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稱有“博”、“巴苴”等,主要聚居在我國的雲南省。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節日有大過年、大十五、嘗新節等等,普米族的節慶活動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密切相關,你知道普米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
 
  普米族簡介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怒江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和寧蒗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點。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各地方言差別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話。許多普米人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過去,寧蒗和木裡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來拼記普米語,用以記載民族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歌謠等,但流傳不廣。後來多被巫師用以書寫經卷。現在普米族地區大都通用漢文。他們一般使用漢字。“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大多聚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這裡森林環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長飼養家畜和放牧,畜牧業發達。狩獵常常是男子的集體活動,獵物實行平均分配。女子能用構造簡單的腰機和水平織機織出圖案精美的土布。此外,普米族地區出產的木耳、石花菜、香菇、藥材、野籐等,很有開發前景。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後由於白雪皚皚的大山不宜放牧,便逐漸從高寒地帶沿橫斷山脈向氣候宜人、水草豐茂的南方遷徙。約在公元七世紀前,普米族先民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寧、漢源、九龍,石棉,等地,是當時西昌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十三世紀後,普米人陸續遷入寧蒗、麗江、維西、蘭坪一帶定居,飼養家畜、耕山種田,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農業生產逐漸占居了主要地位,替代了以往的游牧生活。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
 
嘗蘇理瑪節
嘗蘇理瑪節是普米語,即嘗水酒之意,雲南省寧蒗一帶普米族傳統節日,無固定日期,多在每年收獲季節舉行,節期一天。屆時,各家打開用新糧釀造的一壇壇沒救,除各自品嘗外,還要敬送親友品嘗,看誰家釀的灑味美可口。各家各戶還要煮新米或做荞粑粑,先敬供灶神祭祀祖先,然後全家聚食。當天還要宰雞、殺羊、煮豬、宴請親友,以示嘗新慶祝豐收。這天,老人們聚集在一起,一邊暢飲甘甜的美酒,一邊盡情地唱釀酒歌、飲酒歌。這天家家還要給狗喂飯團,普米族人認為五谷種子最早是由狗帶來的,故不打狗,不殺狗,不食狗肉,保留著嚴格的敬狗風俗。
 
車幸節
車幸節,普米語即駕牛節,雲南省普米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二日舉行。是日,按普米族的傳統習慣,大家要早早起床,但不能跨入別人家門坎,各自在家裡准備好過節用的八菜一飯和彩紙、彩旗等物品,同時各戶都用紅紙將牛的額角包起來,趕到村頭的田裡耕一圈地,希望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爾後,帶上物品,趕著牛到村寨附近的“車幸場”舉行祭祀儀式。人們把帶來的佳肴和黃酒擺在牛群前面,把彩旗插在酒桌旁邊,飄灑彩紙。由村寨裡最受尊敬的老人主持祭祀儀式,他從豐盛的飯菜中各取一點,又倒幾滴黃酒,祭獻在牛群前的一塊靑石板上,以表示對牛的崇敬和喜愛。小伙子們給牛喂肉、喂飯、灌酒。主祭人拉開犁駕,繞田犁一圏,表示普米山寨又耕犁了一塊新田。此刻,人們點燃鞭炮,讓牛群攢動、奔跑。各家揭開灑蓋,開杯暢飲,互祝來年風調雨順,萬事如意。
 
大公節
大公節又稱跑馬節,四川省九龍縣一帶普米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間舉行,後來改在農歷正月間舉行,具體日期期不定,節期一天。在過大公節的普米族地區,每個村寨每年輪流山一戶當會首,會首負責當年過大公節的一些具體事務。節時,每個村寨都要殺一頭牦牛,買牦牛的錢出令寨湊。故牛肉均分給令寨各家。過節的當天,令村人個個換上新衣服,小孩子多到殺牦牛的地方圍觀,大人則在忙著收拾屋了。雖說各個村寨都過大公節,但由於時間前後不同,敵親朋好友要互相祝賀,主人用分到的牦牛肉款待客人。大公節也是負地普米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的良好時機。
 
大十五節
大十五節是雲南省寧蒗縣一帶普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十四日舉行,節期兩天。屆時,普米族人個個身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成群結隊上山露營。當晚要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人們圍著熊熊篝火,盡情地唱歌跳舞,迎接新年的到來,並祈禱新的一年、能給人們帶來幸福,風調雨順,大吉大利。大十五節也是普米族青年男女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良好機會。參加節日活動的青年男女通過唱歌跳舞相識、互相了解,尋求自己的意中人。
 
過小年
過小年是雲南省寧蒗一帶普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初六日舉行,節期一到三天不等。傳說農歷臘月初六這天,是普米族袓先誕辰的日子,因此這天要祭祀袓先。祭祖前必須把庭院清掃干淨,把衣物洗干淨,象征除舊更新,吉祥如意。隨後清掃設在大門頭上的神龛,神龛內供的是用木頭雕刻的高約六、七寸的彌勒佛,佛像前常擺香爐、茶爐、酒器等。還要為象征家神所在的靠床填換新土。開祭時,要先點燃一炷香,全家老幼跪拜。祭品主要有酒、茶、米飯、豬肉、豆腐等。祭畢,將剩余的茶、酒、菜潑到大門外,喂給孤魂野鬼,稱為“潑水飯”。祭祀儀式早晚各一次。除祭祀祖先外,還要舉行驅逐病魔等宗教活動。節日期間,人們還要請客訪友,相互祝福。
 
祭龍潭
祭龍潭是雲南省蘭坪、麗江一帶普米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普米族視龍潭為保護神。傳說歷史上普米族為避兵災曾逃難外地。臨出走前,將不能帶走的生活用品,全部收藏妥當。後來他們返回家鄉時,發現留存在家的所有東西都被搶走或砸爛,只有藏在水井中的飯碗完好無缺,便認為是龍潭神保護了他們的飯碗,因此每年農歷二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帶上祭品到水井邊,上香三柱,祭拜龍潭神。
 
莫瓜節
莫瓜節是雲南省普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四日舉行。是日一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鮮艷的新裝,帶上各種食品到山野裡游玩野餐,晚上要舉行營火晚會,全村男女以血緣家族為單位,共同跳“莫瓜舞”,舞時人們都戴上紙糊的牛頭面具,身上披著牦牛皮,手裡揮動著牦牛尾,大家齊唱古老的《創世歌》,然後,圍著篝火跳鍋莊舞,通宵達旦。這天,不僅人過節,牛也要過節,人們給牛披紅掛彩,再趕到山上牧放,以示對牛的犒勞。
 
端陽節
端陽節是雲南省寧蒗、維西一帶普米族在端陽節前夕,各家各戶都忙著到附近的雪山上采挖貝母、三七、蟲草等名貴藥材,用來泡制藥酒。節日這天早上,人們比以往起床要早些,一大早孩子們便身著節闩盛裝,三三兩兩,說說笑笑地跑到野外采摘各種足夠裝飾整間屋子的鮮花,屋外及牲畜圈內外邊也要插滿鮮花,使整個庭院顯得十分美麗壯觀。成年人一大早起來後便忙著制作各種美味佳肴,傳統小吃。待孩子們用鮮花裝飾完庭院,令家老小便一起圍坐在火塘邊,一邊欣賞鮮花,一邊品嘗各種食品,充滿了節日氣氛。
 
火把節
雲南省普米族也有過火把節的習慣,節日時間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之間舉行,節日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做烤酒和甜酒。二十四日早晨殺一只大閹羊或一頭豬,舂麥餌塊,打饅頭,做水豆腐,准備好三天食用的食品。下午由男主人手持木盤,內放肉、麥餌塊、豆腐及酒、茶等物,端至神龛和靠床前,分別祭祀諸神和祖先,然後全家團聚共餐。寨門前栽有一顆大樹干,上面捆著許許多多火把。黃昏後將其點燃,火光映照村寨,顯得格外壯觀。男女青年這時都手擎小火把,來到村寨及田野間轉游嬉鬧,見面時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上一把松香,燃爆火光。以後兩天的活動主要是走親訪友,新媳婦回娘家,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過火把節時正值農閒,所以,普米族青年男女的訂親、婚嫁也多選擇在這個時候進行。
 
清明節
雲南省蘭坪、維西一帶普米族在清明節到來之時,家家戶戶要把房前屋後打掃得干干淨淨,大門前要插上許多綠油油的柳枝。普米族對清明掃墓非常重視,去掃墓時要帶上一些上好的供品,到了墓地,先清理一下墳頭及其周圍的雜草,然後把祭品擺放到墓前以祭祀祖先。祭畢,前去掃墓的人一同野餐,有些人家在這天還要請親友來吃飯。
 
轉山會
轉山會是雲南省寧蒗一帶普米族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二天不等。七月初,各個村寨便要商定舉行轉山會的山頭,並開始忙著釀制水酒,印制經幡,准備轉山會所用的食品。七月十五日這天,以村寨為單位,由兩個先行者在前用青松毛鋪路,長長的隊伍踏著松毛前往指定的山頭聚會。沿途每逢泉源都要敬祭。到目的地後,人們首先鳴槍放炮,然後把帶來的食品擺出來,把彩色經幡掛在周圍的綠樹上。由全寨最受尊敬的長者主持祭山神儀式,他點燃柴堆,端起一只金邊木碗,裡面盛著淨水、牛奶和美酒。用青松
枝蘸著碗裡的東西,灑向火堆、經幡和山脊。這時,女人們要解下假辮,套在頸脖上。男人們則要摘下黃呢禮帽,在主祭人的帶領下揖拜再三,集體叩頭。
祭祀完畢,人們還要舉行傳統的射弩、打槍、摔跤、爬山等活動。各項競賽的優勝者都會被人們當作英雄。比賽結束後,人們便以家族為單位,各選地盤,架石支鍋,進行野炊。如果路遠,當天不能返回,就住宿山頭。
第二天太陽東升時,人們便唱著山歌返回寨中。但下山時不能沿原路返回,必須另辟新路。回村後人們都要爭著請“轉山”回來的人到自家做客,最先請到者為吉祥。認為轉山者把從山上帶回來的美滿如意最先降臨到他家的木屋。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盛情款待。客人們高唱吉祥如意歌,向主人道喜祝福。
 
日往笾
日往笾,普米語意即娃娃節,雲南省普米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相傳從前普米山寨氣候寒冷、雨水頻繁,很多人都有風濕病。一天,一個叫阿根的孩子領弟妹們到老君山砍柴,被一猛虎攔住去路,阿根迅速以拳擊猛虎額頂,虎癱倒在地,阿根和弟妹們趁勢騎在虎上,一陣狠打,待虎奄奄一息後,他們把虎分成幾大塊,分給寨裡的人,他們吃了虎肉,喝了虎骨湯後,風濕病全好了。人們為了紀念阿根兄妹,把他們打虎的二月初八定為日往笾,屆時,寨裡的小孩都背上小巧玲珑的背簍,裝上煮熟的豬蹄,雞蛋、糯米飯,來到山上,在大樹下野餐,在山野裡游戲,盡興方歸。
 
吾時髙
吾時髙,意即過大年。雲南省普米族年節,具體日期各地不一,寧蒗一帶的普米族以農歷臘月初七為歲首,而蘭坪和維西一帶的普米族則以農歷正月為春節,為期三天至半月。傳說臘月二十日是普米族“皇帝”的誕辰日,又是接祖先亡靈過年的日子,當天要舉行祭皇帝和接祖先儀式。臘月二十日晚上,由男家長主祭“門神”敬“鍋莊”,然後全家老小圍著火塘吃團圓飯,並以三個飯團喂狗。
大年初一,雞叫頭遍,男女青年便要跑到水井旁或水溝邊打水,稱為“買金水”,以先取得淨水者為吉祥。在這一天,如果家中有年滿十三歲的男女兒童,還要為他們舉行隆重的“成丁禮”。“成丁禮”之後,他(她)們就算成人,開始正式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節日期間,各村寨均要舉行打靶、賽跑、賽馬、打秋千、捉飛鳥等活動,並跳鍋莊舞。
有些地方在節日的最後一天要舉行“吃蟲頭”儀式。即青年男女把炒熟的包谷米、青稞、大麥、麻籽、小米等,放入竹編的大簸箕內,與自己的手镯相混,以谷花當“小蟲”,手镯當“大蟲”。大家圍坐一圈,有說有笑,以吃谷花表示捉“小蟲”。誰的手镯先露出來,大家便用手指彈他(她)的手背一下,待全部手镯露出,表示“大蟲”已被消滅,這年的莊稼再也不會發生蟲災了。這天晚上,全村人還要在一塊飲酒歡聚,談論在新的一年裡防治各種災害和增產的措施。
 
轉念堂
轉念堂,普米語意為繞巖洞,雲南省寧蒗一帶普米族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這一天,人們攜帶食品,穿上盛裝,熱熱鬧鬧地來到泸沽湖畔的獅子山下,唱歌跳舞,騎馬打槍,相互祝福,不相識的人也要互相祝願。青年男女們在巖洞內燒香、聚食、歌舞,趁此機會結識情侶。婦女們祈禱山神,希望多子多孫。大人小孩都要喝幾口泡有菖蒲、雄黃的藥酒,吃蜂蜜粑粑,爾後去瀑布下洗澡,並點燃野杜鵑樹枝,用煙熏去不祥。入夜,還在巖洞內許多小石坑中注油燃燈,老年人則聚集村頭,向各自折來的松枝或麻栗樹燒香叩頭,祈求四季平安,萬事如意。這樣的盛會所以在獅子山下舉行,是因為當地普米族把它當作一位女神,而且是一位最高保護神。人們認為她能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幸福和平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