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二十四節氣 >> 立春的習俗

立春的習俗

  編輯:二十四節氣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24節氣之一,於每年的2月3日~5日交節。立春自古以來頗受重視,民間也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於年朝”的說法。立春這天,民間有很多習俗,一起來看看立春的習俗吧!

 
  立春的習俗
 
迎春
立春作為節氣形成於周代,而立春的重要習俗——迎春的產生和正式舉行則開始於東漢時期,《後漢書·祭祀志》記載說:“立春之日,宵肯幡帻,迎春於東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東郭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中出,則迎者拜之而還。”此後歷經各個朝代,成為官方重要的禮俗活動,到清朝時,達到高潮。
在清朝,迎春禮儀由中央政府制定並且在全國統一施行,其范圍遍及中國整個農業地區。東起膠東半島、福建沿海,兩到甘肅、寧復一帶,北自東北邊陲的黑龍江,南抵海南島,無不舉行迎春禮。
在迎春禮俗活動中,各種娛樂活動十分活躍。在河南信陽,市民玩魚龍、角抵,髙跷等游戲;在甘肅靈台,立春前一日,有“社火過堂”習俗,“官令招集各裡、各甲雜業人等,名為七十二行,各按職業分穿朱衣玄裳,妝成故亊,會聚縣署大堂點驗”。
 
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是鞭打春牛的簡稱。春牛是一頭泥塑的上牛,以桑木為貴架,身高四尺,長三尺六寸;頭尾全長八尺;畫四時八節三百六十日十二時辰圖紋。
打春,通常在立春時刻或立春日早晨舉行。打春儀式最髙由皇帝親自主持,太監執行。南宋周密《武林舊亊》卷二中說:“立春,前一日,臨安造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及駕臨幸,內官皆用五色絲彩杖鞭牛。御藥院例取牛睹以充眼藥,余屬古閣婆掌管。預造成小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備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這個活動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也有描述,不過沒有“駕臨幸”的記載。
地方上,各個縣以上的政府都要主持打春牛活動,但各地稍有不同。例如顧祿《清嘉錄》卷一寫蘇州立春前一日,在婁門外“柳仙堂”,“鳴驺淸路,盛設羽儀,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觀者如市,男婦爭以手摸春牛,謂占新歲造化”。到了“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謂之打春。農民竟以麻麥米豆拋打春牛,裡胥以春球相贈,預兆豐捻”。而揚州的迎春儀式在城東“蕃厘觀”內的“後土祠”內進行。這位“後土神”是女的,稱後土娘娘。這一天,揚州的府官身穿朝服,帶著一班隨從,抬著春牛到後士祠舉行儀式、宣讀祭文,然後用“五彩鞭神”抽打春牛、直到春牛被打晬,將碎了的泥土拌和五谷撒向空中,祈求後土娘娘保佑全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立春後一天,舉行“勸耕”儀式,官員們來到揚州城北的天寧寺西側的“省耕時捨”,由知府親白駕牛套犁,扶著犁把耕田,再象征性地撒些谷物種子,意味若春天的農作開始。
在山東齊河,“至立春時,各官出拜芒神畢,各執春杖擊牛者三,以示勸耕之意。隨從胥役將牛馬打碎,謂之‘打春’”。《寶山丑志》載:“至日,鞭牛碎之,隨取另制小土牛,侑以銨吹,分送鄉達。民間爭取春牛土竟床卜,雲宜田蠶。”
在遼寧義縣,眾官立春日齊集官衙前鞭牛“打春”。打春時,拿著紙鞭鞭牛三下,打第一鞭時唱“一鞭風調雨順”,打第二鞭時唱“二鞭國泰民安”,打笫三鞭時唱“天子萬年春”。在吉林海龍,也是在立春這天打春,唱頌詞:“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大人連升三級,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豐登,六打合誠官民人等一休鞭春。”並在門壁寫上四個紅字:春王正月。
 
搶春
官吏打春後,春牛破碎,人們搶取牛土和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有些地方,制作春牛時在牛腹中亊先放些食品,供人們爭搶。河南汝南立春日,“郡守復率僚屬至春場,親自扶犁繞春場一周,僚屬亦次第仿行。春氣透,鞭春牛,牛腹預藏胡桃、柿餅、栗、棗、花生等物,鞭後散落在地,民間男女多爭食之”。
搶春的習俗在各地流行,只是各地民眾對搶來的牛土或牛紙有不同的用途。在山西潞城,人們拾春牛土,以避牛瘟。在雲南景東,農民爭相取春牛之土春棚之枝,帶回放在牛欄間,據說可以使牛不生病。在廣東東安,立春日鞭土牛,百姓爭取土牛身上的泥塊放到豬圈中,說這樣可以令豬壯如牛。在江蘇蘇州,人們也爭搶春牛。據說搶了紅色紙,家裡難免發生火災,搶了青色紙,家中會有人害病,搶了黑色紙,則晦氣臨門,似如果搶到了黃、白色紙,則大吉大利。家有未出痘的小孩,用紅線將牛尾穿起來掛在牛角上,據說可以免疫。在陝西靖邊,“小民爭搶春牛,得撮土即調水塗灶,或剝得牛身席片,用紙糊為器,謂歲收必豐,年運必達”。在尚陵,人們爭相用土中皮塗灶,叫做“祛蚍蜉”。
 
打春官
打春官流行於浙江等地。每年立春日的“迎春”活動中,由當地管農亊的胥吏,有時是乞丐扮演春官,頭戴無翅烏紗帽,身穿朝服,腳登朝靴,坐在四周圍上紅布的明轎中巡游街市,表演幽默風趣的動作。也有拿若“春鞭”邊走邊表演趕牛的。人們爭向春官擲米,誰擲中了一年吉利。
 
戴春雞
春雞又叫迎春公雞。“戴春雞”,流行於河南及山東滕縣、費縣、曲阜等魯南地區。立春前,年輕婦女用彩色碎布縫制“送春娃娃”“喚春咕咕(布谷鳥)”“迎春公雞”之類節日佩飾物,立春日佩掛在孩子胸前或左衣袖上,預示新春吉祥。未種牛痘的孩子,存雞嘴裡還要銜一串黃豆,以雞吃豆來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在河南項城,人們剪彩做春雞,大多戴在小孩的頭上或袖上。在山西靈石,立春日用絹做成小孩形狀,俗名春娃,戴在兒童身上。
 
寫春貼、作春福
春貼是立春時節用來裝飾房屋的。東北人家每逢立春日喜歡在紅紙上書寫“宜春”二字,貼在房門上。這個習俗早在晉代荊楚地區就已經存在,如《古今圖書集成》和《歲時雜詠》記載,北宋司馬光和歐陽修都寫有類似絕句的春貼。
民間則在大紅紙上寫上“立新春,大吉大利,萬事亨通”或“春”、“福”、“壽”等字樣,粘貼在門框、戶牖(窗戶)間,或大門外貼“出門見喜”,或在十字路口上貼上“姜太公在此”等春貼,認為它可保康泰吉祥。
在立春日雲南景東縣祭祀祖先、安徽泾縣祭祀土地神、浙江和湖南一些地區祭祀太歲。有的地方還安排巫祝主持祭祀活動,如在浙江會稽,立春巫師禱祭,叫做“作春福”。
 
春盤、春餅、春酒
春盤源自晉代五辛盤,用於宴席和饋贈。這五辛分別是:小蔥、大蒜、辣椒、姜和芥末。《遵生八箋》記載,晉於立春日以蘆菔(蘿卜)、芹菜為春盤。唐代立春用的春盤,據杜甫《立春》詩寫道:“春日春盌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吋。盤出商門行白玉,菜傅纖手送春絲”,就有生菜和蘿卜絲,蘇轼的詩歐萊單上寫宋時的春盤:“辛盤得春韭”、“青蒿黃韭試春盤”,則是青蒿和黃韭。明清立春用蘿卜和生菜制作春盤。
時代和地域不同,盤中之物也就稍有變化,但大都是用五辛搭配時新的蔬菜。有時候,人們愛在春盤的搭配組合上花些心思。比如將芹菜、韭菜和筍調和,取勤勞長久蓬勃之意;又比如將蘿卜、生菜擺弄在一處,即元好問《春日》詩中說的“載紅暈碧助春情”。
春餅與春盤齊名,早在唐代就已出現。眘餅是把小面團擀成薄餅烙制而成的。“春餅卷春盤”,即將蘿卜細絲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餅襄卷共食。清代林蘭癡有詩曰:“調夔湯餅佔色春,春到人間一卷之。二十閃番風信過,縱教能畫也非時。”
吃春餅是北方人的習俗。春餅就是用白面擀成圓形的餅,用餅铛或鍋烙制而成。在清朝吋,春餅的制作程序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時令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蒜花、黑棗、胡桃仁、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到了現在,春餅的吃法演變為春餅抹甜面醬,卷洋角蔥後食用。
立春時,大蔥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別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嫩蔥先出,人們嘗鮮,也是有“咬春”的意思。此外還講究吃和菜,就是用時令菜的心,如韭黃、菠黃等切絲,叫炒和萊。
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裡吃。吃春餅講究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收吉利的意思。吃春餅時,全家圍坐在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裡,隨吃隨拿。
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髒也。”卞春無酒,農捨間會少了紅發酡顏的醉翁,農民們也少了“把酒話桑麻”的雅興。宋詩中提到立春飲的酒常是黃柑釀的。現在,北方人喝的是燒酒,南方人飲的是米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