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水族的傳統節日

水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水族與古代“駱越”族有歷史淵源,是其中一只發展起來的,水族人擅長農耕,以種植水稻為主,主要聚居在貴州省,水族擁有獨特而豐厚的民俗文化,每年也有不少族內歡慶的節日,你知道水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

 
  水族簡介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裡、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
水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制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種已經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個單字,僅限於宗教活動中使用。這些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書基本一致。大部份水族人不認識。他們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從夏歷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個亥日,是水族各寨輪流過年的日子。水族過年稱“借端”,十分隆重熱鬧。屆時敲響鑼鼓,吹響蘆笙,還舉行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
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了嶺南,水族先民逐漸向北往黔桂邊境遷移;隋唐時統稱“溪峒蠻”;宋代在該處設置“撫水州”,被通稱“撫水蠻”;州這一地名暗示以“水”為自稱的人群已經形成。13世紀中期,有大規模的漢族人移到此處;13-17世紀,又有大量的漢族士兵被調到此處戍守,設屯安家,他們的後代也逐漸融合於水族。
 
水族的傳統節日
 
端節
端節又稱瓜節,水語稱“借端”,貴州將水族節日,時間在水歷正月上旬到三月下旬的某個亥日。傳說水族從南方遷到三都一帶時,與當地民族發小沖突,常躲到山上,後雖下山居住,但每到水歷正月上旬至三月下旬的某個亥日,都要上山游玩,回來後祭祖,這樣便沿襲為端節。祭祖是節日的主要內容。祭祖時,早上只吃魚,午後才開葷。據說古代水族居住地魚蝦豐富,北遷後很難吃到魚,只好在節日裡吃一點魚以示懷念。擊打銅鼓是節日中重耍活動,有的將銅鼓高懸於房梁上,由兩個人擊打;有的則十幾面銅鼓並排,由幾個人同時擊打,並以皮鼓指揮和伴奏。午後在端坡賽馬。賽前,由一位德島望重者騎馬繞端坡一圈,然後賽手們才躍馬馳騁。男女青年則在端坡上隨樂跳銅鼓舞和斗角舞。入夜,家家戶戶歡宴。水族有句諺語:“漢族節日算存節大,水族節日以端節大。”端節是水族最隆重的節日”
 
回量
回量,水語意為敬供田土與谷神,貴州省三都縣水族民間祭祀節日,每隔一年在插秧後舉行。屆時,以村寨為單位,由量頭主持,各戶集資買兩頭肥豬,再自備糯米飯和酒放在提篼內交給量頭。量頭先殺一頭豬在寨中敬供一會,然後連同各戶送來的糯米飯和酒一起,送到寨外田壩荒坪上一塊祭石(水語叫“尼量”)前。在宰殺另一頭豬時;先綁住其後腿,讓豬頭拖在地面,這樣抬到尼量處再殺。裝有酒飯的提篼按宗支圍尼量擺好,巫師祈禱念祭詞,再向尼量酹酒。祭畢,大家就地進餐,剩余的祭品均分後又用提篼帶回到自家田邊祭祀,並制作開口竹竿,上貼白紙條,插在田中。在這個節日中,嚴禁外人進寨以免驚擾了谷神。整個祭祀過程只允許男性參加。回量意在祈求豐收。
 
祭巖神
祭巖神是貴州省水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水歷五月十五日(農歷正月)舉行。水族信仰多神,巖石、怪石、枯井、古樹、池澤等都可以是水族崇拜的對象。在野外巨巖怪石旁,人們都要搭一個巖神棚,作為祭祀巖神的固定場所。屆時,各家各戶要殺雞宰鴨,還要准備刀頭肉、豆腐、紅紙、香燭,到巖神棚獻貢祭祀,目的多為求神保佑能生兒育女,生活平安,也求招財進寶。
 
叫兒魂
叫兒魂,水語稱“借夜”,貴州省水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水歷十二月酉日(農歷八月)舉行。在荔波一帶水族中,叫兒魂相當盛行,最初的儀式非常簡單,是日母親在自家台階上擺點供品叫兒魂即可,後來兒童也參加,母親們在酉日前幾天就開始准備各種食品,有魚、豆腐、南瓜和甜酒,還要把家裡廚房用具都擦洗干淨,到酉日傍晚,將准備好的食品放在一個圓形的竹編器皿中,然後再放到大門前的梯坎上,家裡年長的婦女要喊兒孫的魂,以示收回走散的魂魄,使孩子們無病無災。
 
借額
借額,水語意為吃額,也稱過額節,貴州省荔波一帶水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水歷正月(農歷九月)的第一個戌至亥日舉行。屆時,人們從戌日晚至亥日辰必須素食,不得食用禽、畜、獸的肉或油,但可食用魚蝦等水產品,並將其作為祭祖之物。在節日期間,各家各戶皆以素席祭祖,祭品多為清蒸魚包韭菜、清炖魚以及炕魚等,此外還有糯米飯、甜酒、南瓜等。在亥日午餐之後,各家各戶紛紛開葷忌並設宴招待賓客。舊時,人們還在節日期間舉行賽馬和擊銅鼓等娛樂性活動,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後,因銅鼓被毀,擊鼓者少見。借額,具有祭祀祖先,慶賀豐收、辭舊迎新之意。
 
敬霞節
“霞”,水語意思是水神,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水族節日,時間在水歷丑未年或子年的九月或十月間,大部分地區在子年舉行,十二年一次。在丑未年舉行的則六年一次。儀式在霞井或霞潭舉行。主持者由各支系或村子推選,或輪流執事。同時還選一位熟悉水書、會念古老巫咒的老先生執壇。每個村寨或支系要為活動承擔一定義務,九阡霞的古檩寨負責祭祀用的公雞,在祭壇上還要按水書的指點引雞鳴叫;板甲鄉夯合寨負責祭壇主祭席的大篾席編織;有的地方負責耕作公田,以供祭祀用的一些谷物。祭壇主席左右的十二個祭點擺設各村寨或支系的祭品。祭品不論多少,擺上祭壇時,必須平均分成十二份。進入霞堂的隊伍由德高望重者帶路,中間為樂隊,後邊是抬祭品和提戽水工具的人。儀式開始時由識水書的老先生念誦祝詞。之後有人騎豬,或故意讓豬叫喊。老先生接著念誦,然後要大家關傘摘帽,等待霞神降雨沐浴。所祭霞神為一尺長的石頭,祭之前立在地上,誦詞念畢,人們用酒澆霞神,從頭到腳直到霞神根基的泥巴松軟而“醉倒”為止。認為這樣霞神才停留本地,保佑本地農作物苗壯。霞神醉倒後人們聚餐慶賀。
 
麻坡歌節
麻坡歌節是貴州省獨山縣、平塘縣和都勻市毗鄰地區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民間節日。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原來只是主月初三一天,後因這段時間正好是春節,便改為從初一到十五,初一,人們三五成群向當地的麻坡進發,在麻坡找地方坐下來,派人聯絡,協商賽歌事宜。經雙方同意便開始對軟。由一兩名歌頭起歌尋找對手。其他異性以歌作答,先是一對一、後是二三人對唱。歌聲優美、出口成章、內容貼切又不重復的,會獲得拉拉隊和聽眾的贊美,反之則被轟笑。對歌到一定時候,男女相互有意者可以離開歌場,雙雙到別處去單獨對唱和敘談。情投意合則可以互贈信物。苗族和水族男女青年除了唱歌外,還吹蘆笙、跳蘆笙舞。當地傳說布依族姑娘孟紅在麻坡被財主表哥看中,想娶為妾,他以表哥身份百般誘逼,孟紅死活不同意,表哥勾結官府前來威逼,孟紅在逃跑途中遇到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的苗族後生楊陽。楊陽率苗族群眾打退官兵。就在孟紅楊陽准備成婚的時候,表哥帶領眾兵襲擊,打死了楊陽和孟紅。當地群眾特別足靑年人,非常同情這對有情人,故每年在他們遇難的地方陽紅關(麻坡)、集聚祭奠,唱歌。
 
卯節
卯節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洽縣和荔波縣水族節日,每年水歷九、十月內的辛卯日舉行。水族認為,過卯節的日子與年成豐歉、人畜興旺有直接關系。九、十月是綠色生命最旺盛時節,而辛卯日是最順利的日子,故多選這個吉日。十月的癸卯、乙卯日子一般,而丁卯是凶日,故盡量避開,節日要在四個不同地方舉行,有順序口訣為:“第一卯,水利的卯;第二卯,洞蛇的卯;第三卯,水扒水浦卯;第四卯,九阡卯。”此節日吋間長、人數多,規模僅次於端節。
節日活動豐富,屆時以魚肉酒飯祭祖,盛情宴客,擊打皮鼓、銅鼓和對歌。對歌在卯坡上進行,在對歌以及其他活動開始之前,有德髙望眾者發表一番演說:古父老留下這個節日,讓我們歡樂唱歌。午日沒有忌,未日也吉利,卯日最吉祥。未婚的青年男女,今天是你們美好的時光。自家的媳婦要管束,不必參加對歌惹禍殃。古代這樣興,我們照著辦。卯節實際上是一個歌節,青年男女要在節日中以歌傳情達意,“不會唱歌別上卯坡,不會游水別廠河”。白天在卯坡唱,晚上轉到歌堂裡進行。過去有不少卯坡,後來逐漸取消,只留下經過取土樣卜占之後才決定開辟的九阡卯的怒臘坡。人們認為,過了卯節,四面八方各村寨才能共同興旺,人壽年豐。
 
水年
水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縣水族節日,時間在農歷八月十五到十八日,十五日水歷為年三十。節日裡各家各戶殺豬宰鴨、做豆腐,炸油果,寫貼對聯。外出子女和外嫁姑娘,一般都要回家。這天,各家要吃年飯,因正值漢族中秋節,年飯後,長者把月餅切成與人數相等的份數,瓜果則自擇所愛隨便享用。按照傳統習俗,已出嫁的女兒大年夜不准在娘家住,距夫家近的由兄弟送回,距夫家遠的就在祠堂的廂房瑞安鋪,現在沒有祠堂就在本村非水族人家借宿。當晚用過的碗筷、刀具、鍋盆,得全用灰水洗干淨,不讓粘油。大年初一全吃素。開餐之前,大年夜留下的雞腿或鴨腿,第二天給最小的兒童吃。傳說水族祖先生活艱苦,有一年過節時,全家的葷菜只有一只雞,大年初一就沒有葷菜了。長者出於疼愛幺子,把一只雞腿留下來,留到大年初一給他吃.後來,子女們都跟父母勤勞持家,日子才一年比一年好起來。為了不忘記過去艱苦的日子,保持勤儉持家的精神,一代傳一代,在大年初一都吃素,這種餐規一直傳到今天。
 
洗澡節
洗澡節是貴州省獨山縣溫泉一帶水族節日,時間在農歷六月初六。節日裡,人們到溫泉洗澡,飲用神水,男女青年還要對歌談情。節前,人們准備節日的吃食、穿戴,特別要備好裝神水的葫蘆。節日那一天,人們到溫泉後,把糯米飯擺在井邊,斟上三杯酒,點燃九炷香,分插三處,並向井裡丟硬幣或銅錢,然後用新碗舀水,全家每人喝一口,再舀點裝進葫蘆裡。舀水結束,便開始洗澡,洗時,井上巖頭掛花圍腰,示為女性所在地,而男性所在地掛頭帕。據說這天洗澡可洗去百病。洗畢,老人們回家,年輕人留下唱歌。有的婦女,采一把芭茅草挽成“龍頭腦殼”插在小孩屁股後,打傘遮住小孩,以示擒住龍怪或避邪。這天的對耿與平時不同,要以村為單位,男女對陣,在集體對歌中,若找到心上人,還要通過介紹人介紹並同意後,雙方才可到僻靜地方去對歌。在唱談中若兩人覺得適意,便約定下次對歌的時間地點。
 
薦節
水語叫“解(吃)薦(正月)”,就是漢族的春節。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地區有幾個村寨,還有周覃地區、陽安地區一些水族居民,既不過“端”也不過“卯”,而跟漢族一樣過春節。歷史較久的要數陽安的謝姓水族居民。據傳,他們原是唐代應州刺史謝元琛的後裔。在喪葬和語言方面也有自己特點,可能是早期水族中一個單獨的民族群體,習俗不同,這是水漢兩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相互交融、文化影響的結果。
 
蘇寧喜
蘇寧喜,水語意為水歷四月丑日過節,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節日,當地和勇一帶吳姓人過此節比較隆重。節日起源於水族供奉生母娘娘的原始宗教活動。節日主要活動是祭祀神靈。祭祀時設主位敬供生母“尼杭”,設副位供奉野鬼“牙卻”。“尼杭”是傳說中的四位送子賜福的仙女,祭品主要是雞、鴨、豬肉、花糯米飯、紅雞蛋、豆腐和米酒。還用紅綠紙剪一排紙人貼在牆上,有的還用竹條纏上彩紙條做成花橋插在供桌上。此外,還用竹籮裝上婦女兒童的衣服首飾擺在一邊。“牙卻”在傳說中是一位心胸狹窄,最容易鬧別扭和作祟的野鬼,她常常給兒童帶來病災。敬供“牙卻”是讓她接受供品,不再作祟。“牙卻”的供品設在地上的簸箕裡,有雞、鴨、酒、豬肉。供尼杭和牙卻的兩個供席分別擺上一大碗灰,上面放竹筒卜具和從小孩衣服上扯下來的布絲。祭祀時請人念誦巫詞,祈禱“尼杭”賜福,希望“牙卻”開恩。主持祭祀活動的往往是家中年歲最高的女性。祭畢,婦女兒童進餐。這一天男人們往往小心行事,規規矩矩。孩子們還結隊提著小竹篼挨家挨戶討吉利飯。每到一家,人們都熱情接待,散發花糯米飯、肉塊、豆腐干或紅雞蛋。
 
田神祭
田神祭又稱米魂祭,水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在插秧前、插秧後和農歷十月初十日舉行三次。當地民間相傳:田神可保佑禾苗茁壯成長,故舉行專門祭祀。第一次祭祀在田邊舉行,用竹筍、雞蛋、米飯作供品,祈求田神保佑禾苗生長茂盛。第二次祭祀用豬肉、米飯等作供品,並在小木條上捆幾根雞毛和一張白紙,插人田中,祈求田神保佑五谷豐登。第三次祭祀則請鬼師收米魂,以酬田神保佑莊稼之勞。屆時,用豬肉、雞、鴨等作供品,並將谷穗用紅紙條捆好,插在一碗糯米飯內,置於盛滿谷米的籮筐上,三日後將其撤掉。
 
迎春雷
迎春雷是貴州省水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春天第一聲春雷響時舉行。水族對雷既崇拜又畏懼,春雷響過之後,萬物復蘇,嚴冬酷寒的日子逐漸逝去,所以,每當第一聲春雷一響,人們紛紛走出房屋,或是歡呼,或是鳴槍,或是趕走鼠雀,或是在果樹丫上放塊石頭,或是大家歡聚一處,擊鼓鳴鑼歌舞一番。水族民間有一首歌謠唱道:“炸春雷,春神起,沒有革鼓敲,也要拍簸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