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

  編輯:農歷習俗
獨龍族又稱“俅人”、“獨龍”、“迪麻”、“俅曲”、“曲人”,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獨龍族的傳統節日較少,但風俗習慣卻非常多,你知道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嗎?

 
  獨龍族簡介
 
獨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獨龍人民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正式定名獨龍族。。舊時,獨龍族女子年齡到12-13歲時,要紋面(獨龍語:巴克圖),此習俗在1966年之後,逐漸廢除。
獨龍族是我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數民族之一。盡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征。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漁獵仍占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度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采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制工具末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十種用樹極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獨龍族勤勞、勇敢,有著優良淳樸的道德觀念。重信用,尊諾言,是獨龍人的傳統美德。他們的住房從不加鎖;糧倉門上僅橫豎插上幾根樹枝作記號,從不擔心被盜。獨龍族還十分好客重友,一家有事,全村來幫,相互饋贈,毫不吝啬。如今,現代生活雖然改變著獨龍人的面貌,但這些優良傳統卻依然保存。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
 
卡雀哇
卡雀哇,獨龍語意為年節。獨龍族的傳統節日。根據獨龍族自己獨特的歷算法,節日一般在農歷十月中下旬。具體日期不定,由每個家族自己卜卦擇吉日而定。節期的長短,視准備的食物多少而定,或二、三天,或叫、五天不等。
屆時過節的家族要邀請其他家族和客人參加。邀請的方式還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形式,即用木刻或結繩作“請柬”,木板上有幾道缺口或繩子有幾個結,就表示幾天後要過年。接到“請柬”的家族要備上禮物前往祝賀。前來祝賀的客人一進寨門,主人要與他們共飲一筒同心酒,然後大家歡聚一堂,對歌祝福。稍歇後,男女青年敲響鑼,揮刀舞箭,縱情跳起“牛鍋莊舞”,並要輪流到各家各戶去跳,以祝賀一年的豐收,預祝來年人畜興旺,莊稼長得好。
歌舞結束,本家族各家各戶把己准備好的酒肉佳肴,端到舞場,人們圍坐在一起,歡聚共飲。卡雀哇節期,每個村子隔幾日總要舉行一次剽牛祭天活動。剽牛開始時,男女老少都集中到祭祀場。先由一名推選出來的婦女在牛角上掛上彩色珠鏈,在牛背上披蓋麻布,表示吉祥。然後由一名父母健在的小伙子用長竹矛,瞄准牛腋致命處猛刺進去,牛一倒下人們便繞場跳起牛鍋莊舞,大家紛紛向猛士敬酒。隨後剝牛皮分肉,凡參加集會的人均有一份,並當場圍火堆燒食牛肉,品嘗相互饋蹭的食物和香醇的美灑,有的村寨在節日早上要在家門前插上若干竿、上掛麻布旗幡,家裡有幾口人就掛幾條,也可多掛,但不可不掛,認為掛多了人丁興旺,不掛則會死人。此外,還有用荞面做成各種動物模型,抬到村前祭山的。
節日裡,每個氏族和部落都要集體獵取野物;殺豬羊,獵物分給各家各戶。部落主婦則將年食分送給每個家庭。他們稱為“分食”。過去,在除夕就餐時必須等部落的每一個成員到齊,缺少一人,則不開鍋。歲首清晨,曙光初照,山寨裡就響起了壟鑼。迎接新的一年的來到。早餐過後,人們隨著壟鑼的敲響,不約而同地來到山寨的曠地,用古樸的習俗,歡慶新年。人們不分年歲、性別、家庭,大家手牽著手,跳起本民族的傳統舞蹈。長老們用編制精巧的獨龍籐器,盛著可口的菜肴,以傳統的方式給每個人分食。一時間,歌唱聲、歡呼聲、舞步聲交織在一起。
 
獨龍族的風俗習慣
 
獨龍族的日常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游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獨龍族的文面、服飾及居住習俗
紋面是許多原始氏族、部落所共有的一種習慣,並以此作為美的表征,解放以前,獨龍族還保有這樣的習俗。按傳統的習慣,女子一般在年滿十二、十三歲時,就必須紋面。由於地區和習慣上的不同,紋面形狀的種類差異較大,紋面由有專門技術的婦人進行,紋面時,將三、四根刺扎在一起,在前額、雙頰、鼻子及下颚各部分刺上各種圖案的花紋,然後在刺破的部位塗上鍋煙及藍色料珠研沫混合的油膏,使其浸入皮膚裡面,復原以後,臉上即呈現出藍黑色的花紋,她們以紋面為美觀。南部地區,婦女也有紋面的風俗,但僅在上唇及下颚一小塊,形狀很像男人的鬍鬚。
關於紋面的原因有四個:第一,婦女紋面是一種美的象征;第二,作為劃分各個氏族、家庭集團的標志;第三,紋面之後可以避邪;第四,防止察瓦龍藏族土司搶奪獨龍婦女為奴。
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後披齊肩,左右蓋耳,剪發系用兩把刀相截。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裡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為衣,夜間做被。男人下著短褲,平時喜佩砍刀和箭包。婦女腰部多系漆染的細籐圈,出門常掛小篾籮,頭部胸前均喜戴車磲料等珠練為飾,男女均赤足。
獨龍人的村寨,大都分布在獨龍河兩岸的山坡台地上,由於受氣候和耕作土地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未形成固定的村落。已定居的村寨一般僅為四五戶,少則一戶,最多也只有十幾戶。各村寨之間距離幾十裡,甚至一百多裡。住房有兩種:北部第三行政村以上多是用木椽壘牆,南部全是竹房,無論是木房或竹房都是長方形,建築靠山打樁,屋面一般離地二、三尺高,木房四周以由下而上排列起的椽子為牆,上覆以砍刀劈開的木板或茅草,內鋪木板或編制的竹篾笆。竹房則四周以編制的竹篾笆為牆,上覆草,內鋪竹篾笆,兩種房屋中間,都設有一個或兩個、三個火塘,火塘的排列也有兩種形式:竹篾房內的火塘設在長方形屋子的兩旁,中間為通道,火塘大體上是對稱排列。木楞房無通道,火塘設於房屋的四角。一般是長輩的火塘在上方,晚輩的火塘依次排列在下方,凡已婚的男子即在屋內設一火塘,夫婦二人及其子女便圍火塘而臥,一個火塘便象征著一個小家庭。竹篾房兩端都設門,架木為梯;木楞房一般只設一道小門,門都面向東方,只能屈身而入,室內無窗,光線極暗,牲畜即飼養在樓下。
 
獨龍族的婚俗
獨龍族行族外婚,為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戀愛自由,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便會相互增物定情。姑娘送給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毯,小伙子送給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背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伙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煙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後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櫃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准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後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後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後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獨龍族的食俗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制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肴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采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干,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盛產各種魚類,其魚皮厚鱗細。獨龍族族人多將魚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烤制後的魚常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最講究的菜肴,據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一般每個家庭都會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各個火塘輪流做飯。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焖雞、吉咪等。
 
獨龍族的喪葬
獨龍族族人大多將先人土葬,死後的當天,村裡的人及親戚都要送酒、雞、糧食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屬領村人到自家倉庫當場開倉煮酒,一起共享。有的還會殺豬待客,以示酬謝村人的關心。屆時,家屬成員及親友也送去禮物,這種治喪酒席,通常從下午開始,一直到深夜,酒席中要不斷地分給死者一份,同時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到死者家送去。
 
獨龍族的家庭習俗
獨龍族的家庭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家長制家族,兒孫結婚後不分居,緊接著原來的住宅加蓋一間房子,下一代再依次加蓋,排列成一行,最長的有十多間,分為兩廂,中間留一條過道,大家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一切糧食財產都是公有,只有男子的弓箭長刀及婦女的首飾屬於個人所有。輩分及年歲最長的男子是當然的家長,家長的職責是安排生產、管理糧食,對外交涉聯系也由他出面,家長在家庭裡很受尊重,但沒有絕對的權力,有事全家族男子共同商量辦理。煮飯由婦女輪流擔任,吃飯不論大人小孩平均分配,如吃干飯,
擔任煮飯的人用樹葉包好,每人一份;如吃稀飯,則各人拿竹筒去領取,然後拿回自己房裡吃。遇到吃肉的機會,也是按份平分,任何人不能多享。這樣的大家族南部地區較多,一般是共同始祖的三、四代同居在一起,最多的有三、四十人。據說在三、四十年前有家庭蓄奴的現象。基督教傳入以後,禁止蓄奴,現在已沒有奴隸了。
在北部獨龍江沿岸的獨龍族,大多數是一夫一妻的個體家庭,兒子結婚以後,即單獨建立小家庭,但住宅仍與父母聯在一起,同房居住,分鍋吃飯,父母留小兒子共同生活。分家時作為財產分配的,一般只有一口鍋及一些糧食,少數富有的人可分到一盤三腳架、一只小豬等。土地不分,輪歇耕地仍保持公有,共同勞動所取得的糧食,弟兄們平均分配。副業生產各戶單獨進行,如挖蟲草、貝母等藥材,歸個人所有。如分得的糧食不夠吃,自己可以單獨開種一部分土地,通過"瓦刷"來進行生產,也可以和其他人伙同開荒,以滿足個體家庭的需要。也有一些是兄弟分家以後,因村寨內可耕土地不多,即搬到其他地方,單獨建立村寨或加入其他地多人少的村寨,但仍與本家保持著聯系,遇到殺牛祭鬼或婚喪等事,都要請本家的人來參加或送肉給他們。北部地區,由於與藏族及怒江區其他民族接觸較多,生產比南部略為進步,促進了個體經濟的發展,同時北部氣候較冷,土地收獲量比南部低,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必須依靠挖藥材等副業生產來維持,而到山上挖藥材,不一定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個人也可以單獨地進行,社會分工雖然不發達,但由於外部的影響,生活中交換發展了,日益增長的交換,使財富的積累有了可能,個人對大家庭逐漸產生了離心傾向,要求擺脫原始經濟的束縛,建立個體經濟,但刀耕火種的生產力,又限制著他們不能完全脫離集體來單獨進行生產,所以在土地關系上,仍普遍保持著伙有伙種的情況。
 
獨龍族的禁忌
1、嚴格恪守族外婚制,禁族內婚。舊時,各家族之間還有固定的婚姻集團。
2、定親或迎娶忌無彩禮。
3、忌離婚。若妻棄夫,家中尚有妹,則由妻妹來抵,否則要退全部彩禮。若夫棄妻,妻家可少退或不退彩禮。
4、禁與藏族通婚。舊時,獨龍族禁與藏族通婚,但現已改變。
5、鬼林中的樹木嚴禁砍伐,否則寨中人會病死,糧食歉收;
6、主人出門打獵時,客人不得來訪,否則客人靈魂會把獵物奪走;獵獲的獸肉,捕得的魚,忌用香油炒吃。俗信如是將獵而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