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維吾爾族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本民族大多數節日來源於伊斯蘭教,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主要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巴拉提節、冒德路節、努吾若孜節和都瓦節等,你還知道哪些維吾爾族的節日呢?

 
  維吾爾族簡介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是民族自稱。共有7214431人。“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最大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裡的吐魯番盆地。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吾爾族的先民可追溯至前3世紀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貝加爾湖一帶。一世紀末逐漸向南遷,以後便與當地一些古代民族相融合。一千多年前,維吾爾族的先世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唐朝天寶三年(744),回纥以鄂爾渾河流域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回纥汗國,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系。
公元788年回纥改稱回鹕,9世紀,回鹕大部分西遷入高昌、龜茲、於阗以西地區,在與當地民族長期相處中,還融合了部份吐番人、契丹人等,吸收了蒙、漢、藏等民族成份。逐漸發展為近代維吾爾族。西遷的回鹕人曾先後在中亞和新疆地區建立過喀喇(哈拉)汗國、高昌王國,並參與察合台汗國和葉爾羌汗國的活動。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白雪節
白雪節是維吾爾族傳統節日,節期不固定,一般在每年第一場雪之後舉行。當第一場瑞雪普降後,朋友間互相慶賀,並相約去朋友家報喜,報喜方式很奇特,由一人先寫好報喜信,然後將喜信藏在一處,請主人去找,如果被主人發現,則由送信者舉辦晚會,否則主人就要接待所有來報喜的朋友,這一天並不舉行什麼儀式,以相互拜訪、聚餐為樂。
 
都瓦節
都瓦節,維吾爾語即祈禱、禱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和田等地維吾爾族傳統祭祀節日,時間在農歷四月五日前後。節日裡,男女老少盡情跳“賽乃姆”舞,家家吃抓飯並舉行祭祀活動。
 
巴羅提節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
燈節“巴羅提”一般在伊斯蘭歷每年8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制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桿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狀,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中間擺放著一個供插燈燭用的沙盤。這時,家長按輩份和年齡高低呼叫每個人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並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點燃的燈燭,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燈燭都點亮後,各自伸出雙手在自己名下的燈燭上烤一下,再作祈禱,願真主降福保佑平安。儀式結束,阖家大小在燈光下共享豐盛的佳肴。接著,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燈燭火把點燃後插到屋頂上,它被稱為“天燈”。全家人要出來肅立屋前,仰望“天燈”,默默祈頌。與此同時,各家門前要點火堆驅邪。青少年們則在燭光下、火堆前歡歌跳舞,盡情戲耍,徹夜不眠。
 
巴拉提節
“巴拉提”,為阿拉伯語,意為赦免。巴拉提節時間在希吉來歷8月1日至15日。
傳說凡是8月15日夜晚,誠心悔罪求饒者,均可受到赦免,因為紀錄人類善惡的天仙,這一晚將換用新文卷來紀錄,因此此夜又稱“換文卷夜”。這個機會倍受穆斯林的重視,以至於從8月1日就開始了准備工作:
各家備上糖果、點心,並在8月1日早晨-15日下午期間,擇日請阿訇到家中念誦白拉提經,新疆回民稱為“念夜”,內地稱為“走節”。
8月15日,須行齋戒、謹言慎行、用心念經,無論男女老幼均需沐浴更衣,並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並向清真寺布施財物;晚上,是最關鍵的時刻,稱為“換文卷夜”,因此穆斯林12點以前均不入睡,祈禱安拉恕罪賜福,兒童們則聚在一起,挨家挨戶去附近各伊斯蘭家庭的大門口,高唱巴拉提歌,這時,這一家就會出來人施捨財物,藉此博取安拉好感,以使自己及家人多受福澤。
 
冒德路節
冒德路節,又叫“聖紀節”。每年回歷3月12日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而舉行。這個節日多由清真寺主持,這天虔誠的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聽阿訇念經贊頌聖祖穆罕默德的功績。
 
薩依勒節
在新疆南部某些農村,至今還保留著薩依勒節。薩依勒節,意為游玩節。每年三次,玫瑰花薩依勒在五月間春耕之後舉行;果園薩依勒在六、七月間舉行;甜瓜薩依勒在八月夏收結束,哈密瓜西瓜熟了之後舉行。其中,要數甜瓜薩依勒最為熱鬧。那時節,夏收結束了,田間閒歇。人們就穿起了新衣裳。小伙子們穿著白色的或方格子花布的襯衣,有時腰裡還系上寬寬的腰帶;姑娘們則穿著各種印花圖案的、艷麗的連衣裙和青色的鑲了花邊的小坎肩,還用烏斯曼草仔細地描了自己的眉毛。小女孩們則把頭發按自己年齡編成許多小辮子,披散在肩上。連老頭兒也戴上繡著巴旦木圖案的小花帽,老太婆也披上了深咖啡色的厚大的頭巾。於是,全家人高高興興地乘坐一輛馬車,或分騎幾匹小毛驢,帶著馕,籃子裡裝滿蘋果、葡萄和梨,麻袋裡裝滿哈密瓜,懷裡抱著熱瓦甫,忽隆忽隆地彈拔著,一路歌唱,來到風景優美的場所聚會。他們在樹蔭下歇了牲口,鋪上氈毯,一邊吃,一邊相邀歌舞。晚上,就更熱鬧了。篝火熊熊,樂器爭鳴,大家跳起了麥西菜甫,那是集體性的民間舞蹈。人們用這樣熱烈的方式來抒發夏收後的喜悅心情。
玫瑰花薩依勒則常常和愛情有關。青年男女會聚在一起時。小伙子就采一朵美麗的玫瑰花贈給自己的意中人。如姑娘接受他的愛情,便把玫瑰花插在發間;如不接受就還他。有些小伙子在送玫瑰花時,唯恐不能傾訴衷腸,還附上情書,並插一根麥稈,意為因自己相思而枯瘦如麥稈。有一首古老的情歌這樣唱道:
情絲在我周身萦繞,
扯不完心頭的無窮思念,
我日日把你等待,也——
愛情折磨得我瘦如麥稈。
 
都瓦節
亦稱“坡度孽鬼節”。舊時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新疆喀什、和田地區。與漢族清明節似。無固定節期,多在盛大節日舉行,屆時,各家先上祖墳哭訴祭祀,燃燈育經,悼念亡靈。然後,家家吃“普羅”(抓飯),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心情跳傳統集體舞蹈賽乃姆舞。
 
努吾若孜節
也叫“撒拉哈特曼節”。每年陰歷春分日這一天,即陰歷3月22日前後,為“努吾若孜節”。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麥西萊甫“,預祝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人丁興旺、五谷豐登。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在努吾若孜節時才唱的民歌。
 
古爾邦節
“古爾邦”是阿拉伯語,又譯為“庫爾班”,“犧牲、獻身”之意,故漢譯又有忠孝節、獻生.節和宰牲節。西北地區維吾爾、哈薩克、回等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宗教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節期三天。節前,家家都要打掃房間,女主從們要炸馓子、烤餅干、做蛋糕等。節日清晨,穆斯林們沐浴完畢後,要去清真寺在“伊瑪目”(教長)的帶領下,一邊誦贊詞,一邊步入禮拜大殿,舉行節日會禮,觀看宰牲儀式。會禮後,經濟寬裕的人家要宰殺羊、牛或駱駝,並要按規定將一部分送給清真寺和神職人員,剩余的部分留下來招待客人或贈送親友。關於古爾邦節的來歷,古代阿拉伯地區有這樣的傳說:“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要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依,一是為了獻祭,二是要考驗他對安拉是否忠誠。當伊卜拉欣向自己的兒子舉起刀時,安拉被他的忠誠深為感動,便立刻帕特使送來一只黑綿羊,讓他以羊代子來獻祭。為了感激安拉的仁慈,體現穆斯林的忠誠,宰牲獻祭便作為一種宗教儀式在阿拉伯民族中流傳開來。久而久之,便形成節日。
維吾爾族過此節時,無論城鄉都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它主要由“撒那”、“賽乃姆”和“多朗賽乃姆”三種歌舞形式組成。“撒那”舞古老渾樸,是男子跳的大型集體舞;“賽乃姆”優美抒情,是女子跳的舞蹈;“多朗賽乃姆”是大型雙人舞和群舞。整個舞蹈熱情奔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各式各樣的旋轉和跳躍是其最大的恃點,上至白發蒼蒼的老人,下到稚氣未脫的兒童,都會在“達甫”鼓、“沙巴依”、“卡龍”等民間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廣場的四周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如烤羊肉、烤包子、炸馓子、馕、涼粉、釀皮等供人們享用。
 
肉孜節
“肉孜”是波斯語,意為“齋戒”,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穆斯林對此節的稱呼,其它地方的穆斯林稱此節為“開齋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等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宗教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舉行。此前一個月的時間,是穆斯林們的齋月,人們按照伊斯蘭教規白天封齋,只在日出前星出後進餐,而且絕不沾葷腥。待一個月滿後,即是肉孜節。是日,成年男子要去清真寺會禮,寺內拱門上樂師高坐,吹著唢吶擊著手鼓,人們穿戴一新,互相登門賀拜,饋贈禮品,節日期間除了相互拜年外,還要舉行叼羊、賽馬、摔跤、歌舞等娛樂活動。
 
撒拉
撒拉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哈密一帶的維吾爾族節日。每年春回大地,樹木發芽出葉之際擇日舉行。屆時,村裡的家家戶戶自帶鍋灶到村外風景區,吃一天野餐。這一天,人人身著盛裝,舉行各種游戲。小商、小販和飲食服務行業都前往讓利銷售,以助喜慶。相傳該節日最早要舉行隆重的農祀儀式,以求當年風調雨順,獲得豐收。
 
水節
水節是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沒有固定日期,一般是春天來臨前舉行,水節是維吾爾人開展的一項集體公益勞動。人們在長者的帶領下,來到水渠頭、泉源地,挖泉眼,清水渠,婦女和孩子們身著新裝,邊勞動邊玩樂。傍晚回家途中還舉行賽車等活動。
 
跳火節
跳火節是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每年公歷三月中旬擇一夜間舉行。屆時,人們在村內路上用柴禾、玉米桿相隔一定距離堆成一道一道的障礙,待點燃後,青壯年們從一定遠的距離起跑,跨越火堆,直到次日凌晨才散。跳火堆是人們為驅邪而進行的活動,這是早期薩滿教的遺風。
 
播種節
維吾爾族的播種節於每年農歷四月十日左右,維吾爾族帶著全家大小,來到各自的地頭,先吃夠、喝足,然後下地播種,祝願所播下的種子全都扎根生長、棵壯粒大。
 
香妃墓會
香妃墓會,維吾爾語稱“阿帕克霍加麻扎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維吾爾族民間祭祀集會。時在每年夏季,時間達三個月之久。尤以七月的每個主麻日最盛。香妃墓位於喀什噶爾市東郊,是當地最大的陵園。香妃系清乾隆皇帝的寵妃,名為伊帕爾汗。傳說其祖是十五世紀南疆維吾爾族伊斯蘭教白山派之首領。後香妃返疆,逝後葬在此地。墓宇始建於公元1640年,整個建築由墓宇和經堂組成,墓宇高26米,頂為穹窿形,直徑為17米,造型甚為宏偉。墓旁的駝轎相傳是香妃當年從京城回疆時乘坐過的。每年此時,遠近成千上萬的穆斯林們便成群結伙,坐車騎驢到墓地朝拜。每天午前,經樓上發出禮拜的號令,人們便躬腰跪叩,在一片“安拉”聲中,禮拜結束。之後,婦女接近墓宇,訴說各自的心事,有求家庭、夫妻和睦的、有祈生兒育女的,還有卜問兒女婚事的。更多的人則在陵園內飲食暢談。青年男女還要歌唱舞蹈一番。這天,也是展賣各種雜貨食品的好機會,人們可購買自己所需的東西。入夜,人們操做各種民族風味的飲食,親朋好友相互聚餐,老人們還要講述有關香妃及其祖先的傳說故事。墓會除維吾爾族外,蒙、回、柯爾克孜、塔吉克族也來參加。
 
谒水節
谒水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維吾爾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冬春之交,冰雪消融之際擇日舉行。屆時,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帶上各種食物和野餐工具,來到泉水邊或河流旁,野餐郊游,並商談一年的農事。之後,青壯年要喝口春水,兒童和老人則用春水洗洗臉和手,人們唱歌跳舞,預祝秋天的大豐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