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基諾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

基諾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

  編輯:農歷習俗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雲南省,是我國認定的第55個少數民族,具有深遠的意義。基諾族漢譯為“攸樂”,民俗文化極具特色,你知道基諾族的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嗎?

  基諾族簡介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少部分散居在景洪縣的動旺、動養、橄榄壩、大渡崗和動臘縣的象明、動侖等地。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基諾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主要以農為生,旱稻、棉花、玉米是他們的傳統農作物。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人全部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據其生活習慣、節日習俗、服飾裝飾、族源和歷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況,於1979年經過民族識別,由國務院批准公布為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是我國認定的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關於基諾族的來源,沒有文字記載。基諾族人尊奉諸葛亮,傳說是諸葛亮南征部隊的一部分人,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經過世代的繁衍發展,到新中國成立時還尚未形成一個定型的階級社會,基本上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基諾族人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徹底改變了刀耕火種、刻竹記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後面貌。
 
基諾族的節日
 
好希早
好希早,基諾語為吃新米之意。又稱新米節,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雨季過後,新稻谷成熟的農歷九、十月間舉行。此節為各家自過。屆時一人背著雞籠,裝進自家的幾只雞,到田野裡采來各種野花,插在雞籠上,然後,拿出一只細竹篾編的盒子,把銀手镯和銀幣放進盒子裡,一邊搖,一邊唱,俗稱“叫谷魂”。爾後,背著雞籠回家,並不准回頭看,走到岔路口,還要在路上放一捆插滿鮮花的稻草。回家後,要殺雞宰豬,並把雞頭或豬頭掛在谷倉的門上,再派兩人掐些成熟谷穗舂米,在家長房內蒸飯,並細心觀察甑子裡的蒸氣先從哪個方位出來。從東方出來,預示著子孫興旺;從西方出來,預示著狩獵滿載而歸;從南方出來,征兆明年豐收,從北方出來,則後代欠安,人多災病,日後要采取避災措施,多加小心。這天,各家都做豐盛的吃食。飯前,由家長領著全家人恭敬地念誦著寨神昨米巴巴,希望保護糧滿倉。最後,全家人聚在一起進晚餐。
 
火把節
雲南省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火把節在每年農歷六月間擇日舉行。節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桕,把砍來的樹枝在寨內廣場上支起一高大火把。這天全寨人停止生產,男女老幼著節日盛裝。家庭主婦忙於准備節日會餐,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晚上,在寨外燒起火把,人們匯集到火把周圍,待卓巴向火把祈禱後,人們便縱情歌舞,老人們開懷飲酒。青年男女則合著鑼、象腳鼓和三弦,翩翩起舞,盡情歡唱,常常通宵達旦。
 
祭大龍
祭大龍是雲南省西雙版納一帶基諾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七月舉行。過去,祭祀儀式主要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主持。屆時,要舉行剽牛儀式,並停耕三天.其目的是為了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有的地方的基諾族這天全寨各戶都不外出,只在家裡娛樂,而長老則要持一只雞,一盅酒,一升米去莫羊寨祭刀。傳說莫羊寨有一把寶刀,能控制天氣的變化,旱時,祭刀以求雨,澇時,祭刀以盼晴。祭時,殺雞後,在雞頭上插三根草,再將雞燎燒,然後看雞腿骨的紋路,預卜來年的氣候、雨水和收成。
 
祭小龍
祭小龍是雲南省西雙版納一帶基諾族節日,在祭大龍之後十三天舉行。為期六天,每天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主持祭祀儀式,意在祈求龍王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行祭期間,人們不從事農業勞動,婦女們在家做家務,男人們則要上山打獵,據說這天要下地勞動,會影響莊稼的長勢,並易遭雹災。
 
社祭節
社祭節是雲南省基諾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擇日舉行,節期三天。節期,人們先祭村社的社神,基諾語叫“格巴祭”,,在寨父“周巴”家舉行,全村要殺一頭母豬和七只小豬,向社神祈求豐年。村社平安。然後祭龍,基諾語叫“樓牟祭”這項祭祀在村邊舉行,臨時要搭個祭擁,人們在一棵“神樹”下剽牛,在水塘邊殺母豬和小豬,取一截牛尾掛在樹上,把豬骨頭放在水塘邊,表示樹神和龍神均已享用了肉食。在社祭節期間,禁止村民出村,他村人員也不得入內,村寨間的通道要封鎖住,故在村口立兩個木樁,作為象征。全村還要停止勞動三天,“周巴”在祭龍時,還要宣布本村的禁忌法規,任何人不得違反。
 
特懋(mào)克
特懋克,基諾語意為過年、打鐵,准備生產工具之意,故又稱打鐵節。雲南省西雙版納一帶基諾族民間傳統節日。基諾族行太陽歷,過年沒有統一日期,一般在農歷一月選擇一個吉利的日子過新年,節期三天。州人大常委會於1988年將其正式定為基諾族的新年節,在每年2月6號至8號開展慶祝活動。
節前,家家戶戶都要釀酒,殺豬宰牛,准備豐盛的食品,並邀請朋友和遠方親戚前來歡度新年。基諾村寨均有寨父、寨母,當寨父寨母家敲起牛皮大鼓時,全寨人便集中到一起,由寨父、寨母分配過年准備工作,然後,每家出一人持弓箭、火槍上山捉黃嘴老鼠兩對,獻給寨父,寨母作為兒女敬孝的禮物,還要捉竹鼠一對,送給鐵匠作為新年備耕打刀的禮物。各家各戶節前備好打鐵原料,由打鐵匠加工一件鐵器農具。
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打扮。過節的第一天,全寨人每人帶上一斤米到長老家祝賀,長老傾其所有,招待大家。這天,要舉行隆重的剽牛儀式,即先砍牛後腿,在牛未死時,割下股肉作祭祀用,其余的牛肉分給大家。第二天,家長們要聚集在打鐵房,舉行象征性的備耕打農具儀式,第三天,由長老率領大家巡視修理道路和標界,晚上舉行備耕儀式。節日中還要舉行敲大木鼓活動。大木鼓是基諾族神聖的器物,平時掛在寨父家,嚴禁動用,過年時才敲擊。
相傳在遠古時,山洪暴發,人類只剩下一對善良的兄妹,經一位仙人指點,他倆鑽進大木鼓裡,才幸免於難,這兄妹倆便是基諾族的祖先,故基諾族十分崇拜大木鼓。過年時木鼓由男子抬著,讓婦女敲擊,而全村的男女老幼則圍著大木鼓歌舞。晚上,人們則集中在篝火旁,歌舞到深夜。除共同歌舞外,兒童們還要打箭槍和打陀螺,婦女們蕩秋千和玩毛毛球,小伙子擲標槍、踢球、踩高跷以及男女青年共同舉行翻竿比賽等。
 
基諾族的風俗習慣
 
基諾族的生活習俗
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在民間一直保留以酒代罰之習,凡違反了村規寨法或做錯了事的人,一般要罰其10碗酒,重者要罰當事人兩頭豬、百余斤大米和幾十斤酒,請全村老少共餐一頓。
過去基諾族有過成年禮之俗。孩子過成年禮時,要膘牛,牛肉用芭蕉葉包好,分送給寨子裡的各家各戶,以示慶賀。
 
基諾族的婚俗
基諾族青年男女結婚,由媒人和親友帶著酒、肉,到姑娘家共同商定婚期。
舉行婚禮這天,男方家要殺一兩頭豬,豬肉送給女方家一半。同時還要送些蔬菜、魚、獵到的野味等給女方家,好讓女方家招待親戚朋友。下午太陽偏西後,新郎的父母陪著新郎來到女方家接親。到女方家後,接親者會受到熱情的款待,男方要送給女方母親奶母費,送給舅舅接人費。女方家同時要殺豬祭,祭完後要把三根肋骨給族長,四根肋骨給父親,豬腿和豬八戒頭給寨長,其余剩下的由全寨人一起聚餐。全寨人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共同慶祝婚禮。晚上,在寨子裡的空地上燒起火堆,人們擂響太陽鼓,唱起了古老的基諾調,跳起了熱烈奔放的基諾舞,整個寨子沉浸在一片喜慶氣氛中。
新郎就拉著新娘的手走出竹樓,和迎親者一道把新娘迎回家。到家的時候,新郎的母親在門外給新娘一個雞蛋,並在新娘的手上拴一根紅線,同時在手腔上繞三圈,這時新郎要給新娘敬一杯酒,同時要唱一首歌,內容是今後新娘要尊敬母親,虛心向母親學做家務等。當新娘進了男方家的竹樓後,新郎的父親要給新娘一只雞腳,同時給新娘手上拴紅線。之後,賓客也紛紛給新娘拴紅線,同時送禮物給新娘,在基諾族的觀念中,拴紅線不僅拴住了人,也拴住了人的魂,今後新娘就永遠在男方家了。
新娘到了夫家之後,新郎就開始盛宴款待親朋好友和全寨的鄉親們。人們喝酒、唱歌、跳基諾舞、擂太陽鼓、盡情地歡娛,以慶賀這對新人完婚。結婚的當晚,新娘不能走出男方家。第二天天剛亮,新娘要去背水回來燒洗臉水,燒好後抬給公婆洗臉,同時,正式稱呼公婆為阿侈阿媽。之後,新娘的父母和媒人也來到男方家,把頭天長伴送來的嫁妝清點給新娘。有趣的是,這些新贈的東西中,往往還有一塊茶葉地、一蓬竹子、一頭牛和幾只雞。
基諾族婚後家庭和睦、融洽,很少有離異現象。
 
基諾族的食俗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裡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肴,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此間的菜蔬幾乎全靠上山采集,經常食用的有山藥、水芹菜、竹筍、魚腥草及各種菌類。其中以竹筍最為常見。豐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諾族能在不同的季節裡烹制出許多具有熱帶山野風味的民族菜肴。
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制,在釀制過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鎖梅葉等植物,酒呈淺綠色,並帶有一種植物的自然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
基諾山是一個著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餌茶是當地的特產,民間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後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方飲。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有食一種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基諾族的服飾
基諾族男女皆喜歡戴大耳環,耳環眼較大。他們認為耳環眼的大小,是一個人勤勞與否的象征,所以從小就穿耳環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擴大。如果一個人的耳環眼小,則會被人認為是膽小、懶惰。基諾族男子穿寬褲,無領對襟白色外衣。女子挽發高髻,頭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圖案,外著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基諾族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紋土布,富有民族特色。
 
基諾族的居住
基諾族民居為干欄式木結構房屋,木構架、木板牆、茅草屋頂,一般為上下兩層,樓下一層無牆壁,用於堆放農具和柴火雜物,樓上一層是居住的正房。基諾族還保留著同姓合居的習俗,在一個父系大家庭的“大房子”內,有一個氏族總火塘,每個小家庭又有一個小火塘,有的“大房子”內居住著幾十甚至上百個小家庭,反映了父系大家庭的殘余,引起了有關專家的注目。
基諾族的喪葬
基諾人實行獨木棺土葬,不留墳冢。死者生前的生產、生活用品,作為殉葬品,過去,富者還要埋入一銅羅鍋銀子。
寨子裡人一死,鄉親們會幫忙放倒一棵大樹,取其中一段,把中間挖空,將屍體殓進,挖地區1米深,把棺木放進墓穴,安埋妥當,在墓表搭蓋小草房,或小竹房,內置竹桌,家屬一日供奉米飯3次,連續1至3年。還有守墓數月,以示對死者的懷念。
基諾族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公共墓地。這個墓地是固定的,不分等級,墳墓的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死者的腳一定要正對著傑卓山那方,意為讓死者爬起來就可往祖先住過的地方去。從墓地通往正路上的一段,基諾族從不刈草修路。說路好走死的人就會更多。
在基諾族中,一般死了人,除老人外,均為當天埋葬。基諾山的各村寨辦理喪事時也跳喪葬舞。目的均是幫死者與鬼打斗,好讓死者順利地去祖先所在的地方。蓋土後在上面搭一草棚,象征死者的居室
數年以後,為了埋葬新的死難者,可把棺木屍骨挖出,拋散野外,再埋入新的屍體。據說,是為了不擴大鬼生活的地方。
 
基諾族的禁忌
結婚的當天,新郎不能外出。煮麂子頭時須在婦女睡覺後進行,產婦不能吃用銅、鐵鍋魚的飯;祭過寨神的食物,必須在村、社長門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准拿進寨;在民間有食雞肉可以治病之說。
基諾族視孩子的誕生是一件大事,有許多忌諱和規矩。孩子出生的時候,不管誰在身邊都要給他取名;生孩子的人家要在大門邊插兩枝帶葉子的桐枝尖,以示外寨人不能進來;在孩子滿月那天,謝絕外人進屋,其父要閉門烤一只小雞獨食,當天父親不准講話,認為這樣可為小兒消災免禍。
 
課外知識延伸:中國55個少數民族有哪些?
 
答:我國56個民族中,除了漢族,其他的55個少數民族有: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鮮族、達斡爾族、傣族、德昂族、侗族、東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薩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諾族、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僳僳族、珞巴族、滿族、毛南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錫伯族、瑤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壯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