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苗族的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苗族人主要聚居在我國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苗族民間的傳統節日非常多,例如趕秋節、斗牛會、姊妹節、苗年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你知道苗族的傳統節日還有哪些嗎?看了下文你一定會感歎苗族的節日竟然如此之多!

 
  苗族的傳統節日
 
八姑節
八姑節是湖南省城步縣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秋收後擇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釀好高粱米酒,把親戚朋友請來,一起飲酒聊天,共慶豐收,即便是歉收年份也不例外,以此紀念開發土地的八位姑娘。相傳古時兵荒馬亂,百姓四處逃生,不知來自何方的八個姑娘到城步一帶,見這裡土地肥沃、地處僻靜,便在這裡住了下來,並把隨身帶的谷種撒在地裡,經過她們的辛勤勞動,秋天時莊稼獲得了豐收。過了一年又一年,這塊土地逐步被開發,並興旺起來。居住在這裡的苗族為了感謝這八位姑娘和慶賀豐收,每年秋收完畢,便擇日紀念八姑,後沿習成節日。
 
罷谷節
罷谷節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苗族節日,節日時間不一。楊姓苗族在九月霜降以前的未日過,銀姓苗族則在卯日過。“罷谷”,意思是慶賀五谷豐收。過節時,要殺豬、打粑粑和蒸糯米酒敬祖先,感謝祖靈保佑今年糧食平安豐收。敬祖時,每家每戶都要拿出粑粑到規定的節日坪裡去供奉。敬祖完畢,大家方可開懷暢飲,共慶豐收。節日裡,還舉行其它娛樂活動。
 
白保蘆笙會
白保蘆笙會是貴州省黃平縣黃飄一帶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十八日在黃飄的白保坡舉行,節期三天。節日活動主要是吹蘆笙、跳蘆笙舞、賽馬、斗鳥等。傳說,過去白保有一位姑娘,因為不屈於縣官的逼婚,流浪他鄉,嫁給姓韓的一個藝人。她的兒子長大後,學了一身超人的本領,在戰爭中立功被封為大將軍。後大將軍到母親的家鄉巡察懲治了縣官。又到舅舅家看望,人們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慶賀。因舅舅家太窄,只好請眾人到白保坡聚會,與鄉親們熱熱鬧鬧慶賀了三天。從此,這一帶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白保坡聚會那天正是農歷九月十八日。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這裡來集會,遂漸演變成此節。
 
采菜節
采菜節是貴州省惠水縣擺金區、雅水區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時間從農歷三月十三日開始,為期兩天。在這一帶苗族節日中,除春節外,采菜節算是比較隆重的了。當地苗語稱這一節日為“窩若吉”,“窩”即采摘,“若吉”是一種野菜名。過去,這一天婦女上山采菜是為了拿到市場上出售,如今此節已演變成娛樂日了。節日裡婦女們穿上絢麗服裝,成群結隊地集中到山上的跳花場,或相互攀談,或唱歌娛樂;有的女青年則在男子的蘆笙引導下翩翩起舞。這一天,凡已出嫁的姑娘都回娘家來看望父母兄妹。母親還要做些好吃的東西,讓姑娘帶回婆家去。第二天為盛大的集日婦女們手提飯籮趕場。籮裡裝的是糯米飯、豆腐、及切成梳子狀的豬肉片,還將薄薄的煎雞蛋蓋在飯上。每家父母都為每個女兒備好一個精致的飯籮。這些飯菜只能在散場後回家的路上與親友一起吃。有的姑娘,還特意送給她相識的異性青年朋友,以示愛慕之情。
 
踩鼓節
踩鼓節是貴州省凱裡和丹寨相鄰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亥日舉行。此節源於過去十二年一次的大型祭鼓節,現改為一年一次,而且簡化了過去繁缛的儀式。如將原來的牛祭改為魚祭;踩鼓原來僅僅是祭鼓節的一個儀式,而今成為節日的主要內容。踩鼓節早晨,各家先用魚祭祀祖先,然後藏鼓人家將木鼓抬到踩鼓場,當擊響木鼓,人們便向踩鼓場匯聚。姑娘們手拉手踏著鼓點跳起輕盈的舞步,小伙子們在外圍踩點起舞,男性長者們則緊圍木鼓邊舞邊談。為跳到高潮吋,姑娘們便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花帶敬獻在鼓上,以酬謝鼓恩。人們一直跳到夫黑才散,鼓主便把木鼓抬回家。當地苗族視木鼓為祖神,過此節意在祈求其保佑人和寨安。
 
踩秧堂
踩秧堂是貴州省從江縣加鸠、加勉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或二月的甲申日,節期一般為二到五天。踩秧堂譯自苗語,意為播種前吹笙跳舞。當地苗族認為,不踩秧堂,不能撒播種子,否則當年各種農作物要歉收。踩秧堂前一天,要舉行播種儀式,由“活路頭”(村寨中主管農事者)宰鴨,備酒、飯、茶等供品,擺在火炕邊敬祖先,然後帶谷種、肥料、鋤頭、火把,在天亮前到專門的祭田裡,略挖幾鋤,將谷種撒卜,蓋上肥料,再用芭茅草扎成三個草槍插上,表示谷種已播,春耕可以開始。天亮後,其他人紛紛在自己的田中效法。中午,男女老幼穿上新衣,集中到村中一塊空地上,跳蘆笙舞、踩鼓舞。踩秧堂之後,便不准吹蘆笙,不准燒磚瓦,不准燒死人遺骨。認為吹蘆笙影響青年人專心干活,還會影響谷子的魂安心坐穩。燒磚沉和屍骨則污染空氣,影響谷物生長。
 
嘗新苞谷
嘗新苞谷是貴州省從江縣加勉一帶苗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六、七月份苞谷成熟後的某一個亥日。節日這天,要用新摘的包谷加小米同煮,再加其它供品敬祖,以示收獲不忘祖先。包谷成熟了,意味著勞苦了一年的耕牛也可休養一段了,故人們還要搞勞耕牛,要將摻有飯豆的糯米用通葉包好煮熟後喂牛。這天還要舉行給耕牛解耙的儀式。認為雖然牛已清閒,但沒將耙上的繩索解掉,牛仍然休養石好。解耙儀式在傍晚舉行,先將耙擺正,將粽粑和酒供在耙上,再用刀砍斷耙繩。酒要噴灑在耙上,供過的粽粑喂牛,粽葉連同耙一起掛放在高處,直到春耕不得動用。
 
朝山坡歌節
朝山坡歌節是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區革佬溪兩岸苗族節日,時間在立夏日。這一天早飯後,人們穿上新衣,成群結隊集中到朝天坡舉行唱山歌等娛樂活動。傳說,有兩位苗族祖先,在遷到這裡的途中走散了,其中一個在立夏日來到革佬溪。他時常到朝天坡上朝遷來的方向眺望,但始終未見兄弟的影子。後來,每逢立夏日,他都要帶領大家到朝天坡去眺望,希望見到走散的兄弟。後來,大家覺得已經安居樂業了,沒有必要悲傷地等待和眺望,應該高興一下才是。於是在立夏這一天在朝天坡舉行唱歌等娛樂活動。直到傍晚才結束。之後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朝山坡歌節。
 
吃倉飯
吃倉飯是貴州省從江縣加勉一帶苗族民間節日,在春雷鳴響之前的某一個卯日或亥日舉行。所謂倉飯,即用頭年秋天收獲時特意留下的“大禾把”春米煮的飯。當地苗族認為,吃了倉飯,會一年五谷盈豐。故若錯過機會,會感到遺憾。春雷響後,沒有吃的大禾把只能用來釀酒,不能再吃。吃倉飯時的菜只能是肉,不能有其它蔬菜。飯後人們不能出門,因此一般把這頓飯安排在深夜,吃過飯就馬上睡覺。剩飯只能留到第二天深夜吃,吃後仍不能外出。倉飯只限於同居共炊的一家人吃,來友或已分居的父母兄妹遇到也不給吃,要另外煮飯招待。
 
吃丑節
“吃丑”即在丑日過節,吃丑節是貴州省台江縣苗族節日,時在吃卯節之後十天的丑日起,逢丑日便吃喝娛樂休息一天,連續過六個丑日,直到新件成熟為止。在這些丑日裡,要比平時吃得好一些,但不敬祖先。有雞有鴨固好,沒有則吃幾條魚。跳蘆笙、游方、斗牛等娛樂活動是節日中的主要內容。第一個丑日要舉行一些儀式。有些地方,每戶要捐出十二碗酒和一些紙、香,帶到河邊“踩鼓塘”的起鼓處祭龍。祭祀完畢,大家一起喝酒,並互相潑水淋身,用稀泥巴塗抹對方。然後跳銅鼓舞。當地有民謠道,潑水淋身抹稀泥,天上雷公看見了,才下雨,地下人才得水養田。第二個丑日最隆重,主要活動是跳銅鼓舞。人們艷裝打扮,伴著銅鼓的節奏,盡情歡跳。有客的人家在節日晚上設宴招待客人,由中年以上的人陪伴客人。青年男女則到村外結伴游方。
 
吃九月粑
吃九月粑又稱吃稻草粑,貴州省麻江縣和凱裡市交界地方苗族節日,毎年農歷九月,若第一個卯日在初九以前則在卯日舉行,卯日初九以後則在初九過。另外的兩個卯日只是打點粑把小過。節日那天,每家打粑杷,煮魚行祭袓儀式,然後全家人聚餐。麻江縣的石猛一帶稱這一節日為“吃稻草粑”,意思是秋收結束,稻草已經堆放好,人們作粑粑共同慶賀豐收。
 
吃老鼠粑粑
吃老鼠粑粑又稱滅鼠節,貴州街鎮遠縣湧溪龍姓苗族節日,時間在農歷臘月初一日。這一帶苗族每到冬閒時,各家各戶自覺火鼠。有的到野外安夾板捕鼠,有的在田邊地角破鼠洞滅鼠。捉得大鼠要剮皮開膛去腸洗淨,掛在火坑上烘干,待臘月初一日全家共餐。每家至少要准鉻兩只大老鼠。若沒有捕得老鼠,臘月初一必須用糯米面做成老鼠模樣的粑粑。節日來臨時,外嫁的姑娘和外出謀生者都要趕回來。節日早晨先用鼠肉祭祖,爾後令家擺鼠肉宴,慶賀滅鼠勝利,祈望明年糧食豐收。傳說古時龍姓苗族從外地遷來此地安家落戶,由於大旱,糧食歉收,到十二月底,祖公家裡只有五升糯米了,只好放在米桶裡待過年用,不料卻被老鼠偷光。人們追到鼠洞邊,用火熏、鏟挖、水灌後,捉住了大鼠,並把散失的米以及鼠洞裡的米湊齊,蒸成糯米飯,將老鼠剝皮開膛,煮熟當菜,以解心頭之恨。為懷念祖先這一事跡,以及警告老鼠,人們便把臘月初一定為吃老鼠粑粑節,流傳至今。
 
吃卯節
吃卯節又稱吃新節,貴州省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個自治州內操黔東苗語的苗族節日。“吃卯”即在卯日過節。時間從農歷六月第一個卯口開始到收割前的某個卯日之間自擇一卯日舉行。六月份的吃卯節要摘米苞摻在糯米飯裡作為節日食品,並舉行祭谷魂活動,因而稱之為“吃苞的卯節”。有的地方在祭谷魂活動中摻進祭祖內容,以祈谷魂和祖先保佑人壽年豐。飯前要用新飯喂狗,傳說是狗從天上給人類帶來了谷種。節日還要煮烏糯米飯吃,認為這樣才不使谷魂認出來是在吃米飯,否則谷魂會生氣而不再生長。為此有的地方還把吃烏飯說成是“牛屎”。有的地方把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傳說谷魂是位女性,要給她穿上花衣裙,她才願意到處走動,使各處谷苞出穗齊全。吃卯節還進行斗牛、斗鳥、賽馬、吹蘆笙等活動。
 
吃戌節
“吃戌”即在戌日過節,吃戌節是貴州省台江縣交包一帶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第二個戌日舉行,節期四天。屆時,周圍各族群眾都來參加。節日裡有跳蘆笙的,有斗牛的,還有玩鳥斗雀的。青年男女則聚集在樹林溪邊,亮開嗓子對歌。吃戌節原由吃卯節演變而來。當地傳說很早以前,交包一帶的苗族為同一家族,由於人口稀少,血緣太近,不能就近開親,只好到較遠地方的苗族地區開親。第一批姑娘遠嫁時,家裡人囑咐吃卯節要回家來閉聚。但出嫁到今榕江縣利島排待地方的姑娘們回娘家過節,卻由於路途遙遠,直到"戌”日才到家。家鄉父老都感到很對不起她們,遂決定在姑娘趕到的戌日這一天,童新過一次節,人們重新吹蘆笙、擊鼓、跳舞唱歌、放牛打架,讓遠道回家過節的姑娘們盡情地歡樂。從此,交包一帶的吃卯節便由卯日改成在戌日過,並改名“吃戌節”。
 
吃鴨節
吃鴨節是貴州省三都縣都江一帶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插秧結束後舉行,具體日期由鬼師卜定,一般為兔或狗場天。當日清晨,各家主要男勞力在活路頭帶領下到河溝裡洗淨犁耙上的泥,並插一根草標在犁上,以示插秧結束,婦女們則在家包棕子,男子回來後,把犁耙放在大門口,殺一只鴨子,扯數根鴨毛插在火塘邊壁上,整鴨煮熟,剪下鴨頭、鴨尾、鴨腳掌,再加上點鴨雜碎,盛在一個碗裡,擺到火塘邊,再擺上一碗酒,一個棕粑。以示請祖先冋來過吃鴨節,鴨身則放回大鍋裡加米煮成鴨稀飯,據說吃鴨輔飯能避邪。祭祀一陣後,主人用筷子蘸點酒灑在地上,表示祖先已享用過了,全家遂吃鴨肉喝稀飯。晚上,婦女們著盛裝到跳月場,在蘆笙伴奏下跳撒秧、栽秧、薅秧等舞蹈。直至雞鳴頭遍再將粽葉和鴨毛插到自家田邊水口處,祝秋後豐收。
 
吃由粑
吃由粑,苗語指自稱為“由”的支系過節吃粑,貴州省凱裡市舟溪一帶龍姓(自稱“由”)苗族民間傳統宗教節日。當地的青槓林、巖寨在農歷十月第一個丑日舉行,漫洞在第二個丑日,若第一個丑日逢初三初四,青槓林苗族則把時間推延到第二個卯日。節日前備好甜酒、鮮魚、肉、白酒和粑粑。節日早上,將楮樹葉包好煮熟的鮮魚,分作十二份放在一根長凳上。長凳是專供祭祀用的,平時不作它用。每一份魚配上一個酒杯,斟上甜酒;另外一張桌子放兩三個糍粑。主祭人燒香燒紙,掐肉斟酒示意給袓先享用。然後全家一齊喝酒,連續三次,每次的酒一定要喝,其它祭品則可吃可不吃。祭祀完畢,一家人才可以進早餐。第二天,每一個過節的村子還要舉行斗牛活動。
 
吃糟節
吃糟節是貴州省凱裡市舟溪吳姓苗族節日,時間在農歷七月第一個卯日。這是一個祭祖節口,吳姓苗族很重視。主要祭品是以糯米飯泡灰水做成的“糟”,又稱“灰糟”。灰糟在七月第一個子日就並始制做。把蒸熟的糯米飯泡在濾淨的灰水中,再放十二片葫蘆葉、十二顆小石子和十二條干魚。卯日祭祖時,用十二個杯子盛灰糟,放在神龛前的桌了上,杯子上放一條干魚和一棵稻苞.另外擺出十二碗飯,飯上插一雙筷子,又斟二到四杯酒,並將四棵茅草掛在神龛上。下午把新摘的糯谷約一百粒剝殼煮熟,亦供在桌上,以示讓祖先吃新飯。第二天要在舟溪河壩舉行斗牛活動。當地不過節的苗族和漢族人也前往觀看,甚至拉牛來參賽。這一節日與其它地區的吃新節相似。
 
串年坡
串年坡是貴州省織金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初七舉行。節日裡未婚青年男女通過對歌交談,選擇意中人。參加活動的還有周圍大方、安順、貴陽等地的苗族青年。串年坡期間,在村寨附近的山坡上,立一根花樹,擺上許多石頭,堆上柴草,燃起篝火,大家圍坐在石頭上。遠方來的小伙子一邊吹奏著蘆笙或口琴,一邊與主寨的姑娘閒談或唱歌。花樹上掛著一條一丈二尺六寸長的紅布,對歌開始時,先由一位最會唱的姑娘唱。每唱完一首,在紅布上打一個結,直到打上十幾個或幾十個結。然後,由小伙子接著唱,每唱完一首要解開一個結。把所有結子解完為勝。唱勝了,先唱的姑娘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搭在花樹上,取勝的小伙子則將衣服和紅布一同取走。小伙子如果對姑娘中意,就可以憑衣服和紅布,央媒人前去求婚。
 
春社節
春社節是廣西壯族封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瑤族支系紅瑤民間傳統節日,每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舉行。節日期問,紅瑤群眾要到村旁的山上找一塊較平坦開闊的地方煮粥吃,大家按性別、年齡分成若干組,老人已婚婦女可留在家裡。有的寨子青年男女有互相走訪的習俗。春社節也是當地瑤寨封蘆笙的日子,自此以後到秋收,禁止吹蘆笙。
 
打皇粑
打皇粑是貴州省從江縣加勉一帶苗族民間宗教節日,時間在農歷六月吃新包谷節後的第一個寅日。“打皇粑”意為打粑粑敬皇帝。節日裡各家各戶要湊米打粑粑,並集資買一頭豬。殺後肉分給各家,留下豬頭與一只公雞和茶、酒、杷粑作為供品陳列於桌上,然後燒香化紙以示敬獻皇帝,儀式由大家推舉的年長男性主持。開祭時、擊鼓鳴炮,主祭者拱手三揖。隨即用剪刀剪開豬頭,按出米打粑粑的份數分給各戶。粑粑各自帶回家,儀式即告結束。未出米打粑粑的人家則將豬肉、雞、酒、茶陳設於桌上單獨敬皇帝。在加勉苗族的其它祭祀活動中,是把糯米飯泡在茶中作祭品,而“打皇粑”時則只能用清茶。在這個節日裡只敬皇帝,不敬其他祖先神靈。拱手作揖、燒香化紙及打粑粑也都是這個節日獨有,一般認為上述習俗與漢文化傳入有關。
 
刀梯會
刀梯會又稱上刀會、上刀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節日,時間在元宵節前的寅日或戌日。節日活動主要是酬神或為死者解罪。上刀梯之前是穿街儀式:數十個穿紅衣,包紅帕,戴冠叉,插馬鞭,披柳旗,持牛角師刀的巫師,排隊向刀梯場進發,他們每人持鼓鑼和小旗一面,到場後繞場一周,再列兩行。穿頭街、二街之後是老君傳法儀式:台下扎陰橋一座,漸拜法人跪橋頭,身背包袱、雨傘、草鞋等。橋上擺水碗一個,碗內放銀镯一只。橋邊站接法人,即傳度師、接法師、引度師、東王公、西王母等。傳法結束便上刀梯。掌壇師用大公雞一只行放煞、封刀、開刀儀式,並念咒語,爾後把雞冠咬出血,染在刀上,巫師便脫鞋赤足上刀梯。先由引岳師上,次是新壇弟子,之下不論次序。上梯者由這邊上左那邊下來。到梯頂時要吹牛角,然後口誦咒語,鞠躬磕頭,並表演倒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古樹盤根等動作。觀者無不驚心動魄。上刀梯結束後新壇弟子肅立台上,旁邊由二人扶著他翻三個跟斗,便將燒紅的十多張犁口用手擺成一列。待巫師念法三通,便赤腳踩犁口,在上邊慢慢行走。這一絕技現已少傳。
 
稻齋節
稻齋節是海南省苗族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七舉行。活動由齋主主持。節前的農歷二月初二要選出齋主以及文武道公二人。這三個人在節前向各家族湊米、雞(或蛋)、香等祭品。節日這一天,人們便到指定地點殺雞祭谷祌。儀式完畢,便由道公跳舞,在鑼鼓伴奏下,文道公跳舞步緩慢的文道公舞,武道公跳舞步急快的武道公舞。舞畢,各人焚四五張“元寶”謝神,元寶可以用干包谷殼代替。第二天早上,兩位男子抬一只籮,內放一把谷戶,由小道公敲鑼打鼓沿途護送到齋主家。齋主則派兩名女子出來迎接,並向抬籮人敬酒。與女網人各唱一首歌,意思是把谷魂招來了。至此,稻齋節結束。
 
動春節
動春節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苗族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過動春節意在祈求袓先保佑當年五谷豐收,人畜興旺。節日要殺豬、殺鴨、做糯米粑敬祖先,同時,接女兒,女婿來家團聚。節日活動各村寨有些不同。長安鄉六馬村的苗族,規定女兒女婿不能與娘家人同吃敬獻祖先的肉。江頭司鄉茶園村的苗族則由女兒女婿陪客人吃節飯,飯後客人必須要不辭而別,否則是對主人的不尊重。
 
斗馬節
斗馬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一帶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舉行。此日上午,全村寨男女老幼聚集在斗馬場,當主持斗馬節盛會的寨老宣布斗馬開始之後,由兩位苗族青年,各牽一匹雄健的公馬入場,隨即解開缰繩,兩匹馬立即沖上前去,互相來往奔突,踢打撕咬。斗敗的馬會奔逃到主人身邊尋求保護,而在場觀眾則向得勝之馬和它的主人擁去,並向其拋去事先准備好的各種禮物,以示祝賀。如果得勝馬主是未婚男青年,姑娘們則以苗家特有的方式向其求愛。
 
斗牛節
斗牛節是貴州省貴定、龍裡、福泉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時在春耕前或秋收後的農閒之機。清代愛必達的《黔南識略》中記載這一帶苗族“祀祖,擇大牯牛頭角端正者飼,及壯,即合寨共斗牛於野,勝即為吉,卜口殺之以祭。”這裡所說的祭祖是六十年一祭,必須殺牛,而其他中祭、小祭不殺。大祭在斗牛之後一個月舉行,因斗牛與祭祖間隔時間長,故斗牛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節日,擋地人稱之為斗牛節。節前的兩個月主持者就向附近村子發請帖(古代發刻木),讓參賽者作好准備。有斗牛的人家,不讓孕婦、產期婦女,新寡婦上門,也不准接近牛圈;不借東西給別人,怕牛的力量被借走。節日那天,場主介紹斗牛場的來歷,官布有關規定和紀律之後,百十枚鐵炮轟鳴,踩場隊伍湧人場中,鳴鑼開道,八個男童身穿民族服裝,手舉畫有猛獸的彩旗走在前面,一對大號手之後跟四個唢吶手。隨後蘆笙手上場,一群姑娘尾隨其後,合節起舞。其後是場主身披大紅袍,頭戴黃冠,手持拂塵,由兩名中年男子跟隨,一人持掛紅的牛角杯,一人手捧封紅的灑壇。最後,所有參賽的斗牛在主人牽引下繞場一圈,斗牛便開始。斗勝的牛給披紅掛彩,放鞭炮、吹唢吶慶賀。節日活動一般舉行一天,有的地方是幾天。也有的地方一邊斗牛,一邊舉行吹蘆笙跳月等活動,故需數日。
 
二月蘆笙會
二月蘆笙會又稱白洗蘆笙會,貴州省施秉縣白洗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中旬的午日開始,節期三天。周圍的地壩、新橋、雙井、翁西以及黃平、谷隴、新州、重安,凱裡市的旁海等地的苗族都來參加。活動先在白洗的長山寨開始。當天,附近村寨的蘆笙隊便在有聲望的老人帶領下,在長山的古爬坡頂吹奏蘆笙,祈求風調雨順。第二天,活動挪到屯山寨的蘆笙坪,除了吹蘆笙,跳舞,還有斗鳥、賽馬等活動。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旱地裂,五谷不長,人們求龍龍不應。後來偶爾用竹筒吹著求,龍才聞聲而來。後來,這一帶的苗族便規定,生活在河邊的苗族劃龍船求龍,生活在高坡的苗族吹笙求龍。因當年是在古爬坡吹竹筒請來了龍,故現在活動先從這裡開始,只是由過去的吹竹筒改成吹蘆笙。原來附近村寨都過這個節日,後來因為白洗富裕,有接待來客的能力,才確定集中到白洗舉行。
 
二月三
二月三是貴州省台江縣施洞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三,這一帶的青年男女便集中到插花坡“游方”(聯誼交友),大家唱歌和談情說愛。姑娘們還帶上糯米飯、泡酒、雞鴨肉等,招待相中的男子。實際上他們多半是平時就相好,只是利用節日機會到山上相會。過去,在節日裡男女對歌,女的輸了要嫁給男的,男的輸了要酬付女方一定的金錢,或當場從身上解下貴重物品相送。二月二的活動與平時“游方”不同,平吋“游方”是男方主動找女方,並到女方村子對歌、說話。而二月三這天坦,只要雙方覺得適意,白天對歌。晚上女子把男子們帶到村裡去,繼續對歌談情,並交換信物。
 
翻鼓節
翻鼓節是貴州省丹寨一帶苗族節日,毎年農歷二月頭一個亥日或丑日過一次,九月頭一個亥日或丑日再過一次。在苗語中這個節日與“祭鼓節”的稱呼一樣,從節日內容來看,是祭鼓節的縮變。二月正值春耕大忙季節,節後人們便把蘆笙掛起來,不再吹笙,以使人們集中精力干農事,九日過節,是因為經過半年辛勤勞作,獲得豐收,人們要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也可吹奏蘆笙。日子選在亥、丑日,是因為祭鼓要殺豬或牛,現雖不殺牲,仍選豬、牛日過節。二月和九月的節日活動儀式相同。第一天,打掃家宰,開田捉魚,打豆腐、烤灑、邀請客人,第二天祭祀,之後讓小孩到各家討“鼓飯”,天黑前家家都要討遍,否則被認為不禮貌,看不起人家。第三天舉行斗牛比賽。出發前要拉牛在院壩裡轉三圈。夜晚,青年人吹蘆笙,或到蘆笙場中跳銅鼓舞,盡興方散。
 
放赦
放赦是四川省鹽邊縣紅寶一帶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春分後第五天舉行。這天,大家都不從事生產勞動,男女老幼相攜去野外游玩。青年男女則換上盛裝,三五成群,到幾個固定的山坳,或對歌,或嬉戲、或喝酒賭錢,互相中,意的男女青年借機談情說愛,以走終身。一時間在鳥語花香的山野裡,回蕩著歡歌笑語。熱鬧非常。
 
放水燈節
放水燈節是江蘇省昊江一帶漢族節日,每年夏末秋初擇日舉行。屆時,先由經辦者向各戶人家募捐,然後大家擇定日期,雇船十幾只,夜間游行河中,據說可以驅災去疫。各船都張燈結彩,有的船載請來的誦經和尚,有的船載泥塑佛像,有的船載雇來的鼓吹隊奏樂,最後一只船則專門裝五彩紙折成的水燈,人們點著火燭,放進河裡,任其漂泊。直到午夜。水燈放完,災疫驅逐走了,才各自回村。
 
封齋節
封齋節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民間節日,時間從每年小暑前的辰日開始。從封齋之日起,忌吃魚、蝦、雞、鴨、蟹等,只准吃豬、牛、羊肉,見飛禽走獸不能打,連提及名稱也不許,認為犯忌會招致災害。民間認為這一天是鴉溪大王遇難口。齋期若家中有人死,要殺豬酬祭神靈,以示赦罪。封命一宵到小轉後的已日才結束。巳日為幵齋節。人們再集資殺豬祭神,求祌保佑賜福。豬肉及內髒要按戶分配。這天各家的女婿須來家宴飲,共享開齋之樂。
 
干蟲節
干蟲節是貴州省台江縣稿午一帶苗族節日,時間在農歷六、七月間的吃卯節後第十天開始,連過三個子日。“干蟲節”意為驅除蟲害和旱災而過的節日。人們認為過了這個節日,就可以免去一年內的干旱和蟲災。這一天各家一般殺雞買肉,一家老小共餐一頓。有些人家還要以酒祭祀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盈。過節時,出嫁的女兒要回家看望父母。在當地流傳的歌謠中,有提及過此節的目的和古代過此節時的某些儀式。“痛恨這個天唷,老不下雨,田裡的水都被曬干了。青年人沿著田坎到處看,心裡的愁苦說不完。父母想出了辦法:勸導大家來過干蟲節。青年人挨家挨戶去領酒,抬到河邊水沖去,把酒灌在龍腦殼。”
 
趕苗場
趕苗場是四川省敘永、古蔺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舉行兩次,即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初三日。這是當地苗族青年男女社交的節日。屆時,苗族青年男女集中到指定的寬敝場壩,男子排隊歡奏蘆笙,女子踏著舞曲緊跟在後穿過場壩,然後各自散去,找異性朋友談情唱戀歌,直到夜幕降臨。這天,人們除盛裝外都必須套一件麻布衣服,以表示對古代粗麻生活的回憶。傳說趕苗場是在一次起義失敗之後才形成的。起義失敗後,官府不讓苗族聚會交往,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節日。
 
趕年場
趕年場是湖南省古丈縣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舉行,具體日子由圩場頭人商定,一般是新年後的第一個場天,節期一至二天。場期一經商定,即使大雪紛揚、天寒地凍,也不能更改。屆時,男女老少全都換上新衣,來到年場,參加和觀看各種游藝活動。年場其間要舞獅子、上刀梯、玩龍燈、唱戲、唱歌、跳猴兒鼓舞等,同時也進行物資交易活動。年場上人群熙熙攘攘,歡聲笑語不斷。未婚的青年男女往往借機物色情侶,或是約戀人談情說愛。
 
趕糯米坡
趕糯米坡是貴州省惠水縣黨古一帶布依族、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是日,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當地的糯米坡,姑娘們身著盛裝,或歌或舞,老年人則聚一處拉家常。男青年們牽著各自的馬,先繞場一周,然後在糯米坡上來回馳騁,一時間跑道兩側觀者雲集。坡會上最主要的活動是對歌,附近許多苗族青年也來參加對歌,歌曲多為相識歌、贊美歌,青年男女們相互中意後便唱情歌,再到僻靜處去私定終身。夜晚,坡邊的寨子家家賓客滿座,大家繼續飲酒對歌。據說糯米坡坡會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相傳從前布依族婦女們到坡上邊挖野菜,邊唱訴生活的貧困和禮教的殘酷,並帶糯米飯做晌午飯。後生聽到歌聲,就來對歌,遂形成此節。苗族則傳說,他們的先民因不堪忍受土司壓搾,遷徙到此,也把“四月八”節俗帶到這裡,故每年過此節。
 
趕秋節
趕秋節又稱交秋節、秋社節,湖南省湘西地區和相鄰的四川省一些地方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的立秋日。節日活動主要是打秋千。屆時,先由穿古代苗族服飾的一男一女,裝扮成秋公秋婆,各扛一棵最壯實的包谷和一把最飽滿的稻穗,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從田野走到秋千架下,向人們報告這一年的收成情況。爾後,大家便開始打秋千。當地苗族的秋千架有十多米高,呈紡車狀,相互錯開的八對車輻上都系一秋千繩,一次可供八人蕩。秋千的轉動靠上邊的送秋人推動。旋轉停止後,誰停在最上邊誰就得唱一首歌。傳說,過去有一位姑娘叫也琅,繡花鞋被老鷹刁去一只,小伙子巴貴達惹無意射落老鷹,拾得鞋子。他從鞋子的繡工判斷,主人一定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姑娘。小伙子為了找到姑娘,便在立秋日架起八人秋千,供大家游戲。消息傳開,果然來了許多姑娘。巴貴達惹在她們中間找到姑娘也琅,並在對歌交談中建立愛情,後來結成良緣。從此,每到立秋日,人們一面慶賀豐收一面架起秋千,供青年男女娛樂。
 
趕秋坡
趕秋坡又稱踩秋,貴州省長順、安順、紫雲、惠水、青巖等地苗族民間節日,時間在立秋日。節日一到,上述地區的苗族或乘車或步行,從四面八方湧向長順縣擺塘鄉的扎營坡,舉行一年一度的踩秋活動。青年男女相聚在扎營坡唱山歌、吹唢吶、彈月琴,歌唱生活,歌唱愛情。其他人則進行貿易活動。傳說這一帶的苗族遷徙來時由一條神犬帶路,到這裡時見箐深林密,山高路險,人們便停下來。這時神犬一反常態,跳到擺塘山溪中滾了一身黑泥。人們知道神犬示意要到一個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去。於是人們分幾路到今天的楊雀寨、羊吊崖、沙坑、猛秋等地。當時約定一年後的立秋之日,各支一定要到扎營坡上相聚。由此形成一年一度的踩秋活動。過去。只是苗族人參加這一節日。隨著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人們對交友聯誼的向往,周圍布依族、漢族群眾特別是青年男女也紛紛加人節日活動,人數多時達六、七千。
 
高躍坡節
高躍坡節是貴州省鎮遠縣金堡區愛和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三月中旬擇日舉行。節日那天人們邀約附近的親友,去爬高躍坡,盡興游春,並在高躍坡上的高躍坪舉行傳統歌舞活動。這天也是姑娘小伙子聯誼交友談情說愛的好機會,當歌舞活動達到高潮的時候,姑娘們向她看中的小伙子丟去一張親手繡成的手帕。小伙子接過帕子,從衣袋裡掏出糖果、零錢或絲線,用帕子包好向姑娘還丟過去。為什麼要丟花帕,傳說過去有一位姑娘從凱裡逃到高躍,與當地一位小伙子結識。一年之後又回到故鄉,小伙子送她到家。姑娘見他鐘情於自己,決心同他結為夫妻。返回時小伙子用姑娘贈送的帕子包了一包土,並撒在高躍坪上。後來便有了高躍坡節上的丟帕習俗。
 
谷隴蘆笙節
谷隴蘆笙節又稱九月蘆笙節,貴州省黃平縣谷隴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九月二十七日舉行。谷隴蘆笙節與施秉縣二月蘆笙節、凱裡市旁海七月蘆笙節相似,目的是為了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人安年豐。相傳,過去在何時舉行蘆笙節要用蛋卜的方式選定,因谷隴地方過去常常干旱、收成不好,只能在秋收後才有力量招待參加蘆笙節的客人,故在九月舉行。每年農歷九月二十七日,遠近的苗族客人便紛紛趕赴谷隴的蘆笙場。第二天開始舉行跳蘆笙舞、斗牛、斗雞和賽馬等活動,一直到第三天才告結束。
 
古龍坡會
古龍坡會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在當地古龍坡舉行。節日活動主要有賽馬、賽蘆笙、斗馬、舞獅子、跳采堂舞、拔扁擔等等。活動開始先是姑娘們圍著蘆笙跳采堂舞,然後是舞獅子,或姑娘拔扁擔:一根扁擔的兩頭站一兩個人,各方將扁擔往自己一方拉,勝負與拔河相同。斗馬緊張激烈,兩匹馬厮斗,或踢或咬,時而雙雙豎立,時而迅猛追逐,直到敗者退出斗場。斗馬采取打擂台方式進行,直到最後決出三名為止。古龍坡會既是一個社交盛會,也是傳統民族體育運動會。屆時,周圍的各族群眾也來參加。
 
禾蔸節
禾蔸節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苗族節日,時間在農歷六月初六日。禾蔸節一到,人們要殺鴨子敬五谷大神,並備足酒肉,邀請親友聚會。飯前,主人要戴上斗笠到田頭給五谷大神掛青(插上紙錢),並設酒祭奠。來去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不能對話,彼此遮面而過,以示對五谷大神的一片誠意。傳說五谷大神為了救活饑餓的人類,曾將自己的乳汁擠出來施捨,每一滴乳汁便凝結成一粒白米。後來,奶子擠出血來,變成了紅米。當乳汁擠盡時,五谷大神也死了。人們為了報答五谷大神的恩情,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禾苗抽穗時,便來到田頭為五谷大神掛青。以示懷念。
 
糊牛角
糊牛角是雲南省金平一帶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十舉行。屆時,孩子們抬著烘烤得香噴噴、粘乎乎的糯米粑,隨大人來到牛圈旁,犒勞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人們牽牛出圈,先洗淨牛角的污穢,並把糯米糊在牛角上,再插上兩個精選出來的大紅辣椒。俗稱“糊牛角”。然後家家都把牛牽引到寨子中,讓大家圍觀,並從牛角的長勢評判牛的好壞。糊牛角是為了在牛飲水時,讓牛看到紅辣椒,聞到糯米的香味,以提醒牛,主人沒有忘記它。這一天,家家置備酒菜,接回出嫁的姑娘一起團圓。
 
祭鼓節
祭鼓節又稱吃牯髒、鼓社節,貴州省黔東南部分苗族傳統節日,有的地方三年一祭,有的地方則逢三、五、七、九年時祭,而大部分地方是十年一祭。屬於同一個鼓社的村子要同時舉行祭鼓活動。十年一祭的,於子年農歷二月初二日選出鼓主、副手、參謀、侍從官、外聯官五人,籌備節日用物,特別是祭牛。八月份選擇一個平穩的日子“醒鼓”,即把上屆祭鼓節使用的一對祖鼓喚醒。有的地方是到藏鼓洞把祖鼓抬回到村子的鼓場安放在鼓樓中。有的地方則把鼓抬到新鼓主的村子。於同年十月子日子時砍楠木樹鑿造新鼓,丑年十月第一個丑日或卯日把新鼓抬到藏鼓洞,宣布新鼓啟用,同時摒棄舊鼓。第二天迎接袓魂到新鼓,宣讀上屆到這屆祭鼓節之間逝世的長者名單。換鼓儀式莊嚴神聖,打扮、步子、念詞都不得馬虎。新鼓的蒙皮在古代要用野山羊皮,後來只是有人來作獵羊的表演,而蒙皮則用新殺的黃牛皮。寅年的活動是殺牛祭祖以及送鼓。除了共有祭牛外,每家族甚至每一家也應有一頭祭牛。共有祭牛必須是有四個旋子的,如果沒有則由祭師念詞“改正”。牛殺後不剝皮,個人家祭牛舅家必須抬去一條腿。所有祭牛的犄角連額骨一齊送到鼓樓,請祭師致詞祭祀之後才拿回家安放。有的地方同時舉行利於繁衍後代的巫術活動。之後舉行砍鼓樓和投火把活動,意在檢驗和強化族人的戰爭觀念、戰術及准備情況。十三天後把祭鼓送到藏鼓洞封存。從此不准動用。祭鼓節起源於苗族的祭祖,傳說苗族圖騰蝴蝶媽媽出自楓樹,故最初用楓木制鼓。各鼓社節日時間不一,這與古代苗族各地災情有關,災禍一來便認為應該祭袓、祈求保佑,後逐漸將時間固定。祭鼓節在不同的地方時間長短、儀式繁簡均不相同。
 
祭龍節
祭龍節是雲南省屏邊、硯山等地苗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三日舉行。這個節日來自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當地苗族認為龍是雨水的象征,龍的喜怒與農業的豐歉有密切關系,故每年要定期祭龍,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祭品主要是豬和雞,有的地方用狗。雲南省麻栗坡縣的苗族祭龍需三天,從二月初一至初三日,以村為單位到水源之地舉辦,同時全村停止勞動,恐動土會損傷龍頭或龍脈。
 
祭龍神
祭龍神是雲南省邱北一帶苗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三月十六日。當地苗族村寨均選一較大的樹為“龍樹”,祭龍神即祭“龍樹”。祭前由全村選出來的“龍頭”負責籌集資金、用品及殺雞殺豬等事宜。祭日這天舉行隆重的祭龍儀式,以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同時“龍頭”還要重申一些鄉規民約,如禁止砍伐山林、挖水源頭、偷瓜摸菜等等,若有違者,於是日罰處,所交款額待來年祭龍神時用。
 
校步節
校步節苗語稱為“捨娘蘇戛”,意為校正腳步。貴州省安順一帶苗族支系“小花苗”民間節日,一般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校步節實為一種奇特的選親活動,屆時男女兩家到一個選定的坪子,活動一開始,男青年由其姐夫、妹夫或老表二人相陪來到坪子中心。他腰裡拴一把供求愛用的紙傘,手裡撐一把打開的紙傘。前邊有一人吹奏校正腳步的蘆笙引路,後邊有一人也打傘作陪,要繞場三圈。在男子走場時,姑娘由嫂嫂、姐妹二人相陪,在場子另一端仔細觀看小伙子的身材、長相、裝束打扮,特別是走路姿態等等,如果相中,就由嫂嫂、姐姐陪著進場,每人打著紙傘,踏著伴奏的蘆笙調,也繞場三周,讓男靑年觀察她的身材、長相等等。場外觀看的其他人也同時目測、考慮這對男女是否班配。最後如果男女雙方中意,長輩也同意,那麼女方則邀請男方父母和小伙子到村子中去商量訂婚事宜。
 
開禾倉
開禾倉是貴州省從江縣加勉地區苗族民間節日,秋收結束後擇卯日進行。當地在禾谷曬干入倉後首次開倉取新谷時,必須要舉行開禾倉儀式。即把一塊在大路上挖取的黃土、一包草灰、三枝楊梅放在禾倉頂上,將一個鴨蛋、半碗糯米飯放人倉內,再將三粒米放人飯中,儀式即告完成。飯、蛋帶回家,由主持開倉儀式的人吃掉。以後就可以隨時開倉取用禾谷了。
 
看龍場
看龍場是湖南省吉首市、古丈縣的部分地區苗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三月谷雨後的辰日。第一個辰日的活動叫看頭龍,第二個辰日的活動叫看二龍。節日這一天人們不做農活,否則認為是破龍場觸犯龍王,該年內會有蟲災和旱災。不去看龍場的人,做的活也只限於砍柴割草。看龍場是一個隆重的娛樂盛會,活動有斗畫眉、吹奏唢吶、男女青年對歌等。這天還要在溪水邊燒一些香和紙以祭龍神。
 
客家年
客家年是貴州省黔東南地區苗族節日,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苗語原義為“過漢族的年”、“和漢族一起過年”。客家年是苗年之後的又一重大年節,有的地方已經把苗年移到春節過。苗族過此節有自己的特點。過客家年時不貼門神、不送接灶神、不守歲,這同於苗年。也有貼對聯的,多是與漢族雜居的村寨或靠近城關的村寨。初一到初二不能上山勞作,在家裡不能碾米、紡棉花、掃地。認為紡棉則這一年的雨水會被坊車甩到外地而造成干旱。年三十,要在一根竹管中放進十二粒黃豆,然後加水,到五月十五取出觀察,若第幾粒飽滿,便認為這一年第幾月雨水好。初一早上看天色和聽鳥叫,哪邊天色好哪邊就會有好收成;喜鶴叫宜養雞,烏鴉叫宜養鴨。吃飯時先丟飯和肉給狗吃,狗先吃飯則來年糧價好,先吃肉則肉價高。年節裡人們還要走親串友,年輕人們還要匯聚舉行各種文娛活動。
 
拉鼓節
拉鼓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一帶苗族節日,每十三年一屆,時在農歷十月。拉鼓那一年的二月,就已推舉出首事和副首事。他們要籌錢買一頭大水牛飼養,並打制一個長木鼓。砍一根六七丈長、碗口粗的木頭,用燒紅的鐵棍穿通木心,再將一根山籐穿過,縛在鼓上,籐尾留著許多枝桠。還在拉鼓的山頂上種一株楠木樹。十月份的節日那一天天剛亮,各戶派一個男人聚集在拉鼓山那株楠樹四周,把口袋掛在楠樹上。巫師念完經詞,大家便搶摘楠木樹葉放入口袋,認為摘得葉子越多越吉利。
拉鼓時,幾個後生抬著大鼓,首事坐在鼓上,由人吹蘆笙引路,順山坡往下拉,其他人則護送。周圍還有看熱鬧和抬酒肉的人。應邀來的親友則抓住籐尾不放,不時把籐尾拴在沿途樹上,制造麻煩。這時,組織者便敬酒讓肉,招待他們乞求放行。如此反復五、六次,最後才把鼓拉到村寨。鼓停在村邊,待拉鼓的人回到家中,婦女們都在自家門口倒甜酒、端肉迎接。每家還要設宴招待外來的客人。最後由巫師把各戶十三年來的亡人名字和年庚、逝世年月寫在紙上放進鼓中,再將鼓放到山洞,即算完成安置祖宗大事。晚上,人們還要歡聚在一起,吹笙歌舞。拉鼓節與黔東南苗族地區的祭鼓節相似,是祭鼓節的演變,目的都是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後人萬事順心。
 
良家潭歌會
良家潭歌會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滬溪縣良家潭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良家潭地處滬溪、吉首、古丈、沅陵四縣交界地,歌會期間上述地區的苗族青年紛紛趕來參加,人多時竟達數萬。節日除有舞獅、民間拳術、擋钗、三捧鼓等苗族喜聞樂見的傳統表演項目外,主要活動是唱歌,參加者不僅僅是年青歌手,上了年紀的老歌手也要出來顯露自己的才華,他們用歌聲傾吐自己的情懷,再現當年的風采。此歌會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歌會,還有父子、母女同場對歌和年輕夫婦間賽歌的場面。居住在附近的漢族、土家族屆時也前往參加。
 
晾橋節
晾橋節是貴州省三穗縣寨頭一帶苗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舉行。早上,人們抬豬、提糯米飯、香、紙、酒到當地的接龍橋,把這些祭物放在橋上,即為晾橋。儀式完畢,便生火野炊。飯後回到寨子娛樂。第二天,周圍數十裡的苗族前來祝賀,主人家要舉行吹蘆笙、跳蘆笙舞歡迎活動。晚上,青年男女對歌、談情說愛。蘆笙活動要舉行三天。接龍橋在當地石屏河上,這是一座有十二個橋礅的杉木橋。傳說寨頭一帶的苗族原來居住在也霧山,後來搬到寨頭。因住在也霧山的龍跟來時被石屏河擋住去路,人們便商量架橋把龍接來。當時有十二房兄弟,便立了一座十二礅的橋。現在這十二房人家去瓊橋時,抬去的豬殺後一半用來分食,一半則送給舉辦節日的人家待客。黔東南苗族也有二月二敬橋習俗。
 
龍船節
龍船節是貴州省台江、施秉交界處的清水江沿岸苗族節日,農歷五月五日開始,二十七日結束。龍船節主要活動是在江中賽龍船。比賽用船長七尺寬三尺,用三根大杉木剜為槽形捆扎而成。賽時,中間為母船,兩邊為子船。“龍頭”由七尺長水柳木雕就,上塗金、銀、紅、綠、白各色。龍船下水前,要殺一只白公雞祭祀,以祈求神靈保佑龍船安全。龍船在馳入比賽地點前,在水面上轉三圈。賽船上有鼓頭一人,鼓頭是上屆比賽後選的,鑼手一人,由男扮女裝的小男孩擔任,三十八名水手要扎銀扣腰帶、戴馬尾斗笠,劃船時不能卷褲腳。節日裡,江上賽舟,江畔賽馬、斗牛、斗鳥、對歌以及貿易活動。夜晚,年青人或對歌、或談情說愛。龍船節傳說來源於一次斗龍勝利的慶賀活動。過去有一個獨生子下河打魚.被龍拖進洞中弄死,其父下到洞內用火燒了龍窩。後來沿江煙霧彌漫,同時九天九夜滂沱大雨,人們愁眉不展,有個小孩無意中用捶衣棒在河裡劃來劃去,口中喊“冬冬多!冬冬多!”頓時雲消霧散,死龍也浮上河來,後來死龍托夢於人:按龍身制成龍船在江上劃游,會使五谷豐收。從此便形成龍船節。龍船上那男扮女裝的鑼手小孩即代表那玩捶衣棒的小孩。
 
麻坡歌節
麻坡歌節是貴州省獨山縣、平塘縣和都勻市毗鄰地區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民間節日。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原來只是主月初三一天,後因這段時間正好是春節,便改為從初一到十五,初一,人們三五成群向當地的麻坡進發,在麻坡找地方坐下來,派人聯絡,協商賽歌事宜。經雙方同意便開始對軟。由一兩名歌頭起歌尋找對手。其他異性以歌作答,先是一對一、後是二三人對唱。歌聲優美、出口成章、內容貼切又不重復的,會獲得拉拉隊和聽眾的贊美,反之則被轟笑。對歌到一定時候,男女相互有意者可以離開歌場,雙雙到別處去單獨對唱和敘談。情投意合則可以互贈信物。苗族和水族男女青年除了唱歌外,還吹蘆笙、跳蘆笙舞。當地傳說布依族姑娘孟紅在麻坡被財主表哥看中,想娶為妾,他以表哥身份百般誘逼,孟紅死活不同意,表哥勾結官府前來威逼,孟紅在逃跑途中遇到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的苗族後生楊陽。楊陽率苗族群眾打退官兵。就在孟紅楊陽准備成婚的時候,表哥帶領眾兵襲擊,打死了楊陽和孟紅。當地群眾特別足靑年人,非常同情這對有情人,故每年在他們遇難的地方陽紅關(麻坡)、集聚祭奠,唱歌。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苗族節日,時間在農歷十月的卯日或丑日。雷公山山區的苗年要舉行三次:九月過“初年”,因規模小被戲稱為“打粑塞老蛇洞”;十月過“大年”;次年正月十五過“尾年”,尾年的時間與漢族元宵節相同,人們稱之為“和漢族一起吃豆腐”。大年時間過去由寨老或鼓社首領決定,因而有時相鄰的村子,過年的時間並木相同。十月初一早上殺豬,晚上打粑粑,第二天早上殺雞宰鴨,下午才舉行跳蘆笙、踩銅鼓舞,斗牛、賽馬等各種文娛活動。活動往往持續三天。過去曾有過年休息十二天的習俗,後來縮短為五、六天。節日裡,老人走親訪友,暢敘年景,年輕人吹笙跳舞、游方聯友。不少人家的男婚女嫁往往放到這期間進行。在雷公山一帶,過去男人們還利用過年時間上山捕鳥。過年時人們盡情歡樂,同時也忘不了田地和耕牛,節日裡各家男人帶三五根青草,一坨牛糞到田裡,在糞上插上青草,再用酒、肉、飯、紙、香祭田。認為祭了田才好開犁,否則田神要怪罪。大年早上,還把酒淋在牛鼻上,以示讓牛過年。苗年在農歷十月舉行,與過去苗族曾經使用十月歷有關系。有的地方已經把苗年挪到春節過。
 
除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過除夕節有許多特點。屆時,每家上山砍來榄籬笆樹,每根間寸削皮,頂端赦開夾一片水菖蒲和三張烏泡葉,在屋子周圍每五尺插一根,叫“保年桿”。晚上吃年飯時不讓外人串門,怕把年飯“踩”著。飯桌上少不了血腸粑。吃飯時長者面東,小孩面西,中年人南北向坐。飯後全家洗腳,先從小輩開始。對此苗族有諺曰“大年三十洗好腳,出門處處有著落。”鞭炮必須三個為一組放。凌晨兩點左右要起來“喊年”,即把大門打開,家人在門邊虔誠地向外喊,若希望來年生活更好則喊“白銀流來如水,黃金湧來如潮,成渠流來我家,成河流來我查廣希望得牛的喊“黃牛肥如油,水牛壯如兕;動角山動,踢腿山崩,走來我家,進到我圈。”希望兒子娶到媳婦的則喊“美女面如茅根白,眉毛彎彎細如月,走來我家,進到我房。”等等。喊年時家裡其他人不許言語。當晚子時,有人還觀天,從北斗星周圍的雲霧以及星星的閃爍情況來預兆來年的旱澇。有的則聽鳥聲,從不同鳥先叫情況來兆知來年何種谷物豐收,認為麻雀先叫稻谷好,斑鸠先叫玉米好,喜鵲先叫棉花好,山雀先叫小米好,等等。
 
春節
苗族春節時間從農歷正月初一日到十五日,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苗族稱初一為過國年,初二過地區年,初三過家庭年,初四以後開始拜親訪友,女兒女婿也是初四後才到娘家團拜。這一地區的苗族非常重視女婿拜年,民間有諺語說:“六月望行鬧,正月望郎女。”女婿不來時,岳家即派人去迎請。春節間還有玩燈活動,初八出燈,有獅子燈、龍燈、采茶燈等,十五送燈。貴州省黔東南一帶部分苗族過春節時,除夕午夜在神龛前擺水果瓜子,然後焚香秉燭開“財門”迎接“年公”。初一只吃肉和豆腐,否則會使田裡生雜草。初二或初三天不亮時,由一個男人去挑“年水”,到河邊先燒香焚紙再舀五瓢水挑回,“年水”用來煨茶,與粑粑一起祭祖。各地苗族春節的文娛活動主要是跳蘆笙。貴州西部和雲南的苗族則舉行踩花山,跳場等活動。
 
春社節
春社節又叫過社、社節,湖南省湘西和貴州省鎮遠、三穗等地苗族民間節日。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戍日舉行。節前,姑娘們上山采來蒿菜、野蔥,洗淨剁細,擠去苦汁,配上臘肉廠、血豆腐丁、炸花生、炸黃豆、蒜苗等等,和糯米共一甑蒸為香糯米飯,俗稱“社飯”,同時還要釀制“社酒”。節日那天,邀請親戚朋友和家族寨鄰歡聚一堂吃社飯。被邀請者要帶上活雞、活鴨、活豬等“活禮”,以及臘肉、糯米飯、米酒前往赴宴。第二天主人將粑粑串起,捆起“活禮”,套在客人的脖子上或舟上,送客人回家。湘西苗族做社飯的方式和其他活動與貴州苗族基本相同。關於社節,《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社日,閃鄰並結綜合社牲膠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飨其胙。”可見苗族早期的社日,是以祭神為主要內容。
 
端午節
湖南省和貴州省部分苗族過端午節時也抹艾葉、菖蒲、過龍崗草。並調制雄黃酒,灑在堂屋或廚房陰暗處,或飲用。有的地方打粑粑,包粽子,作為走親訪友的禮物和外出游玩的午飯,還要用以祭祀五谷神。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苗族過端午時舉行劃龍船活動。貴州西北部苗族則以跳蘆笙為主。有的地方把這一節日當作插秧大忙季節過後的休息日。湘西楊姓苗族端午節必須以粽子祭袓,同時請親戚、女婿來過節,並殺雞鴨招待。雲南省丘北一帶苗族在這一天要殺狗吃,並特做麥面餅子食用。
 
祭田節
祭田節又稱祭田公地母。雲南省金平、麻栗坡等地苗族節日,時間多在農歷六月初六,也有在六月初二或二十四的。這段時間是農作物抽穗時期,祭田意在祈求田公地母保佑農作物豐收。祭田時,在田邊地頭用四根木棒搭一個小小的祭壇,上供犧牲,如豬肉、雞等。人們還要用雞毛沾血滴在打苞的玉米穗上。
 
四月八
四月八是貴州省中部和湖南省湘西地區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行。其中以貴州省會貴陽市噴水池的節日活動最為隆重熱鬧。參加者有來自貴陽附近七個縣的苗族。過去,他們均步行到這裡。屆時小伙子吹著蘆笙、洞箫、笛子,跳起蘆笙舞;姑娘們則身著盛裝,在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有些老年人則吹長號,擊鼓,以增加節日氣氛。這天還進行各種貿易活動。貴陽附近苗族有一傳說:原來貴陽一帶為苗族開拓,後來為外民族所侵奪。在雙方的斗爭中,苗族的一個部落領袖努亞戰死在今天的噴水池,時值農歷四月初八日。後來,周圍的苗族便於每年農歷四月八這一天,集中到這裡紀念英雄。在湘西,也有傳說這一天是反抗外族斗爭中英雄死難的紀念日。如今,已成為各種文藝、雜技、體育活動和游玩的日子。
 
小年
小年,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民間節日,大部分地區在正月初一之後的午日舉行,宣恩的石姓苗族在子日舉行。宣恩苗族在節日當夜不得見血,也不能說話,直到雞叫。節日期間不准吃外來的東西,包括親友拜年送的禮物;如果上山打獵回來,不能進人別人的房屋。年節的種種禁忌,傳說是與苗族祖先逃兵役有關,傳說以前,幾個苗族漢子被官兵追捕,他們藏在一茅棚裡,一夜不敢做聲,直到雞叫。為了讓子孫後代不忘記這一遭遇,故在節曰裡定下種種禁忌。在湘西,則在節日前一夜子時開始不准言語,睡了的不起,起了的不睡。第二天關門閉戶不上山,在家裡靜坐,不相互呼喚,小孩不懂事喊叫大人,也不答應。直到第二天晚上子時才解禁。
 
乃堯節
乃堯節是貴州省三都縣普安一帶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上旬或中旬擇日舉行。相傳這一節日來自盤古開天,雷公主媒,兄妹成親時。屆時,寨裡的姑娘們聚集在一起,待月亮升起後,大家選一能歌善舞的姑娘做“乃堯”,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並用手帕蒙臉,頭插兩根谷穗,接著互相對歌,等候鄰寨小伙前來。小伙子們三五成群到來後,便用歌向“乃堯”祈問自己的婚姻大事。“乃堯”視其心誠與否,也用歌聲或鼓勵之或饑諷之。得到鼓勵的小伙子便可與相中的姑娘開始對唱。也有一些已婚男子前來湊趣,這時,“乃堯”便用歌責罵他們。對歌直到深夜才結束。
 
鬧沖
鬧沖,苗語原義為到坪地游玩,又叫鬧春節,貴州省凱裡市舟溪、銅鼓、馬田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時間在農歷二月的子午日,參加者主要是青年男女。屆時,小伙子們三五成群,排成若干行,待別村的姑娘們三五成群從中間走過,小伙子則攔住一些姑娘,邀請她們停下來攀談對歌。凡被邀請的姑娘都不能拒絕。唱談一陣她們再往前走,遇到另一群小伙子邀請,又在那裡攀談對歌,而原來的小伙子則等待著另一群姑娘的到來。如此反復,直到全部輪完。散場後,男女各自去尋找意中人。這一天青年男女所唱的歌均為“春歌”,春歌是情歌的一種。有的地方,鬧沖時還要進行斗牛、賽馬、斗雀等活動。
 
鬧魚節
鬧魚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十八日舉行。此節系古代幾個相鄰氏族在共有河段獵漁生產習俗的演變。節日早上,姑娘們要到河邊梳洗打扮。中午男人們要舉行斗鳥活動。下午,每個村寨參加鬧魚的人都要排成隊伍,每人手持一根頂端留有葉子的樹枝,沿河岸向節日地點進發,還不時發出陣陣喊聲。鬧魚開始,數十名小伙子走出隊伍,圍圈打轉,邊蹬地邊念口訣。然後,由一位主持者把象征鬧魚藥的葉子撒到河中。兩位小伙子腰扎茅草,跳入河中,互相擁抱翻滾,喊喊叫叫,表演魚被毒藥鬧暈了的種種姿態,然後上岸。鬧魚活動一結束,便到中塘坪進行撒糖活動。鬧魚節並非真正的鬧魚,只是古代鬧魚活動的追憶演示。
 
攆蟲節
攆蟲節是貴州省平塘縣關西區和惠水縣甲壩一帶的苗族節日,每年農歷二月第一個戌日開始,首先是在惠水的高擺榜舉行,三天後到平塘的中擺榜,再三天後到下擺榜,活動目的是為了攆走未滿三年的新墳上的蟲蟻,不讓它們侵害死去的親人。節日一到,有新墳的人家,其親戚要來看望,主人家則殺雞斟酒祭供袓先和招待客人。並到墳邊鏟土壘墳,放鞭炮和鐵炮。攆蟲節這一天,周圍苗族群眾還在惠水甲壩鄉田壩中的“姨媽坡”上進行跑馬活動。傳說姨媽坡是陰間人趕場的地方。人們懷念祖先,便來這裡看望。跑馬是為了讓祖先看看後代的精神風貌和本領。這天有些姑娘盛裝打扮,手挎裝有糯米飯的竹籃,以備與情人共進午餐。
 
爬山節
爬山節是貴州省雷山縣黃裡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四月的第二個午日舉行,地點在大龍坳村後的牛角坡上。屆時,青年男女身著盛裝,撐著陽傘,從各村寨匯集一起,唱歌、嬉耍、談情說愛。民間傳說,過去大龍坳村有一位小伙子和村中一位富家姑娘相愛,但姑娘的父母嫌小伙子窮而不允許他們結合4有一年春耕大忙季節,小伙子到姑娘家幫工犁田。姑娘趁家裡死了一頭牛,把牛皮裹在身上,並戴上牛角裝扮成牛,小伙子趕“牛”到田裡,見“牛”不下田而鑽進山林裡,這才發現是自己心愛的姑娘扮牛來會他。他們在山上唱歌,從早到晚,又從晚到早。山下的年輕人聽見歌聲,便匯攏上來,互相對歌,姑娘的父母聽說後,上山把兩位戀人打死,丟下的一對牛角,後來變成了象牛角一樣的一對小山包,人稱牛角坡。後來,每年山花怒放的四月,當地男女青年們便匯集到牛角坡上,緬懷那一對戀人,從此形成爬山節。
 
爬香爐山
爬香爐山是貴州省凱裡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年輕人要上山唱歌、游玩。傳說玉帝的女兒阿別與苗家小伙子阿補相愛,但阿別沒有凡人的草鞋,不能到寨子裡,只能在香爐山頂或半坡與阿補相會。後來,阿別生下了女兒阿彩,在飛回天庭時,慌亂之中踩跨了山頂,從此便不能到人間。在香爐山長大的阿彩也下不了山,只好在山頂上唱歌。歌聲吸引著山下的小伙子。在六月十五日他們便爬上香爐山與阿彩對歌游戲。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爬香爐山的習俗。另說香爐山上住著一苗族人家,家中有一個啞巴兒子,因買到一條肚內藏寶刀的魚而能開口講話,後來他拿著寶刀與皇帝作對,不幸於六月十九日遇難。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民族英雄,便在這一天舉行爬香爐山活動。節日這天,香爐山上人山人海,歌聲飛揚,一派歡樂景象。
 
旁海蘆笙會
旁海蘆笙會又稱七月蘆笙會,貴州省凱裡市旁海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七月的第二個卯日舉行。由於時間與當地吃新節相近,因此有人視之為吃新節的一項活動。當地吃新節的第二天在土銀村舉辦蘆笙會,三天後轉到楓香村,最後集中到旁海。節日中除吹蘆笙、跳蘆笙舞外,還有男女對歌以及斗牛、賽馬等活動。參加活動人數有時達三四萬,蘆笙舞圈多達十兒個。旁海蘆笙會以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為目的。也有說,過去黃平縣的加巴、谷隴、黃飄、重安、苗隴與凱裡的灣水、旁海、大溪等地沒有婚姻注來。族內婚的害處日益明顯,於是加巴地方規定不許族內開親,三年之後就有七十二個姑娘嫁不出去,許多小伙子也找不到媳婦。為此,苗隴人主動到谷隴、旁海找寨老商量,舉辦蘆笙會以解決青年男女婚姻問題,讓青年男女在蘆笙會中有機會和外地異性交往。商量的結果是正月在灣水舉行,三月在苗隴、黃飄舉行、七月在旁海舉行,九月轉到谷隴。從此這些地區便按期舉行蘆笙會。
 
清明歌會
清明歌會又稱看清明、趕清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清明日,當地苗族除了掃墓祭祖外,青年男女要集中到某個地點對歌,老人們則從事貿易和會親友。過去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去趕場交換,有諸多不便。後來,人們便相約以清明這一天為互換物資日。這一天,不論下雨晴天,人們都得如期集中。後來年輕人把對歌活動引進這種場期裡來,並逐漸形成主要活動。歌會上,歌手們見了面,互相問候後,便以手托腮,引吭髙歌,你唱我和,我唱他隨。過左有的歌手懸牌挑戰,與其他歌手決出勝負才罷休。這一天從早到晚歌聲不斷。還有打猴鼓、吹喇叭等活動。如果遇到好年景,還要演古裝劇。
 
慶鼓堂
慶鼓堂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亥日舉行。主要活動是祭謝袓先、社公、城隍等。屆時,節日主持人早已把蒸好的甜酒,和糯米粑抬進廟裡,將各戶湊錢買來的大肥豬抬進廟裡宰殺後行祭禮。慶鼓堂時,要由穿戴古服飾者唱《聖堂歌》,迷魂師、打鼓師、長鼓師、廟師分別演《憐社公》、《踩田歌》、《憐城隍歌》、《搖皇板歌》等。唱每一首歌,都要伴以長鼓、蘆笙、鑼和舞蹈。目的是感謝各位大神保佑糧食豐收,並祈求諸神保佑明年風調雨順、不受蝗災。祭祀完畢,大家便在廟裡吃甜酒、粑粑和煮熟的豬血豬雜。凡出錢買豬的人家都得到一份豬肉。這天,人們敲鑼打鼓,吹蘆笙、跳舞唱歌,盡情歡樂。
 
融水苗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苗族的苗年從農歷臘月初一開始,直到十五日。節日期間家家包粽子、染紅蛋,同時爆炒米花以供打油茶之用。殺豬時,用糯米飯和五香粉同豬血灌入豬腸內制作香腸。吃年飯時,將香腸、豬肝、粉腸、豬頸肉一起放在酒杯內,按輩份,輪流吃喝,名為吃開節酒。新年要把缸內舊水倒出,換上新水。為此婦女紛紛趕早到水井抬新水,去時拿一把香紙,在井邊焚燒,先將一塊拇指大小的白石頭放在水井內方可舀水,意為“買水”。吃過早飯,進行賽蘆笙、斗牛、斗鳥、鳥槍射擊比賽、唱歌、對歌等活動。小伙子走村串寨,行歌坐月,談情說愛。在融水縣,苗.族把苗年稱為大年或大節,把春節稱為小年、小節或後節。過小年時只是把苗年剩下的臘肉弄一點食用,沒有文娛活動。
 
賽馬節
賽馬節是貴州省都勻市新場一帶苗族節日,時間在農歷六月初六,節期為三天。屆時周圍獨山,丹寨、麻江、三都縣的各族群眾也前往參加。人數過萬。古代,這一地區的苗族就有在六月初六這一天上罩子山摘木姜子、對歌、游玩的習俗。傳說,後來有一位武藝超群的苗族青年,一心為考取武狀元而精心飼養賽馬,並刻苦訓練。最後終於如願,他很榮耀地回到家鄉。人們由敬佩、羨慕、而形成喂馬、賽馬之風。早期的活動就在罩子山,後來才移到柳樹塘。“髙坡跑馬快如風,平地跑馬起灰塵,千裡聽得馬鈴響,萬裡聽得哥名聲。“真實地反映了在高坡(罩子山)和平地(柳樹塘)賽馬的盛況。節日除賽馬外,還有對歌、蘆笙舞等活動。
 
三月坡節
三月坡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部分苗族民間節日,時在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午日,節期為一天。雷山縣五岔路的苗族三月份的三個午日均舉行,尤以第二次最為熱鬧。三月坡節一般都在山上舉行。節日裡附近各村寨的男女老幼匯集到指定地點,舉行各種文娛活動,中年男子賽馬、老年人要斗畫眉、年輕人則以對歌為主。對歌活動一般在午後開始,對歌的男女雙方,有原來相識的,也有不相識的,人們以歌對答,尋找知音。舊時三月坡節具有濃厚的戀愛求偶色彩,如今以娛樂為主。這天也是小攤販們展賣各種土特產的好機會。在丹寨,青年男女穿著新衣裳,分別到龍泉山、排水坡、泡術山,或邀約挖蕨菜,或談情歡歌。
 
掃寨
掃寨是貴州锴黃平縣苗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擇期舉行。掃寨意在驅除鬼魔,求得村人的平安。掃寨時由寨老指定的兩位年長者和一名巫師舉行儀式。屆時,兩個年長者一個端水盆,一個拖一只用稻草編織成的小船,巫師則反披蓑衣,頭戴草編帽,腳穿釘鞋,右手拿芭茅葉,左肩拮一支白線,端水盆的挨家挨戶熄滅灶膛裡的火,拖船的就進去轉一圈,巫師隨後進去念一陣驅邪之詞,然後卜卦,得陰陽卦才算吉利,如不得陰陽卦,還要念咒驅鬼,直到最後卜到陰陽卦為止。三人如此把全寨的每一戶都轉完後,就把一船的“妖魔鬼怪”拖到寨外的河邊燒掉,儀式即告結束。
 
殺魚節
殺魚節是貴州省福泉、開陽、龍裡、貴定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這一天,人們匯集到烏江上游清水江畔舉行殺魚活動。參加殺金的人每人必須帶一包舂好的化香葉(一種能毒魚的植物),到江邊交給“魚頭”。魚頭由有威望的寨老或殺魚能手擔任。中午時分,下藥手把化香葉放到河裡,等魚被毒暈時便開始叉捕。按習俗,若兩人在同岸叉到一條魚,—人一段,兩人隔岸同叉一條魚則一人半片。節日早上,婦女忌出門背水、洗菜,據說如果遇上去殺魚的男人則不利於殺魚活動。男人出發後,婦女在家便准備酒肉飯菜,穿上盛裝於中午時分帶到河邊。姑娘的飯菜供小伙子吃,小伙子喜歡哪個姑娘就吃哪個姑娘的東西。除了食用家菜外,人們還當場烹煮捕來的魚。民間傳說這個節日起源於人們逼龍王下雨的活動:古時有一年久旱不雨,求雨不成,大家便找來各種毒藥撒進河裡,攪亂龍宮,龍王無奈只好降下大雨,莊稼獲得豐收。從此,便在每年.三月初三,到江邊撒藥,久而久之形成投毒捕魚的固定節日。
 
神仙坡節
神仙坡節是貴州省納雍縣和水城一帶苗族、彝族、仡佬族、漢族等民族民間節日,時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屆時,各族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會納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舉行吹蘆笙、賽馬等娛樂活動。節日始於當地苗族的跳花活動。傳說古代時,當地有一位叫木達的小販,他買賣公平,不欺不詐,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腸。在小販差一天就到一百歲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圍四十八個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為青年人穿針引線物色對象。後來便乘白鶴慢慢升天而去。以後,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神仙坡。每年這一天,人們都要集中到這裡來,紀念這位成仙老人,並歌唱娛樂。後來便形成神仙坡節。
 
摔跤節
摔跤節是貴州省惠水縣九龍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舉行兩次。屆時,周圍的布依族、漢族群眾也前來參加。人最多時達三四萬,遠來的客人,要先喝一碗主人按禮儀款待的“進門酒”,才能進屋,節日除摔較之外還有蘆笙舞、粑棒舞、吹唢吶、吹大號、對歌、斗鳥等活動。摔跤在太陽西斜時開始舉行。一對對摔跤手抓住對方腰帶,待評判員發出號令,雙方便可拼搏。以先倒地為輸,二般要連嬴兩次才算勝,能摔倒所有對手者被榮稱“蓋場”,成為本屆摔跤王.傳說古時候,九龍馬門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楊首輩,在官家的武舉應試擂台上摔倒官將黑煞神。為此不但榜上無名,反而被毒打入獄。楊首輩出獄後召集人們與官家作對,並活捉黑煞神。官府要求釋放黑煞神,楊提出“官家設考場,苗家耍花場”作為條件,官府無奈只好答應。人們遂跳舞唱歌慶祝勝利,並舉行摔跤比賽,那天正好是農歷三月初三,故沿習成此節。
 
挑蔥會
挑蔥會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冶州保靖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清明日在當地的翁排坡舉行。這天姑娘們繡服銀飾,身背細篾編花背牌,帶上隔夜蒸好的“清明粑”,手拿一把鐵嘴木把的挑蔥刀,小伙子拿著小巧的長把沙刀或二尺多長的短梭標從四面八方前往翁排坡赴會。人數少則幾百,多則數千。他們在對歌、交談中傾吐相戀之情。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土司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窮小伙子郎巖諾。土司把阿達惹鎖在家中,不讓他們相會。郎巖諾來到姑娘樓下,姑娘用歌聲告訴他,清明采青那一天再相會。采青即姑娘們上山挑葫蔥,討取山神的護佑,父母絕對不能禁止。清明這天,兩人相遇在葫蔥繁茂的翁排坡上。他們的真情密意,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的美好姻緣。後來,毎年清明日年輕人便在這一天到翁排坡上相會,挑蔥會也因此產生。
 
跳場
又稱跳花、跳花場。貴州省貴陽、安順、黔南等地苗族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開始擇日舉行,節期一般為兩三天。主要活動是吹蘆笙、跳蘆笙舞、對歌。花場設在村外固定的坪子上,花場中的花桿由選出來的場主樹立,立桿時用苗語念誦經詞。桿上掛一塊紅布,齊人胸處掛一把大馬刀,待新舊場主齊奏開場蘆笙之後,由新場主帶領一隊人吹笙繞桿三圈,表示跳舞可以幵始。清《貴州通志·土民志》記載:“苗人,每年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日,男女裝束一新,覓高埠敞地,植冬青其上,曰‘花樹’。女子持布一端,互相牽引。兩少年吹笙其前,作鳳鸾和鳴之聲,左右舞蹈為節。女則隨其緩步作半圓繞之,曰‘跳花’。十三曰跳完,鳴爆竹,倒花樹。女子各擇所愛者,亦名老表,尾其後牽而紳者。”如今是姑娘牽男予身上的帶子或毛巾跟在後邊,稱“牽羊”。小伙子會讓中意的姑娘一個人拉到活動結束。跳場的來歷有一個傳說:一個靑年獵手殺死一只老虎,救下一個姑娘。兩人一見鐘情,姑娘卻不知小伙子的名字,只好央求父母,召集周圍小伙子們來娛樂,在娛樂中姑娘找到了小伙子,問清了姓名,並拉著小伙子的腰帶拜見了父母,事後結為良緣。自此便有了跳場。
 
跳馬節
跳馬節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苗族民間節日,從前當地苗族認為,馬神可以幫助人們禳除人畜瘟疫,蝗蟲旱災,因此,每隔二、三十年,人們便選某一年正月初一到十八日之間的馬日,舉行跳馬節,以酬謝馬神。節日需一至三天。一般聯村舉辦,所用物品由大家集資采購。節前,人們要編扎五至八匹竹馬,用黑、白、黃紙糊好。所編糊的馬,腰間用竹塊扎成兩圈孔,以便人身穿入孔內,做成騎馬的樣子。節日一到,人們相聚一起,燃放鞭炮,親友間互送粑粑、糖果、禮錢等。跳馬是節日的重要活動。跳馬場四周插著彩旗,場中設神壇供奉,先由巫師誦詞,殺一頭豬作祭,祭儀完畢,開始跳馬。先由主人開始跳,然後是客人跳,最後是賓主相互比賽。節日還進行舞獅子、玩龍燈、耍拳、耍棍等活動,以娛馬神。人夜,青年男女相約對歌,或歌師之間對陣比賽歌才。此節現已失傳。
 
跳米花
跳米花是“跳米花場”的簡稱,貴州省貴陽市、安順一帶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苗人”支系節日,在農歷七月擇日舉行。這時候正值稻子揚花吐穗,因而得名。人們認為這季節不舉行節日,不吹奏蘆笙、不跳舞,稻花就開得不好。民間有“苗族不跳花,谷子不揚花”之諺。有一些地方在節日夜晚舉行歌舞活動,故而被稱為“跳米花月”。節口裡,青年男女要把在外村的異性朋友接到村寨,集中在房屋寬敞的人家,對歌、擺談。這家的父母要置辦灑肉,殺雞宰鴨熱情款待。晚飯後,男女青年打扮一新,上月場跳月。如今當地的姑娘平時都不绾髻了,但在跳月時要打髻,並換上傳統民族服飾。待月亮上來時開始吹笙跳舞,直到雞叫三遍時才結束。有的地方,活動要舉行三天。活動結束,有情人互贈紀念品,一般是女方送精心繡制的鞋墊,男方送毛巾、衣料。
 
跳坡
跳坡又稱踩年坡,貴州省黔西北苗族民間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五舉行。關於跳坡起源傳說與其他苗族地區的跳花、跳場基本相同,但活動內容有許多獨特之處。當地苗族把跳坡上立的花桿看作是繁衍後代的標志,故跳坡活動一般由求子心切的人家主辦。正月初五,主辦人家在村子裡設花場,人們成伙而來,主辦人家要招待吹拉彈唱和跳舞的人,並將一匹紅布掛在花樹上,以求來年能生貴子。頭年主辦的人家如果生了子,要送一壇酒到花場向人們道謝。沒生子的,則在活動結束之後,請幾位年輕人把花樹搶走。有的地方是跳坡組織者找一個父母雙全有兒有女的男子為代表,再請幾個年輕人扛著花樹送到無子女的人家。一路上放鞭炮,吹唢吶,主人要出來迎接,送樹的代表說:“滾進不滾出,滾進主人大堂屋,堂屋裝不下,拿去買田又買壩,買塊大壩好養馬,買塊大田養魚蝦,喂得好馬跑千裡,喂得魚蝦重千斤。”大家再說:祝你家發財致富,明年生個胖娃娃。主人家十分高興並設宴招待眾人。節日裡還有跳蘆笙、對歌、賽馬、賽球等活動。跳坡也是姑娘們比賽手工藝的機會,她們一天要換幾套衣服,而且特意穿上平時珍藏著的一個系有鈴铛的花背扇。
 
跳坡節
跳坡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日舉行。活動有吹蘆笙、跳蘆笙舞、爬桿、對山歌、口琴合奏、吹唢吶、磨秋、打毽等。這裡的蘆笙舞主要是雜技表演,以舞姿活潑、節奏分明、難度大為追求目標。如在三根木樁上跳出花樣繁多、驚險的三角樁舞;在埋入地面的鐵鍋邊跳輕盈,精彩的鍋邊舞等。鍋邊舞又叫鍋邊轉,鍋內煮有滾燙的牛油湯,鍋上架一根扁擔,舞者在鍋邊以及扁擔上邊吹蘆笙邊做出各種優美驚險的動作,技術不高超就有掉到鍋裡的危險。跳坡節上的另一種蘆笙舞是蘆笙手圍著花桿雙雙起舞,並不時用腳踢花桿。參加節日的姑娘個個盛裝打扮,她們每人的口袋裡都有一把精制的口弦琴或新式口琴。夜幕降臨時,便以陣陣悠揚的琴聲,向所愛慕的小伙子表達心聲。
 
跳香會
跳香會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古文縣、泸溪縣和沅陵縣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至十五在各村寨輪流舉行,一村一天,以酬謝五谷神賜給的豐收果實。傳說五谷神是個齋菩薩,所以不能用葷菜來酬祭,只有蒸酒打豆腐。節日以舞蹈活動為主,跳香舞的隊伍走到哪一個村子,該村便招待一餐。傳統舞蹈“跳香舞”是一種慶祝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糧食豐收的祭祀舞蹈。舞蹈時,領舞者右手拿绺巾、左手持牛角師刀,身穿紅袍,頭戴師額或五佛冠。四位身穿白色上衣,蘭色短褲腳褲子,腳著布草鞋,手拿竹棍的小伙子跟著領舞者起舞。伴奏多用大鼓和大鑼,長聲鑼鼓,連續反復。舞步變化多端、主要動作有“關公推車”、“美女梳頭”、“懶婆娘挑水”、“懷中抱月”、“雪花蓋頂”等。
 
跳月
跳月是貴州省貴定、福泉、龍裡、開陽等地苗族民間節日,從農歷正月初二開始到三十日結束,各寨輪流舉行。清愛必達《黔南識略》記載:花苗“孟春合男女於野謂之跳月,擇平壤為月場,以冬青樹束植於地,綴以野花名曰花樹。男女皆艷服,吹笙踏歌跳舞,繞樹三匝曰跳花。跳畢,女視所歡,或’巾或帶與相易,謂之換帶。然後通媒妁,議聘資,以妍媸為盈縮。”田端之《黔南竹枝詞》有“花樹眺花花一族,月場跳月月三更;濃裝只愛懸殊好,霧殼爭如繪蠟精。”的吟誦。男子吹蘆笙於前,女子在後踏著舞曲翩翩起舞,繞場而行。過去凡新辟月場,寨首要殺豬招待來客,一般人家則煮甜酒粑招待。現在,輪到舉辦月場的村寨,節前人們都備有甜酒、糯米粑、臘肉、香腸和血豆腐,迎接來客。素不相識的觀眾也會得到熱情招待。蘆笙手在月場中爭相獻藝,以英俊潇灑的風姿吸引姑娘跟在其後舞蹈。散場後,小伙子和姑娘分別邀請初識的朋友或故交以及同來的朋友到家中宴飲。近年來,節日還增添了體育比賽、經濟貿易等內容。
 
跳正月場
跳正月場是貴州省龍裡縣中排、民主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日到十二日舉行。其他地方跳月只是日場,而這裡還有夜場。白天,青年男女在月場上吹蘆笙、跳舞、會見親友。快散場時,四位年輕的場主穿上紅綢長袖衫上場,一邊跳,一邊暗示各戶准備接待客人。外來男青年也穿著紅袍,主村姑娘看到暗示便上前搶走客人的紅袍。誰來搶袍,客人就跟誰去吃晚飯。當地跳正月場時,男女節日服飾同樣華麗。男子服飾是內穿白布或青布長衫,腰扎一條六尺長的繡花腰帶,腰間拴一塊毛巾和一條花圍腰,左側吊六塊花紋不同的繡花帕,右側掛六條白布作底的花飄帶,上繡各式圖案。還帶五根項圈,項圈前掛三把百家鎖。後背披一塊花背牌,背牌下吊五只用花線扎成的線旒。有的項圈後還吊三五只響鈴。一個男青年穿戴服飾一般要母親、姐姐或嫂子三人照料,打扮時要花三小時左右。女青年的服飾不同於男子之處,僅是穿裙子。晚場,主人和客人匯集到村邊的大壩中去吹笙、跳舞、對歌、聊天。跳正月場除了讓男女青年社交而外,目的主要是預祝豐收,故當地有“上排有天來跳月,下排就有好豐年;下排有天來跳月,上排田裡谷地滿;中排有天來跳月,三排五谷吃不完”之諺。
 
偷菜節
偷菜節是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拖捨歹
拖捨歹,苗語意祭石堆,“捨歹,’是一種泥石砌成的石堆,貴州省從江縣加勉一帶苗族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九月的寅日舉行。人們認為自從遷到這一帶近千年以來,祖先的墳墓已倒塌,他們的靈魂野游四方,所以要砌捨歹給他們住。只有祖先住進了捨歹,才能守衛子孫後代,才能有豐年和平安的生活。為此每年祭祀兩次。如遇到戰爭,還臨時祈請祖先助威保佑。四月祭要用生仔一次的母豬一頭,魚五尾。據說所祭祀祖先中最高輩份為一女性。祭豬要淹死,並用火燒毛,這樣才能送到祖先處。九月祭則全部用魚。每家不論男女老少,要出一人參加。祭品中還有五碗酒、一碗茶(內泡糯米飯)、五籃飯。據說祖先吃飯用手抓,故祭時不放筷子。另外有五只項圏、五把砍牛刀、一頂鐵帽。祭師席地而坐,依次叫祖先名字,請他們進村,並說出各種需要幫忙的事以求祖靈保佑成全,祭畢,祭品平均分給在場的人。
 
望月亮
望月亮是貴州省平塘縣新塘一帶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開始,到七月十五日結束。在這段時間裡,每天夜幕降臨後,寨子裡的小伙子們便相伴帶上笛、箫、笙等樂器,到另一個寨子邊,吹奏娛樂,主寨的姑娘們聽見音樂,便也成群出寨,先用歌詢問然後一起在月亮下戲耍調情對歌,直到月落時才各自歸寨。經過多次的集體對歌後,小伙子和姑娘才單獨會面交談。到七月十五日,“望月亮”活動便停止。選到意中人的,由男方前往女方家提親,沒有選定的,只好等到明年這個時節了。
 
西家聲笛會
西家是貴州省中部苗族的一個支系,西家人的蘆笙會在馬月(相當於農歷正月)裡擇日舉行,地點在附近的山洞裡。屆時洞內燈火通明,人們圍圈起舞,盡興方散。據說過去西家人袓先死人後要停放在山洞裡,而且均在洞中祭祖。因此在洞中進行跳蘆笙,以娛悅祖先。有的地方由於山洞狹窄容納不了更多的人或洞口已垮塌,人們便在洞外選一坪子舉行蘆笙會。
 
蝦子節
蝦子節是貴州省黎平縣尚重區部分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卯日。這天,家家戶戶包粽子,煮甜酒,到河裡撈蝦煮熟用以祭祖。當地傳說,這裡的苗族是從錦屏的江口一帶逃荒而來的,兩兄弟分手時,一個人走一邊河岸。哥哥在河對面對弟弟說:“今天是卯日,我們每年三月這一天煮肉過節,你我就能相互找到。”因為水聲太大,弟弟聽成吃蝦。後來,哥倆在不同的地方落戶,弟弟每年這一天吃蝦,從此形成節俗。
 
新年
海南省苗族民間的新年,時間與春節同,一般在農歷十二月下旬開始做准備。除夕前幾天才出嫁的姑娘要跟丈夫到娘家過節,直到正月初七才回婆家。除夕,各家殺雞備肉,並用糯米粉摻糖、豬肉包粽子。當天深夜,家人團圓吃粽子等。到五更雞叫時,以粽子祭家神,同時忌食一天。初一下午太陽將要下山時再以粽子祭家神,然後全家才能吃飯。年節中還有一些禁忌,初一這天不准上山采伐樹木,否則認為是上山找棺材,自尋死路。初一到初七不能掃地,否則彰響生產和生意。初二,各家互相拜年,互道新年之禧。新年期間還要舉辦各種文娛活動。
 
羊馬節
羊馬節是四川省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到二十八日舉行。節期雖然正逢農事大忙季節,但人們還是隆重操辦,互相請客送禮。傳說明代官府征兵到前線抗倭,時間正好在大年期間。出征的苗族子弟於次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全部安全歸來。人們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值得慶賀的事,同時也應補一補沒有過大年的缺憾,於是殺豬宰羊,作為慶賀和補過大年。因為當時帶隊首領一個屬羊一個屬馬,便認為這兩種生相吉利,就定名此節為羊馬節,同時用羊、馬作為節日祀物。另一傳說是,有一年正值大年節,有外敵前來襲擾,人們只好外逃,當四月二十六日回家時,一切都沒有了,人們只好共同吃住兩天,以後再作商議。那兩夭正好是羊、馬日,後來人們便將這幾天定為團圓紀念日。
 
楊梅節
楊梅節是貴州省黎平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苗族節日,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節期長達半月之久。這段時間正是楊梅成熟季節。節日一到,當地苗族青年男女,選一楊梅樹多的地方,男的采楊梅,女的下田撈蝦,然後集中會餐。餐後,男女對歌、談情。其中少不了唱《楊梅歌》:“楊梅楊,楊梅落地滿地黃,正月開花五月吃,因為楊梅來會娘。〃楊梅多,五月楊梅紅滿坡,妹撿楊梅哥搖樹,邊吃楊梅邊唱歌。”這一天,滿山遍野,歌聲飛揚。
 
櫻桃會
櫻桃會又稱三月街,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臘爾山區苗族節日,於農歷四月初六前後在花垣縣排料鄉的芷耳坡舉行。又稱為“三月街”是因為這個節日時間在古代苗歷中是三月。據說那時的三月街主要是進行物資交流,後來才逐漸演變為以男女社交活動為主。古苗歷的三月正是櫻桃成熟的季節,故改稱“樓桃會”。節日裡,青年男女盛裝匯集芷耳坡盤歌對唱,談情抒愛。關於節日的形成,有一個動人的傳說:這去,在吉首的芮布山一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紅櫻,長得英俊漂亮;住在芷耳坡的姑娘桃花,家境貧寒,卻生得秀麗俊俏。一天,他們在山上摘櫻桃時偶然相遇,並一見鐘情。但由於門不當戶不對,遭到父母干涉。他們兩個立誓不嫁不娶,相約在每年櫻桃成熟季節在芷耳坡相見。他們真摯的愛情感動了周圍的年輕人,人們便於這一季節集中到這裡舉行歌會,追求自主婚姻,歌頌愛情,久而久之便形成此節。
 
迎春節
迎春節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節日,每年立春前一日舉行。節日活動主要是唱迎春戲。節前要按一年十二個月扎十二個戲台,閏年扎十三個。節日裡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絡繹不絕前往觀看。過去,縣署官兵也要穿上禮服,手持武器,列隊游行,並繞場示威後坐下來觀看。迎春場裡紅旗飄揚,鑼鼓喧天,人山人海。這天還要耍龍燈、舞獅子,擊猴鼓和唱年歌。民國年間迎春習俗已經廢除,雖有一些人仍然在這一天舉行鼓舞、歌唱活動,但已經沒有舊時的盛況。
 
迎雷節
迎雷節又稱祭雷節,貴州省都勻市壩固、羊列、明英、新場以及毗鄰的丹寨縣部分地區的苗族民間節日。壩固、新場在春雷響後的鼠日或馬日舉行,明英、羊列在春雷響後第二、三天舉行。各地分別在固定的“節日坡”上舉行活動。迎雷節最早以祭祀活動為主,後來逐漸演變為娛樂性集會。人們認為只有過了迎雷節,方可動土生產,否則會觸怒雷神,給人帶來災禍。每逢節日,青年男女相互邀約,男帶柴刀女挎菜籃,包上糯米飯,到節日坡去對歌、談戀愛。
 
元寶山蘆笙節
元寶山蘆笙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元寶山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三日。節日早上,各村寨蘆笙隊以及男女老幼觀眾向指定地點匯攏。中午,火神炮響過,百條鳥槍齊鳴,標志節日活動開始。一位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手拿一把小蘆笙,站在蘆笙場的指揮台上,先奏《引笙曲》,然後兩手持蘆笙向空中一搖一劃,整個山洞便響起雄壯渾厚的蘆笙聲。參賽各隊要齊奏《歡樂曲》、《迎春曲》、《踩堂曲》等等。一群群姑娘則圍繞蘆笙隊,踏著舞曲,翩翩跣起“探堂舞”。齊奏後,各隊還要舉行比賽,直到傍晚盡興而散。
 
贈帶節
贈帶節是四川省敘永縣正東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五。這是當地苗族一年一度自由婚戀的日子,節日地點在當地的東場鎮。屆時,方圓幾十裡的苗族青年男女匯聚一處,在唱歌跳舞的同時,注意物色意中人。如雙方中意,便可以互相送腰帶,作為訂婚信物。不回贈腰帶表示拒絕對方的求愛。所贈授的腰帶一般長五尺,寬五寸。上面繡有鴛鴦或山水以及一些傳統圖案。姑娘的腰帶是自己用十多種絲線精心繡成,而小伙子的腰帶則是由自己的姐妹或親人代繡的。接受腰帶,兩人便可以離開伙伴,到僻靜的地方互訴愛慕之情,介紹自己的家庭、性格和理想。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
 
種棉節
種棉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柳江中上游苗族民間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四月的卯日、辰日或巳日。這一天,人們要舉行隆重的種棉花儀式。去棉花地時除了帶工具和種子,還有白羊、雞、魚、蛋、肉、酒和五色糯米飯,白羊以示棉花如羊毛,點種前,長者抱大紅公雞,領一對披紅掛彩、頭戴錦雞毛和各種花草的童男童女,俗稱“花神”,登上用蛋殼、花布、彩紙和各種花草裝飾的“花台”。然後擺酒、飯獻“花神”。祭畢,“花神”先點上三窩種後其他人隨之點種。種畢,每人捧點水灑在棉花地上,以示灌溉。然後席地就餐。席間,老人趁興唱《種棉歌》、《四季歌》,敘述棉花的來源、種法,以及四季中哪一季適合種棉花等。飯後,長者念誦祝辭,插上草標。這一天,新過門媳婦要邀約幾個要好的姊妹一同來娘家過節。
 
舟溪蘆笙節
舟溪蘆笙節是貴州省凱裡市舟溪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在井坎邊的河壩上舉行。井坎上立一《永垂不朽》碑,上書“吹笙跳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正當娛樂,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循序漸舉,以賀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婚配佳期”之語。活動開始時,幾位主持人先往古碑和場子中央噴酒,並用草驅除邪魔,然後吹響第一曲蘆笙,其他人才可以入場。其它地區的蘆笙會上可以吹奏《鼓笙曲》,這裡不准吹,因為《鼓笙曲》只有在祭鼓時才吹,而這一帶已經不過祭鼓節,吹《鼓笙曲》會驚動祖先。碑上也明文規定了這一條。三天後,主持人背上酒,往碑上、場子中央噴灑,插上草標。從此不准吹蘆笙,直到次年的蘆笙節。
 
姊妹節
姊妹節是貴州省台江縣清水江流域苗族節日,各地具體時間不一,有的在農歷二月十五日,有的在三月十五日,還有在三、四月底或秋天。苗語原意為“吃姊妹飯”,即同村的姑娘和已婚未育婦女聚集到一起,每人湊一些飯菜,大家共餐;另外一層意思是外村小伙子去吃姑娘們湊辦的飯菜。這一天,婦女們的所作所為,父兄和年長婦女均不得干涉,如聚餐用魚可以隨便到任何一家田裡捕撈,不遭指責。下午則有外村男青年過來和她們“游方”,姑娘們用姊妹飯招待他們。節日聚會地點一般選在無兄弟的人家。這一天,有的地方,出嫁的婦女要回娘家過節。施洞口一帶苗族在姊妹節這天,必須吃蛋炒飯和糯米飯。當地苗族認為,姊妹出嫁後平時很少見面,應該趁農閒時間,相約回娘家歡聚一天。節日來源傳說很多,其中一則說古時候,有一個村子有七八個姑娘,長得端莊秀麗,但卻遲遲未婚。原因是本村不熱鬧,而別村的小伙子又不知道這裡有漂亮姑娘。於是她們興起吃姊妹飯,以吸引遠處的小伙。小伙子聞訊趕來,受到熱情款待,臨別時,姑娘還用帕子包上糯米飯給他們作午飯。後來小伙子借口還帕子而回到這裡,與姑娘們“游方”,從此形成吃姊妹飯風俗並沿傳成節。
 
走穿洞
走穿洞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河蓬一帶苗族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在當地穿洞舉行。穿洞是古丈縣的八景之一,洞高十幾米,寬處達幾十米、長半裡,呈S形。洞內有細流,深潭等奇異景致。傳說這是七仙女當年下凡時,為了解決當地苗族飲水困難而用天梭鑿成的。所以人們便在七月七這一天,來到穿洞裡,搭台唱戲,舞獅,對歌,以表示對七仙女的感激。走穿洞活動要連續舉行三天。
 
坐花場
坐花場是貴沖省貴定,龍裡一帶苗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因當地部分苗族婦女喜用海貝作裝飾而被稱為“海把苗”。“海粑苗”每村都有一個花場,多建在距村子不遠的向陽坡地,由本村姑娘們用竹子、籐子制成竹柵圍就,正東或正南留一個門,場內挖五六個火塘,同時還備足干柴和木炭。初一早飯後,姑娘們便帶上針線、布料、小板凳、粑粑或糯團走進花場,生火並圍坐下來。外村小伙子來時先在外邊以歌聲試探場內姑娘是否可以讓他們進來。小伙子入場前,有一位中年婦女把門,看哪一位小伙子配得哪一位姑娘,全由她安排坐在一起。小伙子進來後,男女為對,坐在火塘邊,輕歌細語。中午,姑娘燒粑粑招待小伙子。沒有被相中的小伙子只好去親友家。而姑娘沒找到合適的小伙子跟她去吃飯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人夜,花場繼續對歌而且不一定坐在花場內,可在田壩上、小河邊或樹林裡。節日期間,婦女一律不做家務,全由男人承擔。本村小伙子不准進入本村花場。還有一種比較簡易的花場,專供已婚婦女在裡邊挑花刺繡、拉家常,場內不唱歌,也沒有外村小伙子進來。另外還有專供小姑娘打鬧玩樂的花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