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編輯:農歷習俗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自稱為哈尼、卡多、雅尼、碧約、布都、白宏等,哈尼族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節日自然有很多,你知道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嗎?

 
  哈尼族簡介
 
哈尼族人絕大部分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占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尼族有自已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土牆木,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還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久遠,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占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同源於南遷的古代北方的羌人。羌人原來游牧於青藏高原,後逐漸向南遷移。公元前3世紀,其先民已經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壟江以東的沼澤地帶。7世紀已居住於今哀牢山、無量山區一帶。唐、宋時隸屬南诏、大理國,以後又先後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統治,其間一些首領曾被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阿瑪施
阿瑪施,哈尼語意為祭寨神樹,雲南省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屬龍日舉行。相傳,遠古時,人鬼是兄弟,後因不合而分家,鬼住草木叢中,人住雜草不長處。鬼常跑去擾亂人,於是人到天神處告狀,天神同情人類,遂讓女兒變作樹木給人類作護寨神,並叫人每年此日到鬼住的地方敲鑼打鼓,生火燒灰蓋住草木,以鎮惡鬼。久而久之,便成了祭祀節日。祭寨神樹以家族為單位,各個家族都有各自的神樹,屆時,巫師先揮舞長刀,在寨內轉游,意為將村裡的火神、瘟神皆趕出去,然後將塗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懸掛在村口,稱為斷路,認為這樣鬼魂就無法進寨,外人見狀也不能進褰。然後,巫師帶領寨人修理水井,各家取來清水冼淨祭品,各戶去一男子,大家一起在神樹前殺一頭純黑毛大豬,用頭和腳獻祭,其余則平分給各戶,意為與神共享。如有不生育婦女,可到神樹前抱抱供祭的豬腳,人們認為這樣可以得子。
 
昂瑪吐扎
昂瑪吐扎,哈尼語意為祭祀保佑村寨的山神。雲南省綠春一滯哈尼族支系稠定人的傳統節日。在每年扎勒特節(農歷十月)之後的屬虎日舉行,歷時一天。稠定人認為他們的祖先因得到了山神的保護才得以生存,所以每建立一個村寨,都要在村寨的附近選擇一株枝繁葉茂的樹為“昂瑪阿波”(山神樹)。“昂瑪阿波”旁的樹木不得砍伐。“昂瑪吐扎”這天。所有人家都要舂糯米杷粑,全村集資買一頭豬、兩只雞,另准備一個蛋和九塊糯米粑粑,各家出一人,到“昂瑪阿波”處,殺雞宰豬祭供。祭祀儀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莫罷”主持。凡參加者要共餐一頓,剩余的肉由“莫罷”平均分給各戶。然後把蛋和一碗米埋在“昂瑪阿波”邊,以此表示全村人一心祈求山神保佑村寨安寧。
 
寶瑞瑞
寶瑞瑞,哈尼語意為祭龍,雲南省哈尼族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二、三月間舉行,節期為一天。哈尼族認為龍是人的保護神,故每個村寨都有龍林或龍樹,關於祭龍,有這樣的一個傳說:古時候,當哈尼族祖先來到哀牢山時,有個山魔天天到村裡騷擾,還要村裡每年二月為它送一個姑娘。後來有個叫碑娘的寡婦,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打扮成姑娘送給山魔,當山魔被酒灌醉後,兩個兒子同時拔刀刺殺山魔,山魔被殺,兩個兒子也力竭身亡。“寶瑞瑞”這個節日便是紀念這兩兄弟的。節日這天,全寨殺牲祭祀,並選出兩個小伙子打扮成姑娘,在人們簇擁下游寨子一周。這天,青年人還要騎磨秋,這是一種把兩根圓木連接成“丁”形的娛樂器械,橫木可以旋轉,豎木深埋在土中,高出地面七十至八十厘米,游戲者分坐橫木兩端。此外,還要舉行賽歌、跳舞等活動。
 
彩他阿牟
彩他阿牟,哈尼語,一瘟疫鬼名。雲南省勐海縣西定一帶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旱季末舉行。當地哈尼族認為,人和牲畜得病傳疫,都是由於瘟疫鬼“彩他阿牟”在作怪,故每年此時,都要在追瑪(祭師)的主持下,舉行咒瘟疫鬼彩他阿牟的儀式。屆時,各戶人家先用泥捏成馬、牛、羊、豬等各種牲畜送到追瑪家,並放進一個用竹片和芭蕉葉編成的小筐中,小筐四角插著木棍,上扎紅、白布。人們邊把泥捏的動物放進筐中,邊對它們吐唾沫,大聲咒罵,以示對疫鬼的憎恨,然後抬至村外,扔進深溝裡。去送瘟疫鬼的人還要用槍弩對溝裡任意射擊,意為驅跑疫魔,人畜平安。
 
車實扎
車實扎,哈尼語,意為“新米節”。哈尼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屬龍日舉行。在這一天的黎明前,各家主婦們都前往田裡,連根拔回一捆稻谷,將其栽於自家水井或菜地邊,作為地神的象征。天明後,將稻谷拿回家中,舂成新米,用一部分做成米飯,用另一部分炸成米花。在傍晚食用新米飯前,用新米飯、米花祭袓祀神,再用新米花喂家中所養的狗。當地民間相傳:過去哈尼族不會種田,又沒有谷種,天神之女俄瑪見哈尼族以野果為食,頓生憐憫之心,懇求其父摩咪將天上谷種送給哈尼族,而摩咪不同意,後來俄瑪將一袋谷種偷送到人間,並教會人們耕作方法。天神摩咪得知此事後,十分震怒,將俄瑪關押起來。俄瑪設法逃出天牢,又將天上七十七種稻谷帶到人間,此事又被摩咪發現,就將俄瑪變成一條母狗發配到人間。哈尼族不忘俄瑪的功德,遂形成用新米花喂狗的習俗。哈尼族在此節日前後,常常邀請親朋好友聚飲,慶祝豐收。
 
厄厚扎米厚瑪阿耶
厄厚扎米厚瑪阿耶,哈尼語,水神名。雲南哲勐海縣哈尼族愛尼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春天播種前舉行。在祭厄厚扎米厚瑪阿耶時,還祭厄扎米格扎,後者也是水神,屆時,迫瑪(巫師)率各位家族長到村中的水井邊殺雞,再把其它祭品也擺放在水井邊,祭畢,大家一起在井邊把祭品都吃掉。然後毎戶去一或兩個人,打一筒水回家飲用。當地哈尼族認為,只要祭祀了水神,一年中就能風調雨順,秋後五谷豐登。
 
姑娘節
姑娘節是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舉行。相傳古時碧播寨的一個美麗的姑娘與一個英俊骠悍的青年獵手相愛,但父母又把她許給了土司的獨眼兒子,姑娘悲痛欲絕。二月初四這天,姑娘上山砍柴,遇見三個在婚姻上也遭不幸的姑娘,她們互訴苦衷後,一起跳崖自盡。事後,哈尼族人覺得很痛心,認為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小伙的婚姻了,要讓姑娘自由地選擇意中人,於是訂二月初四為“姑娘節”。這天清早,未婚小伙子向情人借來漂亮衣褲,打扮成姑娘的模樣,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陽偏西。各家已婚的男人這天要特別勤快,清早起來要先擔一擔水,再砍回一捆柴,燒好洗臉水給婦女端去,還要做飯、喂雞鴨。干完這些活後,男人們又急忙趕到寨中的娛樂場所,以先到者為勤勞利落。回家後,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郭修節
郭修節是雲南省景洪縣哈尼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三月擇日舉行,節期三天。第一天,家家舂糍粑送鬼,人人喜氣洋洋,心情愉快,敲鑼打鼓以示慶賀。第二天清晨,家家戶戶都搶先到池塘裡汲水,聲音要盡量放小,意在不讓祖先聽見。哪家汲水為第一名,哪家在這一年裡就最有福氣。過郭修節時,各家各戶還要殺豬,有的富裕之家則殺牛,不為祭祀鬼神和祖先,全由自己享用。節日期間不勞動,人們盡情游戲取樂。
 
春節
哈尼族過春節,村村寨寨鑼鼓聲不斷,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家家殺豬宰雞,舂糯米粑粑,宴請賓客。哈尼族支系墮塔人在年節裡還要舉行一項奇妙的“資烏都”活動。從年節的第三天起到第五天內,各村按戶分成三大組,每組輪流做樁一天,負責承辦每天下午的“資烏都”活動。“資烏都”意為全村人同飲團結幸福酒。當太陽偏西時,承辦組各戶的當家男子將做好的酒菜抬到街心擺在鋪好的篾笆上。由眾人推舉兩個“阿窩”坐在宴席上方,其他人按順序坐定。“阿窩”舉杯念誦幾句簡短的祝詞後,眾人便發出一陣呼喊聲,表示辭舊迎新。於是,長輩男子敲起牛皮鼓、铓鑼,兩個“阿窩”離席盡情歡舞,其余人邊吃喝,邊暢談農事,商討當年的生產計劃。當“阿窩”繞席跳完一周後,其他人均離席跟著“阿窩”翩翩起舞,直至盡興方散。
 
祭天
祭天是雲南省紅河縣哈尼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七月虎日舉行。屆時,在村外不遠處一固定地方,浦松枝為壇,擺上三桌祭品,每桌上都有九碗飯、九碗水、九碗酒、九碗茶和火鉗等,祭天時婦女不得參加。參加祭祀的男性成員按年齡大小排列,依次向每一祭桌叩頭三次,口念:“上天保佑。”之後,大家就地分食祭品。這天,全寨不准勞動,並不許外人入寨,違者要受到全寨人的譴責。
 
祭祖節
祭祖節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哈尼族支系愛尼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八月舉行。所祭的祖先,多可上溯七至十代。屆時,男家長捉一只大紅公雞,先拔一撮毛分別插在前後門口,再放一撮在屋中,同時還念著祭詞,然後,由女家長將雞煮熟,再由男家長端到家中的祭祖台上,並在進家的路上和火塘中拋灑一些各種各樣的食物,以示敬送往返路上的祖先。祭祀時,還需三個盛水用的竹筒,一個飯盆;三個竹筒做的酒杯,一張竹桌,一個小葫蘆瓢,三個專供盛清水洗祭器細陶罐。
 
老人節
老人節是雲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卡多山區哈尼族節日,每年農歷冬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天。節日早上,寨子裡的小伙子們要到山上去砍青松,婦女們則在家中備辦佳肴。當太陽偏西時娛樂場地要栽滿青松,全寨男男女女穿戴整齊前來歡度節日。當主持人宣布節日活動開始後,一聲铓鑼,青年男女端著熱氣騰騰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著香噴噴的糯米飯、雞蛋等食物,敬獻給坐在青松下的老人們。接著,小伙子們彈起小」弦,姑娘們唱起動聽的歌,而老人們則和著琴聲歌聲跳起“陽猛套”舞。舞畢,主持人請老人們輪流講述一年來子女們對他們的孝敬情況。並當場對尊老的晚輩給以表揚。對不孝的晚輩則進行批評教育。
 
哈基節
哈基節是雲南省景洪縣哈尼族民問宗教節日,每年陪馬節(六月)後第十三天開始,節期三天。屆時,全村寨人要湊錢買一頭豬,由管宗教祭祀活動的阿巴和老開宰殺,然後祭祀鬼神和祖先。次日,由老人帶著一些壯年人到村外挖土,意為接祖先回來,返回時帶些野草。這天,家家戶戶還要殺一只雞祭龍樹,以供祖先享用。節日期間,人們不再勞作,安心休息,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其麥節
哈其麥節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保安族傳統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歷齋月選一吉日舉行。屆時,各家各戶據經濟情況宰殺牛、羊和准備雞油香到寺院捨散,每人還交點乜貼。穆斯林去寺院念經。這天的一切紀念性活動均由婦女們主持。相傳,穆哈默德的女兒哈其麥與阿裡成婚時,阿裡一貧如洗,家中只有一升大麥、一個手推小石磨和一床破舊的被蓋。哈其麥異常傷心,哭著向穆哈默德訴說,而穆哈默德卻不以為然,耐心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哈其麥聽罷,轉憂為喜,高高興興與阿裡結了婚。因哈其麥在保安人民心目中有崇高威望,故形成這一節日,緬懷其高尚品質。現在保安族姑娘出嫁時,均以哈其麥為榜樣,很少講究彩禮。
 
洪皮牙沖
洪皮牙沖,哈尼語,即地神。雲南省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春天播種前舉行。在清除了樹木雜草,開出一片新地後,都要在地面搭一小棚,即當作地神,稱為“洪皮牙沖”。播種前,先由家長在小棚前種三塘稻谷,但要留下一點谷種裝入竹筒放在小棚內,待其它土地都已播種完畢,再來種這一竹筒谷種。如果新地開在老地旁邊,小棚就要搭在兩塊地之間,用一只小雞獻祭,祭時口念祭詞,邊念邊抓三把老地裡的泥土撒到新地裡,再抓三把新地泥土撒到老地裡,表明新地已得到了老地神的保佑。
 
洪西洪米祭
洪西洪米祭是雲南省勐海縣西定山一帶哈尼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三月第一個屬牛日開始舉行。節期為四天,前兩天是洪西祭,後兩天是洪米祭。節日頭天夜晚,賽裡的祭司要向全寨人宣布各條禁忌,違禁者罰酒一壺。節日的第一個早上,先由祭司到專供祭祀用的水井裡汲水,各家才能隨後汲水來供奉袓先,之後,主婦們用專供祭祀用的容器裝好生食,男主人手持活雞舉行生祭,祭畢,主婦將雞和別的生食做熟,再祭一次,然後全家靜悄悄開始吃飯,吃完飯要鳴鑼告知鄰裡,人們相互賀喜,主人家則要給來賀喜的客人們送一點祭品。洪米祭主要是用湯圓,而湯圓面要在洪米祭的第一天凌晨舂出。祭祀仍分生祭和熟祭,屆時男子要鳴槍示意。從第三天開始,凡是前來做客者,不得離開主人家,朱進村寨者也不得進村寨,直到節日結束。過這個節日意在告誡人們一年的農事生產和祭祀禁忌從現在開始,並向神祈求人畜平安,興旺發展。
 
活捨節
活捨節,哈尼語新年之意,是雲南省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節日。每年農歷三月擇日舉行,歷時五天。節日的第一天,家庭主婦要准備好糯米飯、黃豆和芭蕉葉,老年人烤酒、曬草煙,青年男子則到山上打獵。當晚成年人通宵不眠。待雄雞報曉時,人們爭先恐後地敲起竹桶,舂粑粑,簸豆,意在祈求天神降雨,保佑來年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第二天,全村集體殺牛分肉,婦女們在家把煮熟的雞蛋染成紅、黃、白、綠、黑、紫、青七種顏色。吃飯時要先吃彩蛋。從第三天開始,中老年人用芭蕉葉包好茶葉、草煙、干筍、蛋等禮品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到各村的娛樂場所“顛哈”舉行吹竹笛等活動。
 
祭羅節
祭羅節又稱“祭倮節”,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一帶彝族支系花腰人傳統節日。時間在春節後的第一個屬馬日。屆時先挑選八個人去村寨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挑水,再選兩個人去撿拾各種樹葉,並把樹葉塞進蘆葦裡給每家送一個,同時還送給各家一個飯團,一小塊雞肉和一小塊豬肉。然後,從挑水、撿樹葉的十人中選出兩名有妻的、三年中沒送過喪的男人替放在村寨龍樹上的鵝卵石(阿羅的化身)洗身。之後,進行祭龍儀式。祭龍時,婦女不得參加,而且每戶只參加一個男子。凡生有男孩子的人家,祭龍時要到龍樹旁放炮,而且要備一桌酒席和糖果供祭龍的人吃喝。祭龍活動結束後,男女老少舉行耍龍、耍獅子、踩高跷、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當地“花腰人”傳說:從前,花腰人中有個叫阿羅的英雄,殺死了作惡多端的七個女妖。天神輕信七個女妖母親的誣狀,派天兵天將把阿羅的頭、手、腳一樣一樣地砍了下來。為了花腰人的幸福,阿羅的頭變成了森林,腳變成莊稼,手變成豬、雞、鵝、鴨。阿羅遇難的那天是馬日,後人便在春節後的第一個馬日舉行祭羅活動。慢慢地,祭羅變成了祭龍,有些地方又把“祭羅”稱為“祭倮”。雲南省新平一帶彝族祭羅節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牛日。
 
祭山
祭山是雲南省紅河縣哈尼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屬蛇日舉行。屆時,在家備辦好羊、酒和米飯等祭品,來到固定地點,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主持人祭祀典禮,先點上長香,再行叩頭之禮,還一邊叨念著“保佑山火不來燒”。這一天,全寨人都不進行農事生產。據老人們說,祭山的目的在於免除山火以及山火燃燒村寨。
 
祭吳糾阿瑪
祭吳糾阿瑪又稱祭水神,是雲南省金平縣四區一帶哈尼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擇日舉行。有的村子在井旁祭祀,有的村子在河溝邊祭祀。在井旁祭祀,先要搭一祭台,擺上兩碗米、兩碗酒和兩碗茶,以一只公雞一只母雞作犧牲,祈求水神保佑井水清潔,人畜飲後,健康無病。在溝邊祭祀,則是為了祈求灌田用水充足,莊稼苗壯成長。祭品通常也是一只公雞一只母雞,但為使祈求的效果更靈驗,也有的村子用一對羊作祭品。
 
戛度度
戛度度是雲南省金平縣四區一帶哈尼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擇日舉行。屆時,各個村寨都要在各自的道路口立兩根木桿,用一根草繩把兩根木桿梢連結起來,然後以村寨的名義殺一條狗,宰一只雞,把狗的四肢和尾巴,還有雞的翅膀拴在那根草繩上,同時,還要掛一些木刀、木槍,以此來威嚇鬼怪。舉行戛度度是為了驅鬼邪,以求得村寨平安。
 
戛湯節
戛湯節是雲南省景洪縣哈尼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擇日舉行,節期為三天。此時田裡莊稼基本上已入庫歸倉,一年的農事生產已基本結束。當地哈尼族歡度這個節日,意在慶賀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獲得更大的豐收。首先由掌管祭祀地方神和水神的老開宰殺一頭小豬作為祭品,祭祀龍樹。節日期間,全寨人休息娛樂,不做農事。
 
覺扎扎
覺扎扎,哈尼語意即冷季盡頭的節日,是雲南省哈尼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底的羊日或馬日舉行,節期三天。屆時各家要舂糯米面,做成湯元祭天,祈求上天降下大雪,好把田裡山裡的害蟲都凍死,以便奪得下年的五谷豐收。這天還要祭祀死在外面的親人亡靈,要給他們供上豬肉、米飯和米酒,還要供一碗姜湯和清水,姜湯供神靈祛寒,清水請他們洗臉洗手,除去一年的辛勞和塵埃。節期的每天早上和飯前,都要給天神、祖先等上供,到第三天早上,要送神靈和祖先。之後,男人們邀約親友吃肉喝酒,婦女們則背上裝有糯米粑粑和豬肉的背簍,冒著嚴寒,去看這一年裡出嫁的閨女,以示閨女在娘家很受疼愛,以此來提高她在婆家的地位。
 
卡奴抽孔
卡奴抽孔,哈尼語意為吃新谷,故又稱吃新谷節,是雲南省紅河一帶哈尼族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七月的龍日舉行。為期一天。節日的當天清早,人們來到田地裡,按照傳統規矩,先選一個穗長粒大的谷穗,搓下九粒谷子,用樹葉包好掛在田裡,以示田地多結谷子。然後采一把谷穗帶回家中,倒掛在堂屋右後牆的蔑色邊上,意在求得家神對莊稼的保護。下午,搓下一些谷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放在酒瓶內泡酒。晚上合家共餐一桌豐盛的酒菜,飯前先吃炸谷花,然後喝新谷酒。
 
苦扎扎
苦扎扎,哈尼語意為莊稼即將成熟、豐足的日子即將到來。又稱“六月年”,雲南省哈尼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節期二至五天。節日裡家家戶戶舂粑粑,擺灑宴,吃新米飯。以新成熟的稻谷穗、青包谷、青黃豆等為供品,敬獻祖宗。各村寨都要宰一頭牛,用以祭祀天祌、地神、山神、寨神等諸神。祭祀後,把牛肉分給各家各戶。打磨秋是節日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磨秋場上人山人海,藝高膽大的小伙子們往往爭先恐後地登場表演,以博得姑娘們的愛慕。節日的最後一天傍晚家家戶戶都要點燃一火把,並舉火把照遍屋內的每一個角落,表示驅除邪惡,然後將火把送到村邊路旁,以先後順序,排成一條火龍,朝東南方向延伸,以示將邪魔驅向遠方。
 
裡瑪主節
裡瑪主節,哈尼語意為春天的盛會,裡瑪主節又稱黃飯節或開秧門節。雲南省紅河一帶哈尼族節日。每年農歷四月羊日舉行,節期一天。哈尼人崇奉布谷鳥,把報春的布谷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谷鳥媽媽)。山茶花盛開時節,不論誰,只要第一次聽到布谷鳥的叫聲,都要報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到來的歡呼。按傳統規矩,村中多數人聽到布谷鳥叫聲後,人們便相約在四月羊日,用一種喬木花汁水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和紅雞蛋以及其他美味佳肴,敬獻布谷鳥。這天,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還要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歡歌作樂,談情說愛。據傳,布谷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巖洞中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的信息的。節日過後,人們即開始下田栽秧。
 
立寨門祭
立寨門祭,哈尼語叫“勒坑度”,是雲南省勐海縣西定山哈尼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三月或四月擇日舉行。節日前夕,祭司宣布各項禁忌。當地哈尼族寨子,都有三道寨門:正門、後門和側門,他們認為寨門是保護人們免受鬼怪傷害的屏障,而且寨門越多越保險,所以,人們每年都要在各道門內再立一道,寨子的歷史越長,寨門通常也越多。哈尼族立寨門極為講究,立寨門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先由祭司動手或示意,大家才可動手。立完後,還要在門兩邊各插一根雕花紋的木樁,先立供人們出入的前門,再立抬死人出寨的後門,,最後立側門。屆時,每家出一男勞力,大家一起上山砍來所需木料。村中如有不測之禍,可臨時更換寨門並舉行祭祀9相傳司寨門的神是一個美麗的姑娘,這個節日是專為祭祀她的,以求得其保佑。
 
铓鼓節
铓鼓節是雲南省建水縣咪的一帶哈尼族節日,每年正月間的屬龍日舉行。節期兩天。铓鼓節的主要活動就是跳铓鼓舞。節日的早上,人們穿著盛裝來到村中央的廣場上,由村民們推舉三個最有威望的長者舉行祭神儀式,儀式完畢,便開始跳铓鼓舞。跳铓鼓舞根據年齡大小,圍成幾個組。表演時,由兩男性居人圈之中,敲鼓表演,其他人左肩挎鼓,右手執錘擊鼓,並沿圓圈行進起舞。據說誰跳了铓鼓舞,誰家種的糧食就顆粒泡滿,當年會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因此,哈尼族人家,都要去跳這種舞。兩天的铓鼓節,鼓聲從不間斷。
 
磨秋節
磨秋節又稱“五月年”,雲南省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擇日舉行。磨秋是一種娛樂工具,先在地上固定一根碗口粗一米多高的木樁,頂端呈圓錐形,到節日這天,小伙子們上山砍來一根五、六米長的栎樹,在正中間鑿出一個大凹眼,然後將凹眼對放在木樁的圓錐形頂端。磨秋桿兩端各匍匐一個人,互相推著一高一低旋轉,如果磨秋發出的吱吱聲越大,則認為越吉利,相傳古時山裡有兩兄妹,十分樂於助人,那時太陽月亮出沒不定,莊稼收成非常不好。兄妹倆就轉著磨秋,飛到天上,去辦說太陽和月亮,可是,哥哥被太陽烤死,妹妹被月亮凍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們,便每年過一次磨秋節。
 
牛納納
牛納納,哈尼語意為“牛歇氣”,雲南省哈尼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其間,春耕已經結束,為了表示對勞累一春的耕牛的謝意,而形成節日。屆時,各家各戶用煮過紫澤蘭草的水,煮糯米飯,並用這種紫色的飯祭祖敬神。人們於當天清晨用紫水洗臉擦身,以示洗去一春的疲憊。再洗淨一套衣服,以示洗去插秧期間放縱唱情歌的習氣。祭袓時,將一只公雞和一碗紫色糯米飯置於香案上。祭畢,以雞肉、肉湯和糯米飯喂牛,並告訴耕牛,春耕已結束,可以上山啃青。
 
歐拉拉
歐拉拉是雲南省勐海縣西定山一帶哈尼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八月上旬舉行,節期兩天。此時正值稻谷揚花,人們惟恐發生各種自然災害,遂舉行隆重祭祀,祈求祖先保佑。當地哈尼族支系鸠為人用各種祭器盛祭品禱告於祖先,而坐地支人則由巫師主持,在寨外舉行剽牛儀式,屆時要誦剽牛詞,大意是:這條牛足獻給袓先的,請祖先領去,我們的稻谷正揚花,祈求你們保佑它們能順利結實。為使祈禱靈驗,他們至少要請七代祖先。
 
歐瑪樓
歐瑪樓,哈尼語意為祭谷王,是雲南省勐海縣西定一帶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從谷子成熟到收割完畢,要舉行五次祭谷王儀式。第一次在谷子基本成熟時,大家選擇吉日摘下三穗稻谷懸掛在家中祭台上,並由家長誦祭詞,意為感謝祖先和谷王的庇護之恩。第二次在收割前,屆時找出一株分叉兩枝長出兩穗的稻谷,把它當作谷王,由家長在谷王前殺一只雞,在地邊煮熟後,對著谷王雙手把雞恭舉至頂三次,然後將谷王割回家供在祭台上。第三次在收割後,如果堆起的谷堆倒塌,那是得罪了谷王,家長要肅立谷堆前,敲死一只小雞,丟一些雞毛在谷堆周圍,谷堆扎在谷苗上部,將雞蛋放在谷苗下,祭者將谷魂塘的谷子捆成一捆,用力一刀割下,將谷穗裝入包內,雞蛋也收回。谷魂塘的谷穗要掛在谷倉內的梁上。第四次祭祀過程中,在場人誰也不能說話,以把谷魂順利叫回倉。第五次在稻谷入倉前,家長先要在倉裡放好祭品,再用籮裝些新谷,用衣服蓋好,背進背出重復三次,每次背進,都抓一把新谷撒在倉內。上述祭儀都完畢後,人們才開始把新谷人倉。
 
蒲哈枯
蒲哈枯,咍尼語意為祭寨神,雲南省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舉行。屆時由巫師主持,人們在淸晨霧濃時,帶上荷包雞蛋、炒黃豆、酒、姜和蒜,來到寨邊的三岔路口,把所帶的東西擺放好,巫師開始念驅趕擾亂寨子安寧的“哈神”,然後向東、南、西三個方向叫寨魂,叫時,旁人要用三弦、巴烏、铓鑼奏樂相伴,兩個男青年要男扮女裝表演。叫魂內容多半為叫寨魂不要在外游蕩,不要在濃霧中迷失方向,又敘述在寨外流浪日子太清苦,獨自寂寞又孤單,寨內有吃有喝,有衣有屋,還有歌有舞。人們認為,經過這番誘導,寨魂就必定會回來保護寨子。不向北方叫魂,是因為哈尼族認為袓先乃自北方遷來,北方為祖靈居處,不必叫魂,故到三岔路口,則不論寨魂流浪何方,都能聽見他們的呼喚。
 
奇拉胡西
奇拉胡西,哈尼語意為正月節。雲南省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屆時,各家要殺雞,再准備好湯圓、酒、姜湯,祭祀天地日月和風雨雷電之神,一般不用豬。雞要整只煮熟,把頭扳向天空,嘴要張開,然後在火塘頭首擺桌供祭。哈尼族認為,這樣獻祭,天神才能看見人間的生活,並賜福下來。張開的雞嘴可以把太陽神叫得早起,把月亮叫得更亮,莊稼就會早熟,寨子也便獲得安寧,還能叫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求豐收
求豐收是雲南省金平縣四醫一帶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插完秧後擇日舉行。屆時,各家家長挑選一根竹桿,上面砍九道刀口,插在自家稻田的水口處,然後殺一只白公雞,在竹桿每道刀口上放一片白雞毛,竹桿梢上系一根白線,線的另一頭也栓一片白雞毛。主婦則負責把糯米飯染成紅、黃、綠幾色,再把它獻到田頭,祈求秧苗順利成長,結出豐碩的稻穗。獻祭之後,全家用祭品會餐。
 
豎龍巴門
豎龍巴門是雲南省哈尼族宗教祭祀節日,龍巴門是村寨的大門,豎龍巴,門一般在每年農歷三月中旬由村子裡的龍巴頭擇日舉行,故各村寨時間不一定一致。屆時,在全寨主要出入的大道口要豎龍巴門。
龍巴門上的龍和木頭人由龍巴頭親自制做,龍表示風調雨順的年景,三月正是農忙季節,一對木頭人是告誡青年男女農忙時不准走村串寨談戀愛。這天,寨子裡的所有男人,不論大人小孩,每人都要用木頭制作一件東西。故豎龍巴門又是男人們顯示手藝的機會,也是姑娘們暗中選定未來伴侶的好機會,手藝高的小伙子往往得到姑娘們的青睐。豎龍巴門時,龍巴頭要念祭詞。豎完後,全寨人鳴槍祝賀,然後各家把准備好的酒菜抬來會餐。豎完龍巴門後,便開始春耕大忙。第二天,全寨人在龍巴頭的帶領下到地裡撒種子,從此後,除了有特殊事情外,禁止任何人串寨子。
 
思魚扎勒特
“思魚”,哈尼語,意為在冬月捏制糯米面團子。思魚扎勒特節是雲南省紅河一帶哈尼族節日,每年農歷冬月第一個辰龍日舉行,節期—天,節日期間,嚴禁殺生、請客,而且不理農事。節日當天,各家捏制三個重約三至五兩,大小不一的精米團子,最大的叫“糾”,標志人丁;第二大的叫“卡”,標志五谷,最小的叫“遮”。標志家禽家畜。把三個糯米面團子放到鍋裡煮,看哪個團子先浮起來。若“糾”先浮起,則全家老小無病無災;“卡”先浮起,則今年莊稼豐收,瓜果累累;“遮”先浮起,則表示家禽家畜要大發展。哈尼族認為,“糾”、“卡”、“遮”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托資
托資是雲南省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選擇晝夜時間相等的一天舉行滅害蟲保莊稼的祈求儀式,這一天還要推算一年的節氣,以便安排生產活動。“托資”這一天,各家各戶都不做任何農事。每一家的男主人,要在大清早露水未干時,到野外去捉幾只各種各樣的有害昆蟲回來,放在碓窩裡,口裡念道:“白霜降,害蟲死;害蟲死,人種活;害蟲死,牛馬壯;害蟲死,莊稼旺。”每念一句,女主人就踩一下木碓,如此反復數次,以示田裡的害蟲都已被消滅干淨了,莊稼樹木和人畜都可以免受它們的傷害了。之後全家殺雞宰鴨供祭祖宗。男人們在老人的帶領下,安排這一年的生產活動。
 
仰阿納
仰阿納,哈尼語意為眾人休息娛樂,是雲南省哈尼族支系葉車人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插完秧後的屬牛日舉行,節期一天。仰阿納是葉車人聚集結友,寄托祝願、增進團結和情誼的傳統盛會。節日清晨,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姑娘們撐著素雅別致的陽傘,小伙子們背著月琴、三弦,一隊隊,一群群沿著山茶花掩映的崎岖小路,會聚到寬闊的草坪上,彈弦、唱歌,尋伴求友,談情說愛,情歌聲呢喃纏綿。相互有意者,便悄悄鑽進樹林,相互傾訴愛慕之情,贈以繡花手巾、陽傘和銀手镯等信物。直到太陽偏西,人們才帶著余興慢慢散去。
 
扎勒特
扎勒特,哈尼語意為“捏制糯米團子”,又稱“十月年”。每年農歷十月辰龍日舉行。哈尼族民間相傳:古時有一阿媽,生有三子,他們分別變成豹、鳳和龍。長子、次子無意贍養老人。一日三子送給老阿媽三包東西,這三包東西分別變成稻谷、家畜和三對夫妻,使老阿媽得以安度晚年,老阿媽想起三子龍兒的孝心,於是將此日定為龍日,以後演變成節日。屆時,各村寨都打掃一新,各家各戶舂制糯米粑把,做黃米飯,釀制香甜的“悶鍋酒”。在節日期間早晚飯前,舉行敬祖儀式,各家各戶用一小簸箕,內盛一杯酒和三個糯米團,送至村口倒掉。隨後,將三個糯米團子和一些熟肉送到同宗輩份最高的人家去,以示不忘親宗。節日清晨,各家各戶在天井中宰殺一只大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將其拿入室內,當地俗稱“當歐奇”。各村寨還舉行街頭酒宴“資八奪”,人們聚在一起飲酒聯歡。有的村寨於正午舉行蕩秋千儀式。稱為“奠叭”的主持人,手持一碗,內盛三個白團子,三個用黑芝麻裹著的黑團子,先說一番辭舊語,將黑團子拋在身後地上,再講一通迎新話,將白團子擲於前面的地上,頓時火槍、鑼、大鼓齊鳴,莫叭用雙手將秋千往上送三送,宣告蕩秋千活動開始。夜晚,各村寨草坪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載歌截舞,盡興方散。在墨江一帶,頭一年出嫁的新婦們,聚集在村外迷說著自己的新婚體驗,嚴禁男人偷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