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彝族的節日

彝族的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彝族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現於我國史籍,公元初,彝族地區的居民就泛稱為“夷”。其自稱為諾蘇潑、納蘇、尼蘇等。意思都是“黑族”,因為彝族崇尚黑色。彝族有本民族許多專屬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密枝節、彝年、跳歌節等,彝族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下面由的小編為大家一一列舉。

 
  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省彌勒縣西山一帶彝族阿細人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節日頭一天,遠近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到指定的摔跤場上參加或者觀看小伙們的摔跤比賽和姑娘們的“跳月”,“跳月”是一種隨著音樂節拍跑三步停兩拍向前抬腳的集體舞,同時還要拍手和原地跳轉。第二天晚上,手舉火把的年輕小伙組成的火龍和姑娘們組成的火龍,分別從村子的不同方向游到“公房”門口的廣場上,然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老年人則點燃火把在房子裡面繞來繞去,以示驅魔除災。據傳說,很久以前,居住在金沙江邊的彝族人被洱海的一個奴隸主搶去充當奴隸。他們被強迫在洱海邊修建一座高塔。奴隸們在阿真的帶領下,利用巧計在黑夜殺死了那個奴隸主,並救出了其他奴隸。天亮了,奴隸們聚集在洱海邊,彈著三弦、吹起竹笛,盡情耿唱、舞蹈,直到太陽落山。這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彝族各村寨殺豬宰牛紀念這次勝利。慢慢地,就把六月二十四日定成節日。又因火把在那次起義中起了關鍵作用,人們又在二十五日的晚上,舉著火把游行。後來,人們決定將兩天的活動合並為一,因此這個節日也叫做“火把節”。
 
雲南省迪慶一帶彝族也有過火把節的習俗,時間在六月二十四日,節期二天。節日第一天早晨,家家戶戶把房屋內外打掃干淨。姑娘婦女們燒火宰雞,炒制燕麥麻子泡。小伙子則上山打獵。下午太陽偏西時,全家人站在羊圈門口迎接上山數月以來的羊群,並清點羊數,家長還把炒熟的燕麥麻子泡撒向羊群,祝願羊兒繁衍發展。二十五日,是剪羊毛的日子,清早起來,人們就把烤荞餅、炒燕麥麻戶泡花、剪刀、指套等准備好。剪羊毛以家族為伙。先將煮熟的羊肩胛肉塊放在荞餅上,給牧羊人吃,並向他敬酒,請他剪第一刀。按照傳統習慣,剪羊毛時,各家族必須按家支輩數的大小順序進行,而且先剪領頭羊的。二六日,放牧的小伙子們把牛羊趕上山坡,每人挑出一只羊和牛,進行斗羊和斗牛比賽。半輸的一方若不服氣,可以要求與斗贏了的一方比賽摔跤。節日期間的每個晚上,首先由一家點著火把,唱起《火把歌》,然後各家各戶跟著點燃火把。按約足的方向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所。將火把集中起來燒成-堆大火。隨後,全寨人圍著火堆歌舞游戲。第三天的晚上,人們把一把雞毛撒向火中,把竹戶破做兩半做成鹽槽的樣子放上鹽和糧,然後學著牛羊的叫聲和趕牛羊的動作趕著“牛”“羊”回家。
 
雲南省巍山縣龍潭一帶火把節時間在農歷的六月二十五日。龍潭火把節與其他地方的火把節不同。過節時,全村人都到觀音廟打平伙,並在村中心豎一高三、四丈的大火把,頂端裝上火把斗,人們稱之為“升斗”,升斗內裝有火炮、高升和亮條等煙火;火把中部捆上干柴,並插上花紙做的彩旗、各種水果和小粑粑。各家各戶則自己做一小火把豎在門前或院中,到黃昏時,大小火把一齊點燃,爆竹驟響,高升竄天,形成五彩濱紛的景致。隨後,小孩們拿著小火把到處游轉,見人便抓一把香面撒向火把,往對方身上噴火苗,受噴者認為這樣能除邪避災,感到非常髙興。
 
四川彝族火把節時間一般在農歷的七月,沒有固定的日期,節期三天。節日第一天,各個村寨都要殺牛。殺牛時,先用木棒或斧頭將牛擊昏,然後再用刀殺,故殺牛又叫“打牛”。之後食用煮好的“坨坨肉”。晚上,人人舉火把,成群結隊在村頭、寨邊、廣場或山上漫游。第二天和第三天,是節日的高潮期。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匯集於寨頭、廣場,開展喝歌、跳舞、摔跤、斗牛等娛樂活動。四川彝族傳說,古時有一年七月,天上驕橫的大力士斯熱阿比與人間勇士阿提八拉進行摔跤比賽,最後斯熱阿比輸了。他上天後在天王面前搬弄是非,天王大怒,便派害蟲到地上吃人間莊稼。人們點燃火把,燒死害蟲,保護了莊稼。為了防止害蟲再來糟踏莊稼,彝族人每年這時都要高舉火把在房前屋後、村頭寨邊、田野山坡漫游。這樣年復一年,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火把節。
 
巴烏節
巴烏節是雲南省鶴慶縣東、西山區一帶彝族支系黑活人民間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巴烏”即打獵歸來的意思,原是一項歡慶狩獵凱旋的祭祀儀式。過去,每逢寨中獵人捕到獵物時,都要跳“巴烏”舞。跳舞之前,獵人要在歌舞場當眾開剝獵物,把獸頭交給狩獵的組織者或指揮者,獸皮交給打死野物的人。將肉收拾干淨後交給主持祭祀活動的“阿布”,“阿布”再讓助手拿到火堆上燒烤。隨即,拿獸頭的在前,披獸皮的隨後,圍繞火堆表演打獵時的各種動作形態。其他獵人則在捕獲獵物的獵手帶領下,扮獸尾隨,共同表演擒野獸的各種動作。等到獸肉烤熟,人們便停止歌舞,共享野味。後來,跳巴烏舞逐漸演化成定時舉行的傳統節日。如今,節日中的巴烏歌舞更加精彩。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鑼和十二支唢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麂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堆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狩獵動作。節門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白興諾
白興諾,彝語為祭山神,雲南省富民、武走一帶彝族密且人民間節日。分為這期和不記期兩種,定期的在每年的農歷臘月三十日晚上舉行。屆時每戶都要前往村寨中的山神廟前殺雞祭祀,然後再返回自己家裡過除夕。密且人認為在眾多的神抵中,山神是最重耍的,祭祀山神是祈求其保佑莊稼豐收、人丁興旺,狩獵多有收獲。如果村寨中發生瘟疫和災難,還要舉行不定期祭祀。屆時全村人宰豬殺羊祭祀,有的家庭還要前往廟中許願、還願。
 
拜姑爺節
拜姑爺節是雲南省峨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該節多以村寨為單位舉行。屆時,人們把近三五年內本寨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一起接回本村。之後,先給各家姑爺送大紅拜帖,然後由寨子組織獅子、龍燈、花鼓隊以及大頭和尚,到各家去拜耍。姑爺們必須.點燃鞭炮歡迎。並拿出糖果糕點相送。有些地方還要把全村寨的所有姑爺都請到一起進行團拜,讓各家姑爺在這種集體場合裡顯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團拜時,姑爺們除了擺出鞭炮、糖果、瓜子外,有的還要貢獻出自己的勞動成果,如各種高產作物的種籽等。拜姑爺節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拜主會
拜主會又稱朝山會、趕廟會,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景東等縣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或十四日舉行,也有的在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相傳這個節日是為紀念一位捨身救村民的類雄的。屆時,村民們都匯集到村中土主廟裡,向這位英雄祈禱,請他保護村民。青年男女們在土主廟周圍談情說愛,盡情歡樂,如意者便可以身相許。
 
拜祖節
拜祖節是雲南省巍山縣天空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節日前,先把出嫁的姑娘和被別家招婿的兒子接回來和家人團聚。拜袓的當天早晨,先以戶為單位祭祀祖先,早飯後,則以家族為單位,帶上各種供品,趕著共同湊錢買的豬羊,到祖公樹下。阿閉念完經後,將豬、羊、雞全部宰殺,祭奠大樹;還要將雞血抹在祖公樹上。待肉煮熟後,點上香,擺好八大碗肉食和其它供品,在場者全部跪下磕頭,家族中的老人要念誦禱詞,表示對袓公的酬獻,請祖公保佑,阖族眾家,人丁興旺,有財有福。禱告結朿後,大家飲酒娛樂,盡興而歸。
拜袓節的來歷傳說有二:一說很久以前,當地的多雨村、麻秸房同時遭到土匪的搶劫。村民奮起抵抗,但因寡不敵眾,最後只剩兩男兩女躲進了村頭一棵空心的大樹才免一死。四名幸存者,為感謝大樹的救命之恩,將它奉為神樹,逢年過節都到樹下獻祭。他們臨死前均囑附後人把他們的屍體安放到樹中。由此,逐漸形成了拜祖節。另說因為大樹生命力極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常青不老,人們希望祖公象大樹一樣,永世長存,故拜祖節要在大樹下舉行。
 
采藥日
采藥日是雲南省小涼山一帶葬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節日中主要是采、賣藥材。這天,天剛朦朦亮,男女老少便肩扛藥鋤、身負藥筐,到高山、深澗、低谷去尋采各種草藥。有些人家還要把采到的草藥拿到集市去賣。當地彝族認為,五月初五這天采集的草藥,治病效果最好。
 
插花節
插花節是雲南省昙華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這天,人們要在路邊、樹旁、寨口搭起花碑坊,並用采來的鮮花插滿房屋、畜廄的周圍。據傳說,插花節是昙華山一帶彝族為了表示對咪依魯的懷念而沿傳下來的。很久以前,昙華山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名叫咪依魯,她能唱許多彝家調子,會繡各種花草鳥獸。後來,咪依魯和善良誠實、本領高強的小伙子朝列若在山上對歌時相愛,並訂下了終身。昙華山有個土司,經常以選美女到他家天仙園伺候仙女為名,糟踏各寨美女。他早已盯上了咪依魯,就在咪依魯和朝列若訂下終身之後,他要咪依魯去伺候仙女。咪依魯拒絕了土司,並在二月初八這天用朝列若插在她頭上的花毒死了凶殘的土司,然後自殺身亡。朝列若找到咪依魯的屍體後,悲憤交加。他抱著咪依魯跑遍了昙華山的山山水水,淚水都流干了。朝列若的淚水灑到哪裡,哪裡的白花就變紅。從此,昙華山滿山遍野開滿了火紅的花。昙華山的彝族把這種花叫做咪依魯。—並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咪依魯去逝的日子,上山采花遍插各處,以示對咪依魯的懷念。
 
串會節
串會節是雲南省漾濞縣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屆時,人們聚集到一起,在場院上舉行歌舞活動。由許多人組成的打歌隊伍,圍著三堆篝火,圍成一個大圓圈,在四支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跳舞時伴以對歌,氣氛異常熱鬧。
 
搭清節
搭清節是雲南省曲靖市白水區大德地方彝族婦女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馬日。這天的家務全由男子料理。婦女們精心打扮後,帶上食物來到當地的密集山上,挖好火塘,然後升火煮飯做菜。飯菜做好後,大家席地而坐,先給長輩婦女敬酒,再給小女孩挾菜。之後大家一邊品嘗飯菜一邊唱調子,直到明月當空,才扶老攜幼,相繼離去。這天,附近的漢族婦女也有應邀來參加的。搭清節猶如漢族的踏青節。
 
大火把節
大火把節是貴州省黔西南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村村寨寨皆要殺牛,然後按人均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打粑粑,或待客,或送禮。夜晚時分,男女老幼皆手持火把,繞村寨游行,最後在田邊或地頭舉行象征性的撲殺害蟲的儀式。貴州省六枝一帶中寨的彝族,將其稱為“火草節”。這天,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並匯集在一起跳“鈴铛舞",唱“出嫁歌”。爾後散隱在樹蔭下或花叢中找異性對歌,吐訴愛慕之情,雙方中意者可互送信物。此日,老人和孩子們則要備好禮物,走親訪友。
 
小火把節
小火把節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彝族民間節日,時間在農歷四月二十四日。因為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稱“大火把節”,故四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就稱為“小火把節”。其活動內容與彝族大火把節相同,參見“大火把節”條。
 
底拉
底拉是雲南省元江縣一帶彝族民間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行。屆時,村中集休殺牛,各家殺雞,再准備挑、梨、石榴等水果作為祭品。然後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人們將各種水果拌在大門上,再擺上酒肉等祭品,焚香明燭,下跪叩拜、行祭祀之禮,祈求祖先保佑人平安,五谷豐登。祭畢,人們開懷暢飲,載歌載舞,盡興方散。
 
都陽節
都陽節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一帶及金沙江沿岸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這個節日是彝漢兩族人民團結、友誼的象征。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氣非常炎熱,彝家寨子裡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後就把端午節采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七山來,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說: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避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把“端”念成“都”,所以將端陽節叫作“都陽節”。節日這天,家家廣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坨坨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斗牛、斗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二月八
二月八是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節期三天。有關二月八節日來歷的傳說有多種,其中一說是紀念在十分危急的關頭,智斗強敵的民族英雄密枯。二月初八日,全村男子來到寨旁最高大最古老的樹——“密枯樹”前,每戶向密枯樹供祭一碗米、一塊鹽及茶、酒等物,再由畢摩主祭,並殺豬作為祭禮緬懷密枯的豐功偉績。祭畢,參祭者食用燒豬肉和豬血稀飯。剩余豬肉按戶平均分配,各戶用這些肉祭祀祖先和阿儒比女神。在節日期間,人們還舉行踏歌、摔跤、打秋千等娛樂活動。初十日,男女青年成群結隊,上山祭祀本字神,並舉行野餐和篝火晚會,互吐心曲,尋求意中人。
 
二月七
二月七是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軍屯鎮一帶彝族節日,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七日。據說,過二月七興於明朝末年,目的是求神靈保佑全鎮男女嬰兒無病無災。節前,人們要精制神轎三頂,兩頂有轎頂,一頂為座椅式;有頂的抬聖母、土主祌,座椅式的抬財神。二月初六晚上,由一紳老到聖母殿將三尊小塑像請下座位,供於大殿供桌上,名為“暖壽”。初七早上,軍屯鎮所有當年出步的孩子,都要穿著干干淨淨的節日艷裝,由父母親抱著,肩上扛一面紙糊竹做的有兩面小旗子的“枷”,並抱公、母雞一對,到菩薩座下領生,領生時先把枷上的小旗子取下讓孩子拿著,然後把枷燒掉,父母便抱著孩子和雞回家,到家後再把雞殺了煮熟,用盤子裝著去聖母殿還願。人們還完願後,便開始接神。軍屯鎮分為上截、中截、下截、街截四段,接神時這四段按次序輪流當頭。當頭者要殺豬宰羊,准備酒席,並開出“抬香老人”的名單,按規矩,凡滿五十歲的男子都有吃香飯(即參加宴會)的資格。到接神時,走在前面的抬香老人,毎人手拿兩柱點燃的條香,隨後依次足神轎和邊走邊唱的各類花燈。抬轎者須是當年結婚的男子,旺身穿長衫馬褂,整整齊齊,如人數不夠,也可由上一年結婚者代替。接神完畢,所有參加者坐席聚餐。實際上,接神活動是從一月初六幵=開始,一直到十五日神歸聖母殿才結束。二月七節,也是軍屯鎮說親的好時機,許多青年男女都是在這天訂下自己的終身大事。
 
封工具節
封工具節是雲南省富民、武定等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晚舉行。密且人認為各種家用工具,一年到頭為人們服務,十分辛苦,就象人需要休息一樣,也應給各種工具安排休息的日子。春節期間,人們都不勞作,工具也應該輕松幾天。所以,除夕晚上,各家都要把紅符封貼在鋤頭、鐮刀、犁、砍刀,耙、磨、箱、櫃、倉、囤、籮、簸、斗和稱等用具上,不到開封之際不得動用。直到正月初五那天,人們要開始生產活動了,工具才可啟封。
 
趕地母會
趕地母會是雲南省漾濞縣龍潭區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五日晚。屆時,人們匯聚在富丁鄉山背後的地母廟,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其中以打歌最為熱鬧。打歌時,一、二人到場地中央,一邊吹蘆笙、竹笛或彈奏月琴,一邊跳舞,充當“打歌頭”,並負責指揮打歌活動,其他人則圍成圓圈隨著樂曲的節奏邊歌邊舞。歌詞內容以敘述歷史故事和抒發愛慕之情為主。
 
黑井燈會
黑井燈會是雲南省牟定縣黑井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由於黑井一帶盛產井鹽,龍燈會的第一個節目便是“耍龍”,龍有九節,分別代表九眼出鹽水的井,以祈求鹽水更鹹。此外還有三打、進貢、媒婆、水族、耍獅、嫁女、得利等娛樂性節目。最後是“合井太平”。由兩盞彩雲燈以及鹽燈、白鶴燈、鯉魚燈組成,取彩雲燈助龍上青天,鹽燈喻鹽業興旺之意。在鶴燈上架一“井”字,取“合井太平”之彩頭。
 
護山節
護山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初四日舉行。在護山節期間,任何人不許上山砍樹木打柴草,也不能把畜群趕到山上放牧。這天,各個村子還要組織“打獵”活動,一般都是青年人參加,屆時有人裝扮成動物,到傍晚後出現在“獵人”們面前,“獵人”們的武器是竹炮,“打獵”歸來後要舉行慶祝活 動,大家圍火歌舞,通宵達旦。
 
祭稻田
祭稻田,密且語叫“且迷峨索波底”,直譯為“祭祀水田天地爺”。雲南省富民、武定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這一天的中午,各戶人家要到自家的稻田邊鋪上松毛作祭壇,在壇上插一枝帶三個叉的松樹枝,三枝青苗,再點三柱香,供上三碗米飯、一杯酒和一只冼淨了頭腳的活雞,主人用密且語禱告,然後燒紙奠酒,擲卦殺雞,在松樹枝上塗些雞血,把雞蒸熟後,在雞翅上插雙筷子,再祭祀一番,做法與前一次相同。然後,把所有的祭食吃完,還要到每一塊稻田頭插一根青松枝。晚上,各家家長點燃一支短火把,背一只裝有松香的背包,在住宅四周,上上下下地照看,邊走邊念咒語撒松香,意為要把病魔、害蟲驅除干淨。之後換上長火把,到田間地頭繞行,意在趕走莊稼的害蟲,有一個好收成。
 
祭羅節
祭羅節又稱“祭倮節”,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一帶彝族支系花腰人傳統節日,時間在春節後的第一個屬馬日。屆時先挑選八個人去村寨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挑水,再選兩個人去撿拾各種樹葉,並把樹葉塞進蘆蘋裡給每家送一個,同時還送給各家一個飯團,一小塊雞肉和一小塊豬肉。然後,從挑水、撿樹葉的十人中選出兩名有妻的、三年中沒送過喪的男人替放在村寨龍樹上的鵝卵石(阿羅的化身)洗身。之後,進行祭龍儀式。祭龍時,婦女不得參加,而且每戶只參加一個男子。凡生有男孩子的人家,祭龍時要到龍樹旁放炮,而且要備一桌酒席和糖果供祭龍的人吃喝。祭龍活動結束後,男女老少舉行耍龍、耍獅子、踩高跷、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當地“花腰人”傳說:從前,花腰人中有個叫阿羅的英雄,殺死了作惡多端的七個女妖。天神輕信七個女妖母親的誣狀,派天兵天將把阿羅的頭、手、腳一樣一樣地砍了下來。為了花腰人的幸福,阿羅的頭變成了森林,腳變成莊稼,手變成豬、雞、鵝、鴨。阿羅遇難的那天是馬日,後人便在春節後的第一個馬日舉行祭羅活動。慢慢地,祭羅變成了祭龍,有些地方又把“祭羅”稱為“祭倮”。雲南省新平一帶彝族祭羅節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牛日。
 
祭荞地
祭荞地,當地葬語叫“果迷峨索波底”,直譯為“祭祀荞王天地爺”。雲南省富民、武定等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密且人多居住在山上,荞麥是主要農作物之一。屆時,各家各戶在自己的荞麥地頭,鏟出一小塊平地,鋪上松毛作為祭壇,在上方插一棵三叉的松樹枝,再插三枝青苗,點上三柱香,供上三碗飯和一杯米酒、一只活雞。主人祈禱,燒紙錢,奠酒,之後擲卦,再把雞殺了,塗些雞血在松樹枝上,把雞完整地蒸熟後,還要再祭一次,這回要插雙筷子在雞身上。所有祭祀儀式結束之後,把祭品就地吃干淨。
 
祭秋架
祭秋架亦稱祭星星,雲南省昆明西山區谷律一帶彝族支系黑彝人民間宗敎節日,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當地彝族相傳,古時候人世間人煙稀少,彝族的始袓非常孤單,一到夜幕降臨時便哭泣,哭泣聲驚動了星神並為之感動,於是變成美女下凡和始袓一起玩蕩秋架,天一亮便返回天上。彝族始祖曾請求星女和他一起住在人間,星女不同意,而且從此不再下凡。為了感謝星女的恩德,彝族就以祭秋架來紀念她,每到這天就蕩秋架。祭秋架用的祭品由全村共同負擔,集體殺一頭豬,每家得一份肉,各自煮熟後,和米酒一起在月亮升起時端到秋架下,還要點香叩頭,行祭祀之禮。
 
祭神樹節
祭神樹節是雲南省巍山縣山塔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二月初八日。節日早晨,人們將村裡所有的通道路口,都用荊棘攔扎起來,並栽上一棵一丈多髙的松樹,在樹尖上插一個羊頭,同時把二只豬趕到村後的“神樹”前等候宰殺。殺豬前,要砍來三杈青松一段,用紅布條栓銅錢,掛到樹杈上,閏年掛十三條,平年掛十二條,再用松木刀砍來六棵柳樹,拿紅布連接起來,由六個男子抬著,形成一順兒的三道門。人們拖著豬在這三道門下走三次後宰殺。殺豬時,將鎮血接在一個盆裡後,倒入煮稀粥的鍋中用松木刀攪拌,名曰做“紅稀飯”。另外殺一只紅公雞和一只羊,殺雞時要將雞血灑在神樹根部,並粘上一些雞毛。阿閉則把掛有紅布條和銅錢的松枝、松木刀以及兩個豬蹄一起綁到神樹上,並點燃香柱,再把煮熟的全雞、豬頭、羊頭一並供在樹前,爾後大家跪在樹邊叩頭,同時說一些祈求神樹保佑的吉利話。神樹,彝語叫做“迷土樹”,所以祭神樹又叫“祭迷土”或“接迷土”。祭完神樹後開始打歌,直到晚飯時才停止。吃飯時,除了飲齒吃肉外,每人都要喝一碗紅稀飯。傳說該節日是專門紀念好心的彝族老人咪苦的,咪苦就是迷土神。
 
祭石神
祭石神是雲南省峨山縣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舉行。彝族由於生活在山區,到處都是石頭,在他們的多神崇拜中,也包括對石頭的崇舞,認為石頭會保佑他們免受疾病折磨,莊稼不被偷盜。屆時,要在兩棵“龍樹”前各放一塊橢圓形的石頭,象征雌雄二性。祭祀要用雞或豬做供品,連祭二天後,大家就在樹下會餐。祭祀的第二天,要由兩個已經成婚但還沒有孩子的男青年各抱一塊石頭圍“龍樹”繞圏,其他人則往他們身上潑水,以祈求石神保佑他們能生兒育女。這天,每家還在供奉的石神前面插松枝三條,象征人丁興旺。代表石神的石頭當地活叫“米金路”,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祭中柱
祭中柱是雲南省彌勒一帶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八月中旬由各家各戶自行擇日舉行。屆時,將一只白公雞宰殺,祭於自家堂屋左側中拄,柱上插青岡栗樹枝,並粘上白雞毛,請畢摩前來家中念《中柱經》。據說中柱附有神靈,嚴禁扶摸或碰撞,也不准在此柱上掛任何物品。祭中柱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家泰人安。
 
祭族樹節
祭族樹節是雲南省富民縣、武定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或八月十五日舉行。祭族樹是密且人的一件大事,屆時,由族內的一戶作主持人,這戶人家需要准備羊肉、酒、香、黃錢紙等,也有的密且人是按戶湊錢。誰家新添了子女,要多交一些酒。屆時,族長領全族成員聚在族樹下,鋪松毛,插一棵三叉松枝,點三柱香,供三碗米、一杯酒、一杯茶,燒紅鐵器蘸水,用“嘶嘶”聲來避邪。然後牽羊到族樹下,、族長率大家禱告,燒紙殺羊,掛羊角於族樹上,將羊蒸熟後,再祭一次,然後,全族老少男女坐下吃族飯。祭族樹意在求袓先保佑全家族平安興旺。
 
叫飯魂
叫飯魂是雲南省巍山縣天空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從農歷二月初五開始,期限不定。節前,全村男子將附近的路整修一次,並在經常有人行走的路口扎上刺條,村子周圍的大路口還要挖坑,以防止路人通過和進村,故民間有“二月初,阻大路”的俗語。人們認為節日期間祖宗們要回來,他們不高興見到生人。又說叫飯魂時,路上有飯魂行走,若有生人出現,會嚇跑飯魂。參加叫飯魂活動的人,須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指定。叫飯魂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兩名“老丑”,裝扮得奇丑無比,手執牛尾,驅鬼開路。緊跟著是由兩個小伙子裝成的“新郎”“新娘”,讓他們迎接和侍奉飯魂。接著是叫飯魂的主角“放羊人”,他手拿羊鞭,身披羊皮褂,一本正經。最後是阿閉和數名吹鼓手,帶著禮品和慶祝時用的獵槍、炮竹、鑼鼓、唢吶等。路上,大家都必須保持肅靜。到了選好的地方後,其他人全都隱藏到樹林裡,不得露面,只讓“放羊人”面對群山,盡力“唔喂”、“唔喂”地大聲呼喚。如有砍柴人或過路者應答了,飯魂就算叫到。於是“放羊人”用腳向地下猛地一跺,表示已將飯魂踩住。阿閉則馬上在他的腳下埋入五個分別裝大米、紅糖、茶葉、鹽巴和硬幣的小包,俗稱“五包”。意思是飯魂已將這些財富帶給村寨,使大家享用不盡,而五包中的一點禮物則是人們回敬飯魂的。這時,其他隱藏著的人跑出來敲鑼打鼓、鳴槍放炮,以示慶賀。接著,吹吹打打將飯魂迎回村中。因為人們都忌諱應和“放羊人”的呼喚,所以飯魂往往很難在一天中叫到。假如連叫三天不成,則須等到二月初八,重新組織一批人,一直到叫應為止。叫到飯魂,意味著給村寨的人帶來吉祥、幸福,是全村的大喜事。因此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要歡聚在一起,殺豬宰羊,會餐慶祝。並且規定,凡三年來生了小孩子的人家,都須拿出禮物,生男的貢獻煙酒,生女的貢獻糖茶。到了晚上,全村還要舉行熱鬧的打歌活動。
 
叫五谷魂
叫五谷魂,彝語稱咱哈咕,雲南省彌勒縣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屆時,各家各戶用青岡栗和黃栗樹枝扎成一捆,作成扁擔,挑著雞、酒等食品到田地邊獻祭,並請畢摩念經叫五谷魂,爾後將供品置於供桌上。叫五谷魂是為了祈求五谷豐登,年有余糧。其他一些地區的彝族,則在每收割完一塊或一壩田之日,舉行叫五谷魂儀式。叫魂時,主人站在田頭,口念禱詞,祈求五谷魂隨同收獲的莊稼回到家中居住,以保佑來年五谷豐登。念畢,一邊返家,一邊不停地呼喚五谷魂。
 
開新街
開新街是雲南省峨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正月初一後的第一個趕街日。舊時峨山一帶的彝族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燒香祭神後,各家就互不往來,直到正月初二或初三各寨舉辦民間燈會、龍會、虎會、地會時才相互往來。待開了新街後,人們才下地干活。開新街這一天,人人都穿上新衣服,吹奏起各種古老獨特的民間樂器,耍著龍燈、蝦燈、獅子燈、彩船燈,跳著熱烈奔放的花鼓舞,從各村寨朝指定街子上湧去.街場上,待三聲地炮一響,便有一位年高望重的長輩講話,他祝願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接著舉行各種文藝表演和娛樂活動。晚上,年輕人還要燃起篝火,繼續歌舞娛樂。富良棚、塔甸一帶,還有在松毛席上吃“開新街飯”的習慣,開新街期間,人們還要在貨攤上購買春耕所需的生產資料和各種生活用品。
 
拉麻節
拉麻節是彝族支系黑話人傳統節日,“拉麻”彝語,意為賀牛神,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舉行。位於雲南省鶴慶、劍川兩縣間的西山上,有個牦牛洞,洞口上方的石壁形如牛頭,據說它是牛神的化身。每當節日清晨,人們便手舉白栗葉,從四面八方匯聚這裡,他們將各自帶來的食品,擺放在牛石頭下的供案上,然後爬到牛頭上高聲呼喚“牛王、牛神醒來吧!”再把白栗葉堆放到石洞內,然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將白栗葉點燃,人們圍著火堆歌舞。隨後,在洞外草坪上舉行“拉麻”儀式:草坪中央點一堆火,一人頭戴牛頭面具、身披棕衣扮演牛王,圍繞火堆摹仿牛的各種動作。一人拿著牛繩套,做出准備拴牛的樣子。還有人拿著竹筒象征鑽到牛腹下擠牛奶,以討吉利。其余的人隨之歌舞,並向“牛王”拋撒糧食,以逗引牛王。圍觀者拍手助威,祝願人們逮住牛王。而牛王則東躲西閃,毫不馴服。這時,頭戴簸箕形氈帽、身穿羊皮褂,手持放牧鞭的牛倌上場,他身後還跟著一群手舞花束花環的姑娘,他們圍著牛王起舞,歌頌牛神。牛王馴服了,姑娘們把花環、花束掛在“牛王”身上,象征寄希望於牛王。然後,人們用青松扎成的大轎,抬著牛王出游各村寨,以示把吉祥和幸福送到各村寨。
晚上,各寨在村中心的平壩上,點燃七堆篝火,人們圍著篝火吹牛角號、擊牛皮鼓,表演耕種、收割的舞蹈慶賀牛神。各家各戶還要單獨舉行賀牛儀式:首先由當家人點燃火塘,家庭成員按輩份依次往火塘中加四根木柴,擺成井字形。女主人將一個裝有各種糧食的斗擺放在火塘前,再用紅線繩扎四束寸長的稻草置於斗的四角,斗梁上點一對蠟燭,放一些供品。男主人宰一只紅公雞,滴雞血於斗內,斗梁上粘三绺雞毛。然後,帶領全家拾著斗、唱著“牛長壽,人長壽,莊稼大豐收”,繞牛欄一周。同時,女主人將一張畫有一頭耕牛、牛角上站著一對喜鵲,牛背上騎著一對童男童女的“吉祥圖”貼在牛欄門上。最後,全家在牛欄外席地共餐,並要給牛喂一些糯米糍粑,以表示與牛同樂。
 
老年節
老年節是雲南省巍山縣山塔、龍街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除夕日舉行。節前,家家戶戶要殺豬宰雞,做糯米面、磨豆腐、擀面條、釀白酒等,備好節日食品。節日當天,各家各戶紛紛張燈結彩,貼門神和春聯,並在院子中心栽一棵枝葉茂盛、高三四米、有三盤樹枝的松樹,名曰“天地棚”。然後在樹干上扎:把松毛,將香柱插在松毛上。樹下置一供桌,桌上置一碗清水,燃燈作天地神靈位,再擺上臘豬頭和煮熟的全雞等祭品,祭獻天地神靈。另外在房屋後牆處,也要栽一棵松樹,名曰“米士樹”,代表廄神。祭祀廄神以求其保佑六畜興旺。人們在祭畢天地神靈和廄神後,再祭祀自己的袓先。黃昏後,各家皆要“封門”,即用兩條四指寬、一尺二寸長的紅紙,上書“九天日月文昌開運桂院仙府”和“十二月卅日封”的字樣,在大門闩嚴後將其貼在大門裡面,呈“X”形。封門後待正月初二日別家的童男前來“踩門”時方可開門。龍街一帶彝族過老年節時,還要在堂屋內外鋪上青松毛。山塔一帶舞族在節前要將嫁出的女兒接回家過團圓年。已經生育的,在正月初二過後,則返回婆家,未生育的則繼續留下,待正月十六日過後才回婆家。入夜後全家團聚歡宴,並由家長給子女們講家史和故事,通宵達旦,俗稱“守歲”。五六歲的兒童,則站在門坎上比身高,據說這樣比才能長得快。
 
勒蘇花街
勒蘇花街又叫“趕花街”,雲南省峨山、新平、雙柏三縣交界處的彝族支系勒蘇人節日。每年兩次,時間分別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節日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過去,一位漢族姑娘與一位勒蘇小伙相愛了,但因民族不同而受到輿論迫害。他們相約在綠汁江畔的大西山頂殉情。為紀念這對情人的堅貞,人們便匯集到大西山頂的草坪上進行歌舞活動,後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地就成了勒蘇人的一個傳統節日。跳舞娛樂是花街的主要活動,人們盡情歌舞,誰也不受拘束。大家祝願青年男女幸福歡樂、永遠相愛;也預祝地裡的莊稼免遭蟲害,獲得豐收。勒蘇花街,是年輕人談情說愛、尋求伴侶的好時機。
 
魯止
魯止又稱米孫叭,彝語意為“祭龍”,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一、二、三、四月間擇日舉行,彝族民間認為:人間之水皆為龍門所噴,雲行雨降皆龍所為,因此,每個村寨都選萚一個旺水源頭或一天然大水池,作為龍潭,成為永久性祭龍場所。並選擇水源旁或水池邊的一棵參天大樹,作為龍的象征,俗稱龍樹。屆時,以村褰為單位舉行祭龍儀式,由老人籌辦祭祀用的香燭茶酒等物,並將按戶輪流飼養的豬作為牲禮牽往龍潭邊,其余每人手持一碗米,一小塊鹽。人們焚香明燭,殺牲獻祭,行祭祀之禮,祈求龍神及時降雨,保佑五谷豐登。如果出現旱情,人們便在農歷四月十八日舉行接龍儀式,由本村考兒位求龍主持者在水源外提一紅尾魚,放入本村水溏中,以示接龍回村。在雲南省石屏一帶,當地彝族民間傳說:祭龍是為了紀念將自己身軀化作森林、莊稼、家禽的英雄阿羅。在景東一帶,當地彝族民間傳說:有一年連降大雨,有―姓周村民說:祭龍可以求得保佑,於是形成年年祭龍習俗。當地有一石洞,相傳龍居其中。一年大旱,村中流傳龍要食用一兒童,方可免除旱災。有一青年身綁夾刀,手持利劍自願去作祭品,在龍將其吞下後,他在龍腹中翻滾突刺,將龍殺死,自己也不幸葬身龍腹。此後,人們祭龍改用豬、雞作為祭品。
 
嘗新節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鹿鳴一帶的嘗新節時間在農歷八月十五日開鐮收割稻谷之際。節前,家家戶戶要通知至親好友前來參加。主人家要准備好豐盛的食品,有的還要殺豬宰羊。吃節日飯之前,先把舂出的新米煮成熟飯,舀三碗配以雞,羊,豬肉之類的菜肴祭祀神和祖宗,以表示對沖和祖宗賜恩的回報,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就餐時,主人和客人要相互敬酒,客人稱贊去人的勤勞,並預祝來年豐收,主人則感謝上天賜福,感謝親朋好友的真誠相助。有的主人或客人還要吟誦事先編好的順口溜。吃新米時,先敬席間長者,以示尊老,再給小孩,以示愛幼,最後給中年和青年。大家在席間必須先嘗新米飯,再飲酒敘談。
 
馬櫻花節
馬櫻花節是雲南省楚雄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日。屆時,人們把馬櫻花摘來,插遍牛廄、羊圈、雞屋和豬捨,還要舉行跳腳、唱山歌、殺雞會餐等活動。傳說很久以前,洪水滔天,最後只剩下兄妹兩人在世界上。金龜老人想方設法讓他門結為夫妻,後生下一個不成人形的肉團。金龜老人用劍將肉團劈成了五十個童男、五十個童女,然後用劍把帶血的肉皮挑到旁邊的一棵小樹上,這棵小樹便開出了紅彤彤的馬櫻花。這一天,正是二月初八日。五十童男五十童女分別被各種飛禽走獸帶去喂養,長大後又互相婚配,繁衍出各個民族。後來,他們一起去找爹娘。他們問土蜂、松樹、棕樹,但都不願意告訴,只有好心的羅漢杉、小蜜蜂和楊柳樹願意幫助他們,但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看到的只是滿山遍野的馬櫻花。是,他們中的一部分在開滿馬櫻花的地方定居下來,並定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過馬櫻花節,這一部分人就是彝族的祖先。
 
彌勒祭山抻
彌勒祭山抻是雲南省彌勒一帶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四日舉行。屆時,人們紛紛前往密枝山上,宰殺一頭黃牛和兩頭雄雞作為供品祭祀山神。祭祀時人們還要焚香燃燭,叩拜祈禱,祈求山神保佑。祭畢,將牛肉和雞肉分給各家各戶。
 
密庫節
密庫節是雲南省巍山縣龍街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六月二十六門,屆時,人們帶上米面,到預定地點殺豬祭祀。祭祀時,將三枝有三個杈的松樹,三枝椎梨樹枝,同插在大樹根部,並點燃香火,由阿閉誦經祈禱,祈望地脈龍王保佑全村平安,山長萬物、地生丘谷。祭祀活動完畢後,要吃豬血稀飯。剩下的肉和飯,各家均分帶回去給沒有參加祭祀活動的人吃。
 
密士咕
密士咕,彝語意為“祭密士”,雲南省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七日或二十八日舉行。當地彝族民間相傳:密士是古代一牧人,死後為神,專司畜牧業和匪警,因此當地彝族每年祭密士,以祈求其保佑牛、羊、豬、雞、狗、馬六畜興旺,不遭匪盜。屆時,在主人家正房門外舉行祭祀儀式,特邀請牧人參加,待焚香設供後,行祭祀之禮。祭畢,煮雞肉稀飯,參祭者共食。
 
密枝節
密枝節是雲南省路南縣彝族支系撒尼人和彌勒等地的阿細人傳統節日,撒尼人過節時間在農歷十一月中旬鼠日至馬日,長達七天;阿細人過節時間則在立冬後第一個屬虎日。撒尼人的密枝節是紀念祖先的。傳說撒尼人的祖先古時居住在深山密林中,過著狩獵放牧的生活。一天,突然下了一場大冰雹,其他人的羊群都被打死,唯有聰明的牧羊人密枝斯瑪將羊趕進了樹林才避免了災難。現在的羊都是從密枝斯瑪時代繁衍來的。故撒尼人每年都要過密枝節,以懷念這位聰明的祖先。屆時,以村寨為單位舉行活動,每戶一個男子,拉一只綿羊到密枝林去宰殺,肉熟後,由一老者念誦經文,然後聚餐,但不能把肉吃完,必須留一部分,等天黑帶給家人吃。進村時,由一個人帶領呼喊:“哈夠、哈夠”,以此告誡不守村規和違反道德風尚的人。阿細人過密枝節,主要是進行祭樹、祭山活動,告誡人們要保護森林。
 
牟定三月會
牟定三月會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民間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四日,節期三至五天。節日期間,除楚雄各地的彝族人到會外,附近的白、回、藏、 苗、漢等族人也跋山涉水,趕到牟定縣城參加節日活動。每年的三月會,牟定縣城鑼鼓喧天、炮竹齊鳴,熱鬧非凡,人們手拉手圍成圓圈跳著彝族民間集體舞蹈“左腳舞”。三月會的來歷,有說是為紀念哀牢山舞族起義領袖李文學的;《定遠縣志》說是由歷史上的廟會演變而來的;還有說,過去牟定城外有一個龍潭,潭裡有一條蛟龍,每年三、四月份便興風作浪,淹沒莊稼、吞噬人畜。知縣老爺告知百姓,在三月二十八日,每戶出幾斤栗炭,拿到龍潭邊燃燒。等知縣一聲令下,都將燒紅的炭倒進龍潭,然後用泥石將潭填平。人們在填平的龍潭上跳舞唱歌,慶祝災難消除,得到安樂。後來,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左右,人們便舉行集會,紀念那次制服蛟龍的勝利。
 
尼遮西
尼遮西又叫豐收節,彝族慶祝豐收的節日,時間在十一月二十四日。過節時殺豬、吃新米。歌手們還要聚在一起對歌,共祝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請雨水
請雨水是雲南省彌勒縣彝族支系阿烏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三月間擇子、已、午日的次日舉行。屆時,村民們集資,購買山羊一只,將其宰殺後祭祀雨山,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當地人稱之為請雨水。在請雨水的次日,人們又宰殺綿羊一只,祭祀白龍神,以求神佑。第三天,要殺豬一頭,再祭祀神。在此期間,不准人們前往田間耕作,男子只能到山上打獵。
 
認祖節
認祖節是雲南省巍山縣山塔地方吳姓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初二日。山塔地方的吳姓彝族,其宗族分為三支,按照老規,每支的子孫,每年都要養一頭豬、一只山羊。豬、羊由專人飼養,每戶需向飼養戶按人丁交糧食和飼料若干。正月初二,吳姓三支把養大的豬、羊,都集中到吳姓宗祠去宰殺,以舉行祭奠祖先的活動。這天要大辦筵席,各支招待各支的客人。上午,各家的祖公盒都要送到祠堂,分支系擺在總祖公的牌位前,同時,各家還須送去香、紙、燭、茶、酒、果、糖、糕點等。宰殺豬、羊後,要把燙好的全豬全羊擺到木架上伏著,在豬羊的口中橫放一枝松毛。全部祭品擺好後,全宗族的男女老幼按年紀、輩份的次序,站成許多排。之後,由主祭人高喊跪拜叩首、獻爵獻酒、敬香敬馔,氣氛肅穆莊嚴。認祖表示將吳姓宗支先後去世的亡靈請來團聚,彼此互認,也表示亡靈們見到了家支的子孫們是興旺昌盛的。認祖的前後都要舉行踏歌活動。
 
賽歌會
賽歌會是雲南省元江縣魯木庫一帶彝族支系臘魯人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的牛日舉行。屆時,人們選擇村外一塊較平坦的地方作為賽歌場,場上燃幾堆篝火,人們圍火席地而坐。待蘆笙吹響後,能歌善舞者便自覺地走進圏場中間,在蘆笙伴奏下集體起舞。歡跳中,一人領唱眾人和,場上觀眾也為起舞者拍手助興。接著,是男女對歌,俗稱“當眾說情”。先是一小伙上場歌唱,用歌聲引逗姑娘上場對歌,姑娘群中便選出一個比較合適的姑娘相對。對歌時,先是委婉含蓄地試探對方的心,慢慢地當眾表露相互的愛慕之情。觀眾則為之發出祝賀的掌聲和開心的笑聲。對歌的小伙和姑娘趁著這熱鬧場面以目定情,他們腼腆、羞澀地相互偷看幾眼,陪個親切的笑臉,就說明已互相看中。然後一起挽著手退出場外,場上的喝彩聲和掌聲就會更加熱烈。如果相互看不上,也當場用歌聲婉言謝絕。有些大方的男女育年,被拒絕後仍站在場中,等待另一位上場與自己對歌,有的還堅持到得了情侶後才退場。這種方式,俗稱“支樁”。賽歌會有時會持續若干天,直到無人上場對歌時方宣告結束。結束時,人們把唱成的一對對情侶圍在場中,在蘆笙的伴湊下縱情歌舞,直至筋疲力盡。
 
賽裝節
賽裝節是雲南省大姚縣三台一帶彝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這天,婦女們穿上各種鮮麗的服裝匯集一處,圍成圓圈,在銅號、月琴的伴奏下,手拉手邊歌邊舞。傳說在很久以前,三台有一位聰明実麗、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彝族牧羊姑娘米波龍。被在三|台霸占田地開采銅礦的黑羅看中了,企圖搶娶她做小老婆。米波龍為了除掉這個惡棍。便在農歷三月二十八日這天,穿上艷麗的彝族服裝,抱著黑羅跳入洪水潭,為了紀念這位為民除害的姑娘,三台一帶的彝族婦女便在米波龍殉難之日,穿上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後來慢慢演變成比賽花衣新裙的日子,屆時,小伙子們也前來觀賞助興,並從姑娘們的服飾上尋找心靈手巧的意中人。
 
三月花會
三月花會是雲南省祿豐縣高峰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三日舉行。此時正值馬櫻花盛開,方圓數十裡的彝族青年男女們在這一天都要身著盛裝,聚集在當地花山梁子,大家唱歌跳舞,直到日落才告別回家。也有的靑年,交談合意後,雙雙對對躲入密林中,互訴衷腸。關於三月花會,有一則傳說,古時此地彝族受外族挑撥離間,內部產生隔閡,甚至發生過械斗,後來在三月十三日這天和解,人們歌舞了一天以示慶賀,年復一年,相沿成習,便形成了節日。
 
沙戶比節
沙戶比,彝語即“小春嘗新”,雲南省巍山縣龍街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小麥成熟後的農歷四目中旬。屆時,家家戶戶用麥面和糖,糯米舂糍粑,並蘸上蜂蜜獻祖。已出嫁的女子,這天要帶上糍粑回娘家,既是與親友共賀小春豐收,又是請老人、親友們嘗自家的新米。
 
山神會
山神會是雲南省巍山、景東等地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到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祭山神在各地彝族中都很受重視,只是地區不同,時間不一。彝族由於祖祖輩輩多生活在深山裡,他們對山既有一種親切的依賴感,也有一種虛幻的神秘感,他們認為山是山神的化身,山神是所有神靈中最有力量的一位神祗,故各處都建有山神廟,到農歷二月初八日這天,當地的彝族男女老少都到山神廟裡燒香叩頭,祈求山神保佑他們村寨興旺。山神廟的形式各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一小茅屋,有的是土牆瓦頂;有的廟裡用石頭和樹枝作為山神的象征,有的廟裡置一石牌,上刻男女神一對象征山神;有的村子用雞祭祀,有的村子用豬祭祀,還有的村子由牧人向有錢人家募來食品祭供。祭祀山神的目的在於祈求山神保佑全村或家人平安。
 
神仙坡節
神仙坡節是貴州省納雍縣和水城一帶苗族、彝族、仡佬族、漢族等民族民間節日。時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屆時,各族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會納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舉行吹蘆笙、賽馬等娛樂活動。節日始於當地苗族的跳花活動。傳說古代時,當地有一位叫木達的小販,他買賣公平,不欺不詐,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腸。在小販差一天就到一百歲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圍四十八個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為青年人穿針引線物色對象。後來便乘白鶴慢慢升天而去。以後,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神仙坡。每年這一天,人們都要集中到這裡來,紀念這位成仙老人,並歌唱娛樂。後來便形成神仙坡節。
 
十月年
十月年是彝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為五至六天。彝族先民曾創制了十月太陽歷,由此形成十月年節日習俗。屆時,各家各戶殺豬宰羊,敬天祭祖,祈求五谷豐登,人丁興旺,中年男子,成群結隊前往各戶,慶豐收賀新年。各戶主人則拿出美酒款待來客。有的地方,則是大家聚集在一起,聽老人講述祖先的業績,並預祝來年萬事如意。有的地方,則要在天井或場院栽一棵青松,並在地面鋪上松毛,取清潔、平安、長壽、發達之彩頭,青年人則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歡度新年,或者舉行斗牛、賽馬、射箭、摔跤、蕩秋千等文娛活動。彝族摔跤是從學牛羊打架發展起來的,基本方式是從站立摔到跪撐摔的循環式,使對方雙肩著地即為勝,四川涼山彝族摔跤則是雙方先要把對方腰帶抓好,然後用勁將對方摔倒,連勝兩個對手就能得獎。
 
送鬼神
送鬼神是雲南省彌勒一帶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六日舉行。屆時,各村莊准備一只羯羊,羊背上騎著用尖刀草扎制成的草人,其身著紅綠紙衣,並手執紅、綠紙旗各一面。再砍來兩棵黃栗樹,其間用一丈多長的尖刀草繩相聯接,草繩上插有角五倍子木削制而成的尖木刀和三角形木片,還用尖刀草扎制一瓢,內放一飯碗,將其掛在羊角上。送鬼神時,由二人抬著黃栗樹為前導,後隨畢摩提燈念經,挨門挨戶送鬼神。每到一戶門前,戶主從家中夾出一塊火炭,澆上冷水,以示接鬼神。送鬼神完畢後,將黃栗樹立於村口,將羯羊宰殺獻祭,然後將羊肉分給各戶煮食。
 
頌牛節
頌牛節是雲南省西北山區彝族支系黑話人節日,每年立冬日舉行。傳說這一天是天牛下凡效勞人類的日子,所以人們舉行紀念活動歌頌牛的功勞。各家各戶要把耕牛全部趕到牛神崖前草坪上集中參加活動。草坪上圍插12根松桿,上邊掛滿用紅綢綴著的荞子、燕麥、包谷,中心放有一個大簸箕,內盛用洋芋制成的黃牛和用蘿卜制成的水牛模型,這些“牛”用荞梗或玉米秸作腿,荞粒或玉米粒作眼,麥穗尖作角,玉米纓作尾。簸箕四周放置各家送來的荞餅、燕麥炒面、玉米糕和切成寸段的燕麥秸,作為牛飼料。活動在一位老歌手帶領下開始,大家牽著掛紅綢的耕牛,繞簸箕踏歌而舞。歌唱耕牛的功勞,歌頌精心飼養耕牛的人以及當年獲得好收成的人家,最後,按成績大小,老歌手把“牛”和飼料獎給牛的主人。飼料當場用來喂牛,“牛”則裝在用彩線編織而成的“牛轎”中。之後,大家趕著耕牛載歌載舞,游村過寨。牛模型拿回去供在家堂,它是家中代代相傳的寶貝。
 
太陽會
太陽會是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大小勒姐村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逢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當地彝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奉太陽為神。屆時,各個村子裡的村民都要會集到村外的山神廟中,一起祭祀太陽菩薩,祭時,水果、糕點等供品上要刻上類似太陽的蓮花狀圖案,再用一張五色彩紙寫上“太陽菩薩”四個字,意為這些供品是請太陽享用的。然後,祭祀的人們敬上香,向太陽叩頭行禮,背誦七遍《太陽經》,還要說茔禱告的話,大意是感謝太陽菩薩在這一年裡的惠顧,使莊稼有了好收成,祈求來年也帶來一個好光景。
 
跳公節
跳公節,彝語叫“孔告”,意為歡慶的日子,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彝族傳統節日。各地方節日時間不定,有農歷四月初三的,有四月十一日的;也有四月十二日的。為期三天,節日的主要活動內容為祭奠先祖、土地和山神;演習古代先人戰爭和生活場面;由世襲的節日活動主持者吆公唱本民族的歷史以及跳金竹舞、對歌、飲酒、聚餐等。其中以跳金竹舞最為重要,跳舞之前要用豬頭祭祀祖先,然後由“麻公”領舞,眾人踏著蘆笙、銅鼓的節奏相隨。金竹舞要跳兩天。關於節日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彝族的一位首領九公在一次戰爭中失利,被迫躲進了一片金色竹林。他急中生智點燃竹葉以迷惑敵人,敵人果然畏退了。後來,九公不忘金竹的救命之恩,在村寨的廣場中央栽了一簇金竹,並率眾人圍繞金竹跳舞唱歌。這個時候,正是農歷的四月。所以,以後每年的農歷四月,人們都要聚集到廣場跳金竹舞、對歌。後來,在唱歌跳舞的同時,又加進祭祀袓先和神仙、演習古時戰爭場面及說唱本民族歷史等活動,並形成了固定的節日。
 
跳宮節
跳宮節是雲南省富寧一帶彝族支系白倮倮人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七日舉行,節期為兩天。當地民間相傳:古時官兵前來攻打白倮倮人,白倮倮人勢單力孤,退人深山老林。後來,白倮倮人首領設計打退官兵。他先只身沖入官兵軍營,將官兵誘入伏擊圈,一舉將官兵擊敗。戰斗結束後,白倮倮人在草地上載歌載舞,慶賀勝利。因此便形成節日。屆時,全村寨人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村寨旁的宮坪上,吹起蘆笙,敲起銅鼓,翩翩起舞,熱鬧非凡,盡興方散。
 
娃娃節
娃娃節是雲南省漾濞縣雀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三月初三,這是專門為孩子們過的節日。屆時,村寨中較寬裕的人家自願獻出一只羊為娃娃們宰殺,娃娃們吃完羊肉後,便盡情地玩“躲貓貓”、“老虎抱蛋”、“追麂子”等游戲。吃過晚飯後,由娃娃頭將紅、黃、黑、白等各種顏色點在娃娃們臉上,俗稱“打花臉”,然後到各家各戶討要酒、肉、糧等物,之後統一拿到娃娃頭家裡吃夜宵,俗稱吃“百家飯”。老人們當晚還要到娃娃頭家裡為娃娃們祝福,說二些吉祥如意的話,娃娃們則將討要來的酒敬給老人喝。吃過宵夜後,娃娃們便在娃娃頭家的院子裡玩各種游戲,直到天亮,而老人們則邊閒聊邊喝酒,陪伴他們“守歲”。娃娃節這天,不論娃娃們要什麼,大人都盡力滿足,這天娃娃有什麼過錯,大人也不能打罵。
 
密技節
密技節是雲南省巍山一帶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舉行。當地民間相傳:古時有一放牧人叫“密枝”,有一年臘月除夕時,主人給他一只雞,一升米和一斤肉,讓其回家過年,但他無家可歸。翌日早晨,人們發現他抱著雞在屋檐下凍餓而死,甚為可憐,因怕密枝日後作祟,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凡是有牛馬牲畜的人家,都要殺雞設供,行祭祀之禮,以祈求密枝保佑六畜興旺。
 
彝年
巍山舞年又稱二月八,雲南省巍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過節時,人們把村子周圍的大路用白楊樹條攔起來,並用一些樹籐繞上,謂之“柵大路”,外人不得進寨。然後大家集中到村口的神樹下打平伙會餐。打平伙前先燒香念經,祭祀神樹。晚上則在神樹附近燒一堆大火,吹起笛子和蘆笙,圍著火堆打歌,通宵達旦。打歌是年節最重要最熱鬧的活動。相傳古時候,有個叫麻奶奶的彝族婦女,一天傍晚在村東邊舂米時,忽然看見有敵人向本村沖殺過來。她隨即在村中布置,挑出老弱者,讓他們每人舉著火把,在村子周圍的山上轉來轉去,自己則親率強壯青年出村迎戰。敵人看見滿山的火光,誤認為對方人數很多,便急忙撤退,全村才化險為夷。此後,每當逢年過節,村裡都要組織一些人手持火把到曬場上繞圈,以表示對那次勝利的慶祝。後來,改在場地中心燒一堆大火,全村男女圍著火堆轉圏。屆時口唱山歌、手舞足蹈,再配上竹笛、蘆笙,充滿了熱鬧氣氛。
 
貴州省威寧一帶彝族的彝年時間在農歷十月一日。屆時,每家每戶都要將家中的神龛打掃得干干淨淨,准備好豐盛的食物,並且人人穿上干淨漂亮的衣服。青年男女過年節時還要進行蕩秋千活動。村寨中結婚多年而無子女的夫婦事先在村寨附近豎立起秋千架,讓青年們輪流來打,青年們一邊打秋千一邊對豎立秋千的夫婦說:“祝願你們生九子十女。”巖腳地方的彝族,節日期間的最主要最隆重的活動是請、祭、送菩薩。農歷九月三十晚上,在打掃干淨的神龛裡擺上一個象征性的小篾簍,周圍飾以松枝,並放上酒、飯,錢紙等物,以示請菩薩回家了。每家所請菩薩,按照彝族的說法,都是自己家族中那些死後做過道場的有後代的祖先。祭菩薩時要在神龛旁點燃香柱,放一碗飯、一盤肉、一雙筷子、一只杯子,杯子裡面要盛滿酒,還要點上一盞油燈,以示菩薩不能在黑暗中吃飯。祭菩薩時,本家族的男女老幼都須到神龛前向菩薩磕頭,向菩薩祈禱,以保佑家族幸福平安。節日期間串門玩耍的客人也要同他們一道給菩薩磕頭,以示尊重。祭菩薩活動結束三天後,就要送菩薩上山。這天早晨先把供奉菩薩的飯菜重新蒸熱,再放到神龛面前,讓菩薩吃早飯,之後由本家族中年高望重者手捧篾簍,帶領家人,一起到山上選擇一個較好的地方將篾簍放下,之後不再撿回。送完菩薩後,本家族成員便聚集到長房家,談天說地,敘述倫常,喝轉轉酒、唱酒歌等。聚會完畢,年節就算結束。
 
四川省涼山彝族的彝年時間一般在農歷十月或十一月擇一吉日舉行,若上一年五谷豐登,則這一天可繼續沿用,否則,另擇吉日。節日早晨,青年們鳴槍放炮祝賀新禧,並殺豬祭祖,,迎接祖先回家過年。中年男子則三五成群串門拜年。拜年時,用不同程度的吆喝聲表示所喝到的酒的不同檔次。如喝到好酒,就狂歡,以此贊美主人的慷慨。過年節時,婦女不出門,留在家裡招待客人。節日期間,是姑娘小伙最好的交往時機,他們穿上節日盛裝,聚集一起,隨樂舞蹈,盡情歡樂,同時還要進行磨秋、蹲斗、賽馬、射箭、角力等各種競技活動。彝年的由來,各地說法不一。甘洛一帶傳說:古時候,漢、藏、彝三族為結拜兄弟,彝族排行老三,過年時間由漢族老大定為正月初一。有一年農歷十月,彝家的古黑、曲尼兩兄弟看到農作物該收的收了,該忙的貯了,正是農閒的時候,於是決定提前過年。從此以後,彝族的過年時間便不再是正月初一,而是農歷十月或十一月的某一天了。
 
五印朝山會
五印朝山會又稱戀愛會,雲南省巍山縣五印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舉行兩次,分別在農歷正月十四日和九月初九日舉行。節日期間,青年男女皆身著節日盛裝,男青年還帶上蘆笙和木笛,前往風景優美的打歌場。他們先到寺廟中敬香火,然後聚集在一起歌舞娛樂,這天因此而成為青年男女以歌擇偶的日子。假若青年男女雙方在對歌過程中有意,便悄悄退出歌場,到樹林中低聲對唱情歌。如果雙方滿意,便互蹭信物,定下終身。男青年將一丈二尺六寸潔白的包頭布送給女方,象征把自己潔白無瑕的愛情獻給姑娘一人,讓姑娘把它纏在頭頂,以示愛情高於一切。姑娘則要回贈一雙親手縫制的“千層鞋”和一個三層繡花錢包,意味著女方將自己的愛縫進鞋和錢包中,使自己的戀人踏遍青山也走不出自己的心。從此,男女各方愛情要專一,即便在以後娛樂活動中與他人對歌也極講分寸,因此有人把朝山會稱為“戀愛會”。
 
新米節
新米節是雲南省峨山縣和巍山縣龍街一帶彝族傳統節日,具體日期不定,一般在每年的十月秋收後擇吉日舉行。過節時,出嫁的姑娘和到別人家上門的兒子都要帶上新米和其他禮物,回到父母身邊來,以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和父母共享豐收的快樂。該節一般是一家一戶單獨過。節日裡人們在吃新米的同時,還要祝願來年風調雨順,莊稼更好。龍街彝族過節時,還要宴請其他親友,有的還把新米飯做成各種花樣的餌塊,染上色,分送給親友和村裡的老人。
 
羊年
羊年是雲南省牟定縣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除夕晚上和初一,當地彝族要給羊過年。這裡的彝族家家戶戶都飼養羊,人們對羊很重視,在除夕晚上,要在羊廄貼對聯,要給羊吃年飯。年飯是由荞麥、小米、大麥、包谷等糧食摻合起來的一種飼料。晚上,老人要給年輕人唱述有關羊的來歷的古歌。初一日,各家要帶著食品,放著爆竹,到圈羊處和羊共餐,給羊喂它特別愛吃的樹葉。初一過後,還要解羊倌。羊年過後,羊倌選擇屬狗或屬龍的日子,把羊趕上山坡去放牧。
 
楊梅會
楊梅會是雲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新民區一帶和峨山彝族自治縣高魯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這一天,人們三五成群到楊梅叢中采摘楊梅。待小伙子、姑娘們聚集到一起,便開始進行對歌和跳蘆笙舞等娛樂活動。一些小伙子和姑娘通過對歌交往,往往結下百年之好。關於楊梅會的來歷,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個道人路過高魯山一帶,在山路旁種下一片瓜,並在瓜地邊撒下一把細米。後來,瓜籐變成了山脈,瓜果變成了村寨,細米則變為楊梅。這裡的人們便守著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故到農歷五月初五楊梅熟透的時節,人們便聚會到山上,一邊采摘楊梅,一邊盡情歡樂,以表對那位道人的紀念。
 
楊梅街跳歌節
楊梅街跳歌節是雲南省楚雄縣小黑箐梁子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擇日舉行。屆時,滿山遍野的楊梅已經成熟,在擇定吉日後,男女老幼皆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當地的楊梅街,舉行跳歌活動。因該節在楊梅成熟之際,1在楊梅街舉行,故稱楊梅街跳歌節。節日裡最主要的活動是唱歌跳舞。廣場上,只要小伙子一吹起蘆笙、竹笛或彈起琴弦,男女青年們便會手拉手肩並肩圍成圓圈,和著樂曲的節奏翩翩起舞。人們盡情歡樂,往往通宵達旦。節日中的另一項活動就是物資交流。街場上各種各樣的山貨、土特產品和民族特需商品匯集在一起供人們選購交易。
 
春節
彝族春節時間和漢族春節相同,但年節習俗則不同。彝族過春節時,家家都要在門前豎立青松,以松針免災消禍。大年初一,有搶頭水的習慣,俗稱“搶吉祥水”。誰家早上搶得頭水,就放一串鞭炮,點一炷香火,表示頭水已被搶走了。傳說古時候,有兩兄弟,父母早亡,哥哥把弟弟拉扯成人。這年,哥哥已年過三十,弟弟也已二十四、五了,但都沒有娶妻。大年三十晚上,哥倆只有一點芋頭充饑,初一便無糧下鍋。哥倆擔桶提壺,天未亮就去井裡取水。擔來的水燒了半天也燒不開,揭幵壺蓋一看,只見裡面是一壺銀子,再看水桶,桶裡也是銀子。因為有了錢,兄弟倆很快都娶上了媳婦。從此,人們效仿兄弟倆,初一清晨搶頭水,以圖日後發財。節日期間,人們除了暢飲美酒、唱歌跳舞、走串親友之外,還進行摔跤等娛樂活動。
 
斗牛節
彝族斗牛節時間在每年農歷六月一日。彝族斗牛比較獨特。先是一群一群地斗,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斗敗一方的主人必須給斗蠃的牛掛紅色綢布,以表祝賀。斗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軟舞活動,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在三弦的伴奏下,歡樂舞蹈,盡憎高歌。斗牛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的六月初一這天,有兩位過路人在一棵大樹下乘涼,他們忽然發現,在不遠的地方,有一白一黑兩頭牛在角斗。兩人試圖把兩頭牛趕開然後各套一頭回去,但無法接近。正在這時,一位騎馬的人高喊:“白牛上天,黑牛入地。”兩頭牛隨即消逝。在黑牛陷入的地方,出現一汪泉水。於是兩人便去追趕白牛。到一岔道口,白牛也不知去向,但見一對夫婦正在地裡種荞,兩人便問他們是否看見一頭白牛。農夫答道:“牛是見了,跑去的方向沒看清。”兩人只好惋惜地離去。這一年,那對夫婦種的荞子長得特別好,人們便認為牛斗架的年歲是豐收之年。故每年的六月初一,都要到山上舉行斗牛活動,並逐漸演變成盛大的節日。也有傳說,過去一頭獲冠軍的牛頭上纏著紅布回家,半路遇上一只老虎,牛將老虎抵在田埂下,一天一夜都不松動,老虎被抵死了,牛也力竭而亡。人們都說牛能戰勝老虎,是由於有紅布壯威。因此,凡斗羸的牛均要掛紅。
 
歌圩節
彝族歌圩節又叫“風流街”、“情人節”,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彝族支系白彝人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舉行,這天是情人互送禮物以表達心意的節日。一般,小伙子送給姑娘的是白沙糕,姑娘送給小伙子的是淨白糯米飯。白彝人對白顏色特別喜愛,把這種淨白的食品作禮物互相贈送,也表明雙方心地純潔、清淨。
 
姑娘節
彝族姑娘節又稱姑娘街,雲南省金平一帶彝族民間節日,過節時間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日。屆時,瑤、苗、哈尼等少數民族姑娘也來參加。歌舞是姑娘節的主要活動,姑娘們在街場上手拉手圍成圓圈歌舞,展示自己的青春,表現自己的美貌。而買賣貨物則是姑娘節最有特色的活動。這天,姑娘們還要把自己帶來的山貨、藥材等土特產品賣掉,然後購買花邊、絲線、銀質首飾等心愛的物品。這時,會出現小伙搶著給買東西的姑娘付錢。這些小伙口中唱著花燈調子:“好久不趕四方街,篾帽團扇排又排,妹要愛啥快快買,妹買篾帽哥開錢。”他們勇敢地來到自己中意的買東西的姑娘身邊獻情9姑娘節是男女青年交流感情、談情說愛的時機。夕陽西下,情歌四起,一對對戀人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之中。
 
觀音會
觀音會是雲南省巍山縣多雨、麻秸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的二月十九日。多雨、麻秸有一座獨特的觀音廟,廟內供奉著一位威武雄壯的男觀音,觀音像不用泥塑,而是用大幅圖紙繪成,人們認為用泥塑神像,是對觀音的亵渎。為了使廟中的觀音像永保整潔,每年觀音會的第一項活動,就是由阿閉(宗教人士)將舊像取下來,把新繪制的神像換上去。這一天,家家戶戶的男子都要搶早到廟中參加祭祀活動。誰家去得早,誰家的心就最誠,誰家就會得到最多的吉祥。所以,天未見亮,廟中早已香煙繞缭,炮竹轟鳴。觀音會的祭祀活動有很多禁忌。供品一律用素食,誰要把肉食帶進去,將被視為犯罪;婦女一律不能進人廟內,如果誰犯禁,據說會給村寨帶來不幸。
 
祭白龍
祭白龍是雲南省富民、武定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宗教節日,祭白龍,當地語稱“咪諾底”,直譯為“祭田龍”每年農歷四、五月份擇日舉行。祭祀地點一般在離村不遠的山坡上。屆時選一棵杉羅樹作為龍樹,用木板在龍樹下搭三道門,稱為“龍宮”,在三道門的六根門柱上用紅色畫人像,叫守門將軍,“龍宮”後左邊立一金竹,竹梢有一木刻金雀;右邊也有一金竹,頂端系一木片。“龍宮”前鋪上松毛作祭壇,插三杈松枝一根,上香三炷,供米三碗、鹽三碗、酒一杯、茶一杯和活羊一只。祭者跪於龍宮前,先搖動金竹頂端的木片,然後禱告、卜卦,一人將一節松枝劈成兩半,拋在地上,劈面都朝上或朝下為-卦,一上一下為反卦,遇反卦則再卜,直到有順卦時,人們即殺羊,燒紙、奠酒,把羊角掛在龍樹上,把羊蒸熟後,如上所述再祭一次,然後將羊肉分給各戶。祭白龍目的是為了祈求白龍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祭山節
祭山節是雲南省彌勒、泸西、路南等地山區彝族支系阿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初二。節日裡主要是以寨子為單位進行祭山活動9節前由一位年髙望重的長者出面,召集村人商定有關事宜並湊錢買一頭活豬,以備祭山之用。屆時每個家庭派一最精壯的男子參加祭祀活動。人們穿著干淨的衣服,帶著祭品來到祭場後,主祭的長老便先讓他們把准備好的青鋼栗樹枝插在神樹四周,讓殺牲的人按人數將等量的鮮肉掛在樹枝上,然後觀察太陽曬卷後的栗樹葉子運狀,以預卜每家當年的五谷收成情況。據說葉子直卷,形似包米棒子的,表示收成好;葉子橫卷,形如飯勺的,則為歉收,日後須注意節約。一切准備停當後,長老從附近石縫中取出圓形的山袓石,用清水洗過,拿綠葉包裹好,恭恭敬敬地放到神樹底下。隨後,人們把帶來的供品,依次供奉到山祖石前的狩獵神魯特處。長老默誦禱詞,其他人則叩頭膜拜。之後,撤下祭品,開始准備宴飲。飲酒之前,先由兩個小伙子端著酒碗,繞祭場走一圈,邊走邊學布谷鳥和駿馬的叫聲,同時問在場人是不是聽見了?大伙異口同聲地回答:“聽見啦,聽見啦,布谷鳥叫啦,種得莊稼啦;駿馬嘶鳴啦,豐收在望啦。”然後,兩名扮演布谷鳥和駿馬的小伙子帶頭開飲。酒宴完畢,要進行攆雀活動。人們手持短棍、竹桿,分成若干股。吆喝著,向滿山遍野的雀鳥發起進攻。捕到的雀鳥,要穿成串,撒上花椒、辣子粉和鹽巴,掛到火塘邊烘干,待到種荞的日子,再拿來食用。據說這樣可以使其他雀鳥不敢任意糟踏地裡的莊稼,祭祀活動結束後,各人將得到的鮮肉帶回家中;給沒有參加祭祀活動的家人享用。
 
賽馬節
賽馬節是貴州省鹹寧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節日的主要活動是賽馬。屆時,人們牽著自己心愛的駿馬,精神抖擻地來到馬場。威寧彝疾賽馬,主要看跑馬的速度,誰最先跑到終點誰就是冠軍。賽馬時,人山人海,氣氛非常熱烈。
賽裝節
賽裝節是雲南省永仁等縣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相傳古時這裡有兩兄弟,都是勇敢勤勞的獵手,他倆帶領鄉親們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當寨老准備為他們完婚,問喜歡誰家女子時,他們回答說要心靈手巧的。於是,在正月十五日,寨老右集全寨姑娘比賽服裝讓兄弟倆選擇。姑娘們也盡其所能繡花染色。兄弟倆都選上了如意的人,節日因此而得。屆時,女青年身著自制的盛裝,當眾比賽,她們個個麗裝美貌,令觀者目不睱接。賽裝優勝者,則成為心靈手巧的代表,並因此而名聲大噪6
 
元宵會
雲南省峨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十六日。節前,人們要推舉一家操辦元宵會。節日下午,操辦人燃放鞭炮通知全寨各戶主前來吃飯。吃飯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吟誦祝辭,祝願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晚上,姑娘小伙們燒起篝火跳舞娛樂,用耿舞送舊迎新。同時還要耍各種龍燈和表演武術、高跷等。早期的元宵會是為祭山神而舉辦的。那時,每個村子都有一個山神廟,裡面供著本村的守護山神,一到正月十六,每個寨子都要宰羊殺豬,燒香拜神,開展各種祭祀活動,希冀山神消災除難,保佑村寨安丁。
 
芝固
芝固又稱祈豐年,四川省和雲南省大小涼山一帶彝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春耕和秋收時節擇日舉行。屆時,人們要請畢摩前來念經作法,請山神、祖神和五谷豐登神降臨,用稻草扎制一個“齊羅尼荷”神,即五谷豐登神,還有餓鬼若干,然後殺雞宰羊,設供祭神,將雞血淋在草人上,用生羊肉敬山神和“齊羅尼荷”神,用煮熟的羊內髒敬袓神,將羊肉湯灑向四方敬鬼魂。隨後,由畢摩念經,將一鬼狀木刻拋至門外,以示驅鬼。再念招魂經,招亡靈享祭。而後將一束樹枝送到門外壩上,以示豐收。
 
作齋
作齋是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隔十二年,擇農歷十二月中丑、寅、午、申之一日舉行,俗稱小齋。屆時,人們宰牲獻祭,焚香明燭,祭祀祖先。由畢摩念《作齋經》超度亡魂,祈願亡魂與始祖在另一個世界裡共享祥和平安。在作齋過程中,畢摩強調:“巍巍烏蒙山,滔滔金沙江,祖先的輝業,後裔皆緬懷。祭獻袓先靈,………子孫多興旺”。舊時,每隔若干年,彝族人口繁衍,劃分出新的宗支時,還要舉行更大規模的作齋儀式,俗稱大齋,成為彝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