。《逸周書》載“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可見“土宜”二字呼應天時,附天觀地是當時百物的遵行規則,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為後世風水術的依據。
 
清代 
設有司天監,除負責觀天象記天文外,還負責修建陵墓的堪輿工作,因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風水,很重視陵墓方位。清東陵南北長125公裡,東西寬26公裡,地跨北京三個郊縣,總面積2500平方公裡,是個極其龐大的帝王陵園,由此可見清代皇帝對陵墓風水的重視。國師府的任務是:一為王朝找到好的風水寶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壞民間的地理風水,使之出人不敢向朝廷造反,不能奪皇位。這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應用地理風水這門無形科學做他們的統治工具的一個例證。 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時期。明清兩代,通過對各類風水學書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學者們的不斷探研,風水理論已相當完備。風水師的勘察活動已普及到從帝王宮殿到城鄉民宅各類場所。
 
戰國先秦時期
各種學術興起,隨著《周易》和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盛行,開始建立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為主導的學術思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僅承襲了以往的“土宜”觀念而且更加具體,同時開始有了“氣”的觀念。從《晉書》知“始皇時,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游以壓之,改其地曰秣稜,塹北山以絕其勢。”當時有了“望氣者”的說法,可見已有風水行業的專業工作者。又據《太平寰宇記》卷95記載,秦代的長水縣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興縣南邊),秦始皇聽術士說山上有王氣,便遣發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們受不了勞苦,一哄而散。
 
明朝
明成祖時,將都城遷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風水觀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風水的皇帝,這也導致民間全都講究風水,風水成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則。北京名勝“十三陵”就是被風水大師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薦給明成祖,成為明朝皇帝的陵地區。明朝還有個傳奇人物劉伯溫,民間傳說他精於風水,說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輿漫興》就是托名於他。
 
秦朝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宮占地近300裡,離宮別館遍布在山谷,以南山為宮門,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萬人。始皇家動用70萬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規模之大,真可謂空前絕後。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相宅活動,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書》載“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這是相陽宅。《孝經》載“卜其宅兆而厝之。”這是相陰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擇定地點。
 
宋代 
陳抟、邵康節、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學家對風水進行了闡釋和認定,一些風水著作相繼出版,從而出現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為主體的風水學理論體系。宋徽宗相信風水,他原本無子,有一位術士告訴他,將京師西北隅地勢加高數倍,就可得子,於是命人照做,果然得子。因此更信風水,又命人擇寶地築“上清寶篆宮”,結果勞民傷財,國庫空虛,以至政權衰敗。宋代的風水大師特別多,賴文俊、陳抟、徐仁旺、吳景鸾、傅伯通、蔡元定等都很有名。
 
西漢 
相地術更是盛行。司馬遷《史記》載,漢武帝聚會占家,問某人可娶否,堪輿家說不可。此時的堪輿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術也稱為“形法”。到了東漢,人們開始重視喪葬,從而導致風水觀念的興起。王充的《論衡》中就詳細敘述了葬禮的忌諱。東漢人非常注重居住環境,《後漢書》提到的“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瞥,竹木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的家居原則,在後世都成為陽宅的基本理論。在漢代還出現了《堪輿金匮》、《宮宅地形》、《移徙法》、《圖宅術》等風水著作,標志著風水學在理論上有了初步的歸納和總結。
 
唐朝
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鼎盛時期,各種學術也廣泛興起,同時更加促進了風水理論的發展,形成較完善的理論體系。當時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出現了一大批名師。其中江西派風水師楊筠松在民間實踐風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廣的作用,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風水,《大唐新語》、《太平廣記》中有很多風水的記錄。當時的道士也多懂風水,唐代設有“司天監”,專門看天文現象,因此司天監裡的官員必須懂風水。唐代國力強大,版圖擴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獻中找到《宅經》、《陰陽書》等,就可知風水觀念遠播西北地區。
 
魏晉時期  
中國出現了不少風水大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書》將風水術從傳統的相地術中抽出,對風水下了定義,並全面構架起風水理論,奠定了後世風水的基礎。他首倡的“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迄今傳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輝大放光芒。中國人習慣把郭璞稱為風水鼻祖。
 
隋朝 
比較而言不太信風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師蕭吉,著有《相地要錄》、《宅經》、《葬經》、《五行大義》等名著,為後人景仰。他曾給皇後擇吉地,當皇帝不聽他的建議時,他預測到隋朝運數不長。隋朝宰相楊恭仁遷移祖墳時,請了五六批風水師前來相地,其中有個叫舒綽的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賞。可見當時還是盛行風水的。
 
五代十國
因襲唐代興盛的風水觀,各代皇帝都信風水,到後周時風水術被加入了許多迷信色彩,使世人真假難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