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京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

京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

  編輯:農歷習俗
京族舊稱“越族”,是我國55個少數名族中重要的一個,主要聚居在我國的廣西省內。京族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京族人民擁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你知道有哪些嗎?

 
  京族簡介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污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余分布在譚吉、紅坎、恆望。
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廣州方言)和漢文。京族人喜歡的“唱哈”、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近年來,京族三島又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過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
 
京族的節日
 
唱哈節
哈,京語即歌之意,也作“唱哈”。唱哈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京族傳統節日。當地各島的節期時間不一,萬尾島、巫頭島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島在農歷八月初十,而紅坎村在農歷正月十五日。
哈節的主要內容是祭神唱歌,相傳,早在七八百年前,因受封建統治者的壓迫,京族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後有一位姑娘來到島上,她以傳歌為名,鼓動人民起來造反,爭取自由。因姑娘有一副動人的好聲嗓,後來京族人便建造了專門的“哈亭”供奉她的神位,並在哈亭中定期舉行歌節,一直沿續至今。節前,人們便將哈亭裝飾一新,迎接節日來臨。哈亭正堂內供奉有鎮海大王像和本地各姓祖先靈位,兩側有三級台階,供人們坐聽唱歌。節日前一天,要舉行迎神入哈亭的儀式,並舉行攆象活動,沒有大象只好以豬代象,繞哈亭三圈,然後將豬殺掉,用其八斤肉敬祭神靈。
過去,祭神前還要進行斗牛,不論勝負,一律殺吃。祈神祭祀在一派莊嚴氣氛中進行,主祭人要念祭詞,以祈神靈袓先保佑後人平安。祭畢,一邊歡宴一邊唱哈。按習俗,嚴禁婦女人席。唱哈一般有三人出場表演,一男歌手稱為“哈哥“,專司操琴伴奏,兩位女歌手俗稱“哈妹”,輪流演唱。主唱哈妹在亭中間,手拿兩塊竹片,邊唱邊敲擊,伴唱哈妹坐在旁邊地上,配合節奏擊竹梆。主唱倦了,伴唱者替換。歌唱內容事為京族民間故事、哲理歌、情歌等。如今此節基本取消了迷信色彩,主要為娛樂活動。
 
中元節
京族在七月十五過中元節。這一天,早上煮糯飯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雞殺鴨煮豬肉等供拜祖先,然後進餐飲酒。民間認為,無人供養的野鬼如果缺衣少食就會侵擾村莊,所以,民眾請法師在七月十五施衣食,稱為“施幽”。在哈亭前的空坪立起“招魂榜”,兩旁鋪兩行芭蕉葉,放上炒玉米、飯團、餅子、冥衣、冥鈔、紙寶,數人戴面具扮餓鬼,一法師於鑼鼓聲中持法刀上場,喝令四方餓鬼集合在"招魂榜"前,讀榜念詞,要餓鬼均分衣食莫擾村莊。卜以杯珓,得勝珓,便是餓鬼已受食。然後法師一聲令下,扮餓鬼者便與圍觀的兒童一哄而上,將食品一搶而光,民間認為小孩搶到“絕幽”食品為“得福”。搶罷食品,將一只芭蕉船放入海中,芭蕉船用芭蕉桿拼成,長兩米,寬一米,上插紅三角紙旗,裝幾把米、一些冥衣、冥鈔、紙寶,芭蕉船入水時,鳴放鞭炮,焚燒“招魂榜”和冥衣、冥鈔、紙寶,將鬼送走。
 
食新米節
農歷十月初十下午,各家煮新米供拜“田頭公”和祖宗,然後全家吃新米飯,而且要關起門來吃,不能給外人看見。
 
海神祭
海神祭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京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為五天,屆時,當地京族舉行隆重的“做年晚福”儀式,焚香設供,行祭祀之禮,祈求海神保佑來年出海捕魚平安,滿載而歸。
 
春節
京族過春節,在除夕日家家都把過年的菜肴煮好,過節期間不再做飯做菜。京族人認為,凡過節日都要祭祖。除夕下午,全村人都集中到哈亭奉茶拜祖,因為哈亭內立有各姓祖先的牌位。回家後再拜自家的祖先。京族人在正月的初一和十五,忌諱別人進門借火,借鹽,借了意味家裡的錢財會給別人扯去。初一清晨,大家紛紛拿香燭跑到井邊祭祀並“買新水”。初二開始可外出訪友做客和拜年。十五日為“過小年”,這天要備雞、肉、魚三牲再祭祖先,十五日一過,春節便告
結束。
 
京族和漢族一樣同樣過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影響比較大的節日。
 
京族的風俗習慣
 
京族的日常生活習俗
逢年過節都要進行敬一祭神活動。屆時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婦女、孩子都要到海灘上送行,並舉行一些祭海活動。
 
京族的婚俗
京族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用一定數量的豬肉、糕餅等作為禮品送給女方,貧窮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葉、糕餅作為訂婚禮。結婚時,男方要備一百斤豬肉、二百提酒(每提等於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禮品,送給女方。
婚後三天,新娘“回潮”,夫妻倆將自家染紅的糯米飯兩托盤(約6斤),豬肉兩塊、雞兩只回娘家謝拜岳父母,婚禮才算結束。
民族內婚。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京族的傳統婚姻絕大多數是在本民族內部通婚,與鄰近的漢、壯民族通婚的很少。
同姓不婚,姑表親禁婚。依該族闖卡的婚俗,正式婚禮時禁止新娘出面,由若干善歌者為代表前往迎親。男方歌手須對出三重“關卡”歌手的盤問,女方才敞開門允其入宴並領走新娘。
父母包辦婚。京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大都是由父母包辦,即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家庭為了勞動力的需要,或招婿上門,或買童養媳(長大後“圓房”)。
 
京族的食俗
大部分地區習慣日食三餐,居住在污尾的京族一般習慣日食兩餐,早餐多選在上午十一點左右,直到入夜後才吃晚餐。過去京族常以玉米、紅薯、芋頭混著少量的大米煮粥作為主食,只有出海捕魚或秋收,勞動量大時才吃干飯。如今稻米已成為京族最為常見的主食了。
日常菜肴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鲶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腌制而成。
到京族三島去旅游與做客,您一定會品嘗到那風味獨特的鲶汁和“風吹(米乙)”。鲶汁在市場上一般叫魚露,是用小魚腌制的一種調味汁,每年3至6月間,漁民家家腌制鲶汁。分為頭漏汁(多出口東南亞各國)、二漏汁(多在國內市場銷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會使初嘗者贊不絕口,回味生津。做湯時加些鲶汁,湯味頓覺鮮美;吃肉時蘸以鲶汁,入口便覺清香。
 
京族的服飾
京族人衣著樸素,美觀實用。婦女上身內系菱形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緊身、對襟無領短上衣,下身一般著黑色或褐色的寬松式長褲,赤足。外出做客時再罩上一件白色或淺色外衣,樣式與旗袍相同,但較寬松,下擺開衩較高。
京族的服裝都選取較為細薄的布料,如絲綢、香雲紗等。京族婦女平日愛戴錐形的尖頂葵笠,用以遮陽擋雨。京族婦女喜歡戴耳環,梳頭時頭發正中平分,兩側留少許頭發稱為落水,其余大部分編成法辮,用黑色絲帶纏住後盤繞在頭頂,稱為“砧板髻”。
京族男子上身穿窄袖坦胸對襟上衣,下擺長及膝蓋,束腰帶,下身穿寬松式長褲。
幾百年來,京族與漢族之間的密切交往,也使得京族的服飾與漢族服飾趨於同化,一般只有少數老年婦女仍保留穿著本民族傳統服裝的習慣。
 
京族的居住
過去,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間陋的欄柵屋,屬草廬茅捨一類。如今,到處是石條瓦房。每塊石條長75公分,寬25公分,厚20公分。石條砌牆,房高約7米,屋頂蓋瓦,穩固涼爽,可抗台風。室內以條石或竹片木板分隔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間。廚房與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近年還出現了不少鋼筋水泥樓房,帶有陽台和裝飾性欄桿,擺放著鮮花盆景。
 
京族的喪葬
京族為父母和前輩辦喪事是非常隆重的。過去父母死後,要為死者修齋作道,俗稱“做功德”。父母病逝,孝子要到族內各家去報喪,如果是母親去世,還要派一族兄到外家報喪。死者入殓之前,孝子要用熱水為死者抹屍,抹後由孝男或孝女給死者穿上一套麻制的新衣。男屍須戴一頂黑布帽;女屍則要用黑布包頭,腰束一條白帶,腳穿黑布尖靴。死者經道公“師傅”作法後入棺、封棺,擇日修齋作道,請親友們來吊喪,然後出葬,葬後再一新泥填,俗稱“復墳”。若認為葬地不好,滿三年後進行復檢葬,要在重陽那天才能開墳拾骨,擇定吉日再葬。
 
京族的禁忌
在生產方面,新造的竹筏下水之前忌諱別人坐在上邊,魚網放在海灘時,忌諱人從上邊跨過,在制作新魚網和新網下海時,忌諱不相干的人走近觀看或說東道西。在生活方面,在船上忌諱把飯碗反扣過來,進山打柴帶米出門時,忌諱把米粒掉落在地上,初一、十五忌諱別人進門借火,吃完晚飯點燈後,忌諱別人來借錢。京族人的孕婦不能進入哈亭參加哈節活動,孕婦懷孕半年以上則忌諱在孕婦的房內剪東西。
在漁家做客,千萬別說飯燒焦了,因為“焦”與“礁”同音,怕觸礁。在船上不要說“油”,把油稱為“滑水”,因為“滑”有“順當”、“順溜”、“順利”之意,而“油”與“游”同音,船破後人落水才要游呢。移動器物要拿起來,別拖著推著移動,因為有“擱淺”之嫌。當然,一般來說,不懂規矩的客人是不會被責怪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