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二十四節氣 >> 2017年什麼時候入伏

2017年什麼時候入伏

  編輯:二十四節氣
俗話說“熱在三伏”。不少人會因為天氣熱而中暑,所以熱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做好防暑工作,提前預防,也因此有必要知道入伏的時間,你知道2017年什麼時候入伏嗎?你想知道入伏時間是怎麼計算的嗎?下面為你講解。
 
2017年什麼時候入伏
 
2017年入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年初伏開始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年中伏開始時間: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年末伏開始時間:2017年8月11日 庚午
2017年三伏天共計四十天。
     
何為三伏?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關系可以自然循環。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甲子記日”,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免費)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中最熱的是8月15~17日。
 
如何計算入伏的時間?
 
如何計算入伏的時間?有一句口訣“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說從夏至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為進入頭伏的時間,也就是入伏的時間。整個的三伏天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結束,歷時三十到四十天。
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謂庚日,是指農歷天干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種,依次每十天輪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於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三伏天計算方法
 
初伏
初伏也稱頭伏,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稱二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歷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歷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末伏也稱終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要想推算哪天是三伏,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庚日?庚日是按照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一天的日期都是由天干地支(簡稱干支)順序排列組成。庚為十個天干中的一個,十個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個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果第一日,為甲子;則第二日就為乙丑:第三日,為丙寅……以此類推,六十天為一輪,循環往復。
怎樣才能找出某一日的干支?查看《通書》、《陰陽歷書》或《萬年歷》就可推算出來。例如:2012年6月18日為庚戌日,夏至是6月21日,6月28日即為夏至後第一個庚日,7月18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為入伏。7月28日為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即為中伏;8月7日為夏至後第五個庚日,而8月7日立秋(庚日在立秋當天,不能算為立秋之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就是8月17日,即為末伏。2012年“三伏”為40天。
2013年6月13日為庚戌日,夏至是6月21日,7月13日為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為初伏;7月23日為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即為中伏;8月7日立秋,8月12日為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即為末伏。所以2013年“三伏”為40天。
還可以用一個簡便的方法推算。初伏每年出現在陽歷7月中旬。由於十天一個庚日,而一年為365天,雖然不是10的整數倍,但相差5天,這樣就很容易推算哪一天是庚日了。比如,2012年的7月18日是庚日,則2013年的7月13日就是庚日,而2014年的7月18日又是庚日,以此類推,很容易推算庚日。但要注意,每四年有一個閏年,閏年多一天,這也好算,遇到閏年就提前一天,比如2016年7月17日是庚日,而不是7月18日。
按以上方法就可推算出每年的三伏日期。
 
三伏天習俗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為什麼在熱天裡吃熱面?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後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
伏裡還可以吃“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三伏天飲食養生
 
俗話說“熱在三伏”。戶外陽光火辣辣地烤著,室內空調冷嗖嗖地吹著,在忽冷忽熱中,即使身體健康的人也難免頭暈目眩、心緒煩躁、食欲大減、胃腸道功能紊亂。所以,在三伏天,在飲食上要格外注意些什麼呢?
 
1、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3、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4、關於“冬病夏治”
俗話說“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冬病夏治由來已久。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貼,還有三伏天扎針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醫生根據病人的病症不同,在這些方法中選擇一兩種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含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小兒感冒等,以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如胃痛、關節炎、腎虛引起的腰痛。
專家推薦兩種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貼和三伏天拔火罐。之所以介紹這兩種方法是原因是它們具備4大優點:高效、平安、經濟、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為一個療程,一般需連續3年,也就是3個療程。為鞏固療效,病人應於冬至日到醫院復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