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滿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滿族又稱旗人,說到滿族,大家一定聯想到特別而美麗的旗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節日眾多,你知道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

 
  滿族簡介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裡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
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滿族的傳統節日
 
阿布卡恩都哩
阿布卡恩都哩,滿語即祭天,又稱立桿大祭。東北滿族傳統節日,每年秋季或臘月擇日舉行。
祭天歷史悠久,據《後漢書》記載,三韓“諸國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號為‘天君’。又立蘇塗,建大木以懸鈴鼓,事鬼神。”古代三韓是薩滿教流行地域,立大木祭天神即是薩滿教祭祀活動。以後的遼金也有立木祭天的習俗。清時以桿貫盤其上祭天。
滿族祭天的神祗眾說不一,有說祭烏鴉的,傳說明兵追殺小罕(即汗王),小罕鑽進葦叢,明兵縱火燒蘆葦,小罕昏死過去,一條黃狗用身撲滅小罕身旁的大火,最後累死在小罕身旁。正當明兵前來搜索時,一群烏鴉落到小罕身上以掩明兵,從而救了小罕,此後人們興祭烏鴉。
祭天是震動全家族的大型薩滿活動,前一日,人們將院內的索羅桿放倒擦淨,准備好祭器並打掃院落。祭祀開始,先由主祭人率全家老小依序跪下,薩滿念祝詞,念畢叩首。隨後由司俎者引“神豬”進場,殺豬後,把血塗在索羅桿尖端,然後將豬索羅骨套在神桿頂,挖出豬內髒,置桿頂錫斗中,薩滿將桿立起,讓烏鴉來食豬內髒,三日內食完為大吉。然後將豬肉分為“大肉”和“小肉”。小肉和糧食混煮為小肉飯,擺上供桌,待小祭後,供家族人或過客分享。“大肉”煮熟後,擺上供桌,祭畢,家族老少或過客共同分享。滿族認為,祭天大肉以三日內吃完為吉利,否則必須埋在索羅桿底下。此節現不多見。
 
背燈祭
背燈祭是滿族傳統的祭祀節日,一般在每年秋季祭祖當晚舉行。民間傳說祭祀的神祗是萬歷媽媽,又稱佛頭媽媽(歪裡媽媽、完立媽媽、赫托裡媽媽,都是同音異譯)。祭祀儀式在晚上滅燈以後進行。因為萬歷媽媽死時赤身裸體,只有背燈而祭才便於她下來飨供。其神位在西牆祖宗板的北側,這裡有一木板,上置木匣,內裝木雕像或畫像。
祭時,主祭人率家族按大小輩序南北兩邊跪地,然後令司俎者引牲豬入堂。薩滿念祝詞,用酒澆豬耳,耳動,薩滿高聲道“神已領牲。”家族人磕頭致謝。殺豬後煮熟豬頭,上纏一條血腸,插一把刀供上。童子薩滿站立神案兩側,身穿彩裙,手執抓鼓。隨後由薩滿擊鼓,家族全體復人神堂跪地,薩滿念祝詞,念畢起舞。舞畢,家族人等再磕頭。磕頭畢,全體退出堂外,堂內只留童子薩滿或女薩滿。隨即撤燈,用黑色帷幔閉窗,女薩滿匍匐叩首。叩畢,取下刀,放於案桌上,意即請萬歷媽媽來享用。少許,女薩滿高聲道:“掌燈”,家族人等人屋點燈,撤下帷幔,領取供肉分享。吃肉時不許擺炕桌,意為桌已歸萬歷媽媽使用。
傳說,萬歷媽媽是救駕有功的恩祖。在遼寧省滿族聚居的地區,至今還流傳萬歷媽媽救罕王的故事。相傳在明朝萬歷年間,東北出了個腳踏七星的真龍天子,明帝下令遼東總兵李成梁緝拿。李總兵帳下的馬童小罕子正好腳堂上長了七個紅痦子,李總兵認為他就是真龍天子,准備捉拿,李總兵的愛妾喜蘭半夜開後花園讓小罕子騎馬逃掉。因喜蘭救了小罕子,被李總兵剝得一絲不掛活活打死。後來小罕子稱汗為王,敕封喜蘭為萬歷媽媽,並每年祭祀。此節現已不多見。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北海滑冰會
北海滑冰會是舊時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舉行。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冬季征戰時,常令八旗兵丁拴上有腳齒的木屐滑雪而行。俗稱跑兵鞋,人燕後,清朝皇帝每年農歷十月擇日在北京城內北海冰而上檢閱八旗子弟滑冰。清干降皇帝在《冰嬉賦序》中稱滑冰為國俗。與騎射並重,歷為八旗士卒軍事操練項目之一。屆時,呈帝親自乘冰床(爬犁),率文武西官來檢閱,給優勝者踢獎,每次檢閱,由八旗各選拔二百名十卒,共一千六百名,分成兩隊。各隊兵卒穿著本旗戰袍,腳穿帶存冰力的卡巴靴。檢閱時,分二路縱隊,曲線行進,連續穿過三座牌樓。隨後表演花樣滑冰、冰上足球、冰上雜技等。花樣滑冰常見的有探海、金雞獨立、雙飛舞、大蠍子等技藝;冰上雜技,大多由征戰時的軍事行動演變而來,如耍刀、舞劍、冰上射箭等事。此節現已失傳。
 
重五日
重五日是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舉行。古時的射柳習俗,原為祭祀禮儀,以後逐漸演變成文娛活動。金代,每年重五日行拜天禮。禮畢,在校場一端插兩行柳枝,射手以尊卑為序,各射手都將手帕系在柳枝七,以示區別,柳枝高離地面約數寸。射前先由一人馳馬前導,射手隨後,並搭箭拉弓,對柳枝射出。若將柳枝射斷並能騎馬接住者為最佳射手。只把柳射斷,不能接住者次之。每年射柳,圍觀的人必擊鼓為射手們鼓勁加油。乾隆時,每年春天皇帝親自以射柳來檢閱王公大臣的射技。射柳之俗在民間也廣泛傳播,據傳遼寧省岫巖城南,有文昌閣(現已毀),每年春季,滿族人到此舉行祭祀以後,便進行射箭折柳。
 
雞蛋節
雞蛋節滿族均重視過“五月節”。新賓地區的滿族婦女最愛雞鴨,她們管老母雞叫“老抱子”,意思是老母雞能為她們多抱小雞崽。到臘月“二十七宰年雞”這天,婦女們把挑選出來的大個公雞留到過年,其它小點的公雞宰殺留著招待遠親客人。凡來客頭一天做第一道菜就是“小雞炖蘑菇”。每年過了八月中秋節,老爺們把地割完頭件事就是修雞窩。婦女們精細地喂小雞,大冬天太陽沒下山,就拿起大干瓢一大把一大把地撒雞食喂小雞,不等天冷就把雞圈到雞窩裡。第二天太陽出來老高也不放,為的是讓小雞在窩裡多暖和一陣子。太陽東南晌了,才把雞放出來,並用苞米等食物把雞引到房門口沒有雪的地方喂,母雞少受凍,吃食不翹腳。婦女們精心到極點。在三九天,她們怕凍壞要下蛋的雞,有許多滿族婦女,將下蛋雞和“老抱子”用雞罩扣在廚房離灶膛近的地方。給雞取暖,促使它早早產蛋,以便五月節用。過清明如覺雞蛋不多,就把新下的雞蛋埋在糧食裡。保持溫度平衡。天暖了就放在涼快地方,這是剩少數母雞的農家。而養雞多的小康之家。產蛋雞多,到五月節前現攢也趕趟。滿族婦女到育雛的時候。就讓老母雞抱窩,或人撫摸雞蛋,使其蛋生雞,雞生蛋。等到“雞蛋節”,煮熟雞蛋或茶葉蛋,讓全家吃個飽。“五月節”兒童們在游戲時候手裡也拿著熟雞蛋,跑跳游戲,餓了就吃。
 
藥香節
新賓滿族農家,有許多人將五月初五稱為“藥香節”。婦女們唠起家常都說:“五月節”天不亮采來的草藥可靈了。還有的說這天露水就好像靈丹妙藥,若是用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聖水一般。五月節采的艾蒿蔭干後,用來“灸艾子”(針灸學),肚子裡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風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離兒。還有的說這天刨的“八股牛”(藥學名白藓皮)藥勁大,治病效果好。五月節這天人們都起大早,到河裡去洗眼睛、洗臉。滿族農家婦女起得最早,她們先到小河裡洗臉、梳頭,還用銅盆端回水給公婆洗臉。
孩子們在五月節經常唱著一首歌:“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除病去邪快樂又安康”。從這首歌詞人們定會聯想到艾蒿比其它藥草靈氣大。歌詞“艾葉香香滿堂”,是因為在三十年代新賓山城鄉村草房很多。磚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風一吹順著開著的窗戶吹進屋內,清幽香氣滿屋,真成了艾葉香香滿堂了。
把桃枝插在大門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掛在房門上或掛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們認為這能避邪。
 
頒金節
是滿族人的節日,“頒金”是滿語,意為滿族命名之日。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後金汗王努爾哈赤的兒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廢除女真(又譯為諸申)的舊稱,將族名定為滿洲。皇太極正式宣布從此,滿族人為紀念這一天,作為節日進行隆重慶祝。新疆滿族在10月13日這天,紛紛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慶祝自己的節日,許多滿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裝,跳起民間傳統舞蹈,唱起民間歌曲,開展各種慶祝活動。同時,還准備奶茶、薩其瑪、打糕、金絲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嘗。許多滿族作家、書法家、畫家、藝術家、攝影家為大家寫詩作畫,表演精湛的技藝,使慶祝活動十分熱烈而有趣。
 
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阿婆誕
廣東滿族人喜歡在床頭下,安上一個“床頭婆”,俗稱“婆太”,護佑生育。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七日稱作“阿婆誕”,該日晚上還有阿婆游街的習俗,用顏色紙粘成“阿婆燈”來拜祭。有些婦女還在該晚到“五仙觀”的竹樹下,靜靜的拿一塊石頭回家,這樣就有希望得至阿婆太及竹樹觀音幫助懷胎生育。
 
走百病
走百病是滿族特有的歲時風俗。正月十六日,滿族婦女日暮結伴至空地,連袂打滾以脫晦氣。入夜,滿族的習俗是點燃燈火,提起燈籠照遍屋內庭院各處,稱為“照賊”,據說是由金代女真人在這一日縱偷習俗演變而來。
 
燈官節
燈官節是東北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四到十六日舉行。屆時,由一人扮燈官老爺(又稱燈上司),反穿皮襖,頭戴皮帽,帽上插滿松樹枝子;另一人扮燈官娘娘。男扮女裝,身穿紅襖,兩耳各夾一紅辣椒。燈官老爺和燈官娘娘各乘一台轎,走村串戶,俗稱燈官出巡。轎很簡單,一把椅子,兩根木桿,由兩人抬著。每到一戶,唱一段祝詞。唱畢,戶主施禮,並致答辭。隨後贈以紅包,內裝五谷或錢幣,以示吉利與酬謝。
 
燈節
燈節又稱燈會,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這天夜幕降臨,男女老少盡情觀賞明月,家家戶戶都懸掛彩燈相慶。據《龍江述略》記載,這天晚上,每戶人家把上年積剩下的油蠟,倒至鐵鍋中,掛到門上燃燒,直到天明。東北一帶的滿族屆時還舉行特有的冰燈會。冰燈花樣繁多,制作精湛,前往觀賞者甚多。
 
放偷日
放偷日是古代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舉行。節日中興偷盜之風,妻女、財物、車馬等被人竊去,自認倒霉,這天,男的也可偷情侶,但事先要與女子私約,然後前去盜領,這是古代奪婚的遺風。此節現已不傳。
 
祭佛頭媽媽
祭佛頭媽媽是舊時滿族傳統節日,每年春秋兩季擇日舉行。佛頭媽媽是滿族嬰兒的保護神。開祭時,先將子孫繩從佛頭媽媽神位一直拉到院裡。院內設香案,案桌腿上綁一柳枝,子孫繩拴在柳枝上。家族中孩童及懷抱嬰兒的婦女跪於案前叩頭禱拜。薩滿先以柳枝醮水灑在孩子頭上,接著手捧香碟在每個孩子面前熏一下,謂之驅邪除晦。隨後取下子孫繩上的五彩線,分別套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脖或頸上。過三日後,收回貯於子孫袋中。謂之換鎖。此節現已簡化。
 
祭老把頭
祭老把頭是東北長白山區一帶滿族傳統的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六日舉行。傳說滿族人的挖參活動起源於罕王努爾哈赤。相傳努爾哈赤小時經常挖參、放山、采松子,並到撫順馬市進行交換。努爾哈赤稱罕後,人們十分崇敬罕王,也忘不了他小時放山的經歷,故把罕王當作放山的老把頭,並立廟祭祀。《撫松縣志》載:“三月十六日,此日系老把頭之生日。老把頭不祥何許人。相傳系放山者之鼻袓,土人或雲是前清老罕王。現在放山老者祀之。是日,家家沾酒市肉,獻於老把頭之廟前,撫松人對此節極為注重”。放山,又稱“走山”,通常指上山刨參等活動。
 
祭馬
祭馬是滿族傳統的祭祀節日。一般在農歷臘月舉行,過去滿族聚居的村莊或宗族,都養一匹骠悍英駿的馬作為神馬,滿語稱“他合馬”。臘月大祭時,人們為神馬披紅戴花,引人堂內,馬頭朝袓宗板兒,由主人或祭祀薩滿手舉一盅酒,一碟香,繞神馬三圏,然後口誦祭馬神歌,舉香碟在馬鼻前繞三圈,再舉酒盅敬馬。馬飲畢,薩滿以手從馬頭,馬頸、馬背至馬尾撫摸三遍,又在馬背拍三掌。然後引馬出堂,祭馬即畢。此節現已不盛行。
 
薦新
薦新是舊時滿族的祭祀節日,每年秋收季節舉行。屆時,人們挑選穗大粒滿的谷物,抱在懷裡,回家後放到火炕上烘干。此間不許孩子上炕,以防拉屎撒尿,污染谷穗。待碾成面粉,做成新鮮饽饽,首先放在西牆祖宗板前,家主跪地磕頭,祭祀祖先,意在恭請祖先靈魂下凡嘗新。然後家人才可以食用。清乾隆皇帝欽定的《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規定:“每年春秋二季立桿大祭,則以打糕、搓條饽饽供獻,正月以馓子供獻……”。此節現已不盛行,只有居住在邊遠農村的滿族仍過此節。
 
臘八節
滿族在每年臘月初八日過臘八節,屆時,家家用粘高梁、小豆等八樣五谷雜糧煮成粥,謂之臘八粥。臘八節原為佛教節日,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寺廟屆時舉行誦經典禮,並取香谷和果品等造粥供佛,稱名之“臘八粥”。滿族承襲此俗甚早,相傳努爾哈赤建都赫圖阿拉,並建有佛寺,每逢臘八,即行誦經,供臘八粥。在鄉裡,滿族人還用臘八粥供果樹,將果樹根割汗一口,放入臘八粥,祈禱果樹多結果實。
 
領龍
領龍是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日舉行。從事農業生產的滿族人,最關注一年的風調雨順。這一天,家家戶戶從水缸旁到井旁,用一節木灰畫一條曲曲彎彎的道,宛如龍舞,故稱領龍。然後在院中擺供祭祀龍王,祈禱一年雨水充足。此節現在除了畫道之俗猶存外,其它內容已為吃豬頭肉,烙春餅、剃龍頭等代替。
 
瑪法裡渥輸尼
瑪法裡渥輸尼,滿語即祭祖,瑪法裡渥輸尼是滿族傳統祭祀節日。分家祭和族祭兩種。家祭一年四、五次不等,春祭、夏祭、秋祭和冬祭不殺豬宰鵝,不請薩滿跳神,只需家人獻供,磕頭三遍,俗稱磕頭祭;族祭即指望族富庶之家每年秋季或臘月行大祭,每祭三、五天,殺豬二三口,俗稱使喚豬祭或暈祭。《清文鑒》謂之“折九大祭”。折九大祭包括祭天、祭祖、背燈祭等,三天內連續進行。
祭祖在第一天,禮儀隆重,傾動全族。祭祖所祭祀的神抵,宮廷與民間不同。其儀式各地也有差異。一般祭祀前一月造魯羅酒,祭祀前一日制供糕,並在每位神祗前置九盤,以為散獻。同日清掃布置神龛,掛神幔,貼掛箋,擺供桌,陳設器皿。
祭日,由主祭人率家族男性,按輩序面向西牆祖宗神龛跪下。薩滿著吉服持舞刀祝詞,主人跪擊神板。祝詞畢,族人叩頭。然後由女薩滿將佛、菩薩神位請出,置於南牆神龛裡。接著,主祭人傳司俎者進牲。牲入,主祭人跪下,薩滿致詞畢,以酒澆牲身,牲耳抖動,司俎者高聲說:“神已領牲”,主祭人叩謝。等到肉煮熟後,選牲肉最精者為醢,供神位前。祭祀所用的牲畜俗稱神豬,必用無雜色的黑色公豬充任。俟供肉擺上後再祭,主祭人率家族跪下叩頭,叩畢分南北列隊站定,一隊雙手持祌刀、神杖,前後來回移動;一隊雙手托香碟,上下連續升降;門旁一人擊鼓,多人擊板。這時,薩滿數人穿戴沖衣神帽,進入供桌兩側,誦祝詞,誦畢起舞。薩滿雙手擊鼓,作盤旋勢。舞畢再誦祝詞,誦畢再舞,反復多次。
最後,主祭人再舉全族跪地磕頭三次,祭祀告畢。家族老小席炕分享供肉。此節現已從簡。
 
除夕
滿族除夕在每年的最後一天,滿族人家家戶戶打掃庭院,貼窗花掛箋,貼對聯和“福”字。晚上包餃子時,必須有褶,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意忌過禿了。餃子裡還要包進幾個銅錢,認為誰吃到誰就會財運大開。碼放餃子要橫豎成行,意來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忌擺放成圈,怕新日子走進死門子。子時煮餃子,家主要吆喝:“小門子起來了嗎?”眾人答:“起來了!”把餃子從鍋裡漂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此時,還要爬上櫃子蹦三下,預示新日子““蹦個高”。
 
春節
滿族春節於毎年的農歷正月初一日舉行。節前,人們制作掛旗,有的地方稱之為掛箋。由於滿族分屬於不同八旗,所以,掛旗的顏色由不同的旗屬所決定。屬於白旗者,制作白色掛旗;屬於紅旗者,制作紅色掛旗。過年時,人們將掛旗貼在自家門上,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節日期間,各家各戶舉行祭袓儀式。先在自家西牆上置祖宗飯,以示敬祖之意,祈求祖宗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在節日裡,男孩子成群結隊在路邊或院內鳴放煙花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或冰面上溜冰玩耍,少女和少婦則身著新衣,三五成群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做成的玩具)。
從正月初一到初五日,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技藝高超的秧歌隊,還走村串屯進行表演,以祝賀新年。滿族的節令食品是“薩其瑪”,用精粉、雞蛋、糖稀、芝麻、青紅絲和瓜子仁等精制而成,以色澤艷美,風味獨特著稱於世。
 
端午節
關於滿族的端午節,傳說,清初寧古塔呱拉佳氏有個青年叫唐阿裡,一次進山打獵,從虎口中救出一位老人,老人感激不盡,便以小女年息相許,後來唐阿裡與年息成婚,並相親相愛。不料火神企圖霸占年息,年息寧死不從,被火神燒死,骨灰漂撒在山間田野。第二年,滿山開遍紅花,人們取名年息花,並匯集山上紀念年息。
此後每逢五月初五這天,人們便成群結隊趕往山上,一面紀念年息,一面用年息花上的露水洗眼睛。認為這天年息花上的露水可驅各種眼疾。還有人摘年息花帶回家治氣管炎。
 
乞巧節
滿族乞巧節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舉行。滿族人關後,其婦女受漢族影響。也崇拜織女星。屆時,滿族婦女在月下,對著織女星,用彩線穿七孔針,俗稱乞巧。這一天,忌諱納鞋、繡花、紡紗、織布,意思是織女星神在上,不敢與之比試。
 
上元節
滿族上元節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舉行,一般為期五天。上元之夜,滿族青年男女唱歌跳舞,最有特色的是跳秧歌和展冰燈。秧歌隊以童子扮成三四個婦女,再有三四人扮作男軍士,各用兩圓木敲方,交相對舞。一人持傘燈扮作賣膏藥者引行,眾人以鑼鼓相和,徹夜不眠。滿族人的冰燈制作精巧,如甲冰镂成壽星燈,燈內能燃蠟燭,遠遠望去如水晶人一般。
 
小年
滿族小年於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舉行。屆時,家家掃庭院、貼窗花、對聯。還要豎起一個六米多高的燈籠桿,桿頂或扎一把松枝,或插一面紅色小令旗。天黑後點上燈,徹夜不熄,燈熄則不吉利。一直到正月十六,院裡紅燈高照,意祈人壽年豐。
 
中元節
遼寧省鐵嶺地區滿族有過中元節的習慣,在七月十三日到墳地掃墓,俗稱麻谷,意為因時交初秋,新麻新谷都將登場,這是祖先所佑。十四口晚間,慈善人家舉行盂蘭會。用紙扎各種燈與船,或置路旁,或放河中,意為超渡枉死諸鬼升天。十五日為中元正日,這天必攜紙張果品掃墓,墓地整口青煙不斷。這天人們須整天吃饅頭包子。
 
清明節
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莫司哈瑪窪
莫司哈瑪窪,滿語即祭星,莫司哈瑪窪是滿族傳祭祀節日。一般在每年秋季祭天當晚的午夜舉行。所祭星辰為北斗七星。祭時在宅捨外西北角擺上供桌,桌上陳設七盞油燈,七個香碟,七盅燒酒,七摞黃面饽饽。主祭人率家族按輩序跪地,頭朝正北方。薩滿二人捧香碟人場,大薩滿持哈瑪刀入場。一人擊單環鼓,童男二人擊扎板相和,薩滿念祝詞。念畢,擊鼓起舞。舞畢叩首。然後一人宰殺神豬,並卸為七塊,煮熟陳於供桌前。這時薩滿念祝詞,邊舞邊唱神歌。舞畢,人們叩首三遍。祭畢,邀本地人就地分吃供肉。
傳說,北斗七星救過汗王。明朝李總兵在追趕罕王時,漫天漆黑,唯獨罕王頭頂上有七星盤旋,憑七星照路才得逃脫。又說,汗王上山挖參,在深山老林迷了路,東闖西轉,俟天黑也未走出森林。正當汗王心急火燎時,樹尖上閃出七顆星星,把汗王引出森林。滿族人為了報答北斗七星救駕之恩,每年舉行星祭。
 
墓祭
墓祭是滿族傳統的祭祀節日,一般在農歷四月上旬。屆時,一家老小坐大車到墓地,由長者在新墳上插“佛朵”,舊墳上插柳枝,取意為後繼有人,然後行叩拜禮,並以酒灑地祭祀。
慶豐收舞會
慶豐收舞會是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秋收後舉行。屆時以村落為單位,選定一個開闊的場地,西面陳列著狩獵武器,北面是一溜四頂帳篷,東西兩面各支一口大鍋,一口煮飯,一口煮肉,中央是大案桌,擺著各種獵獲物。慶賀舞會前,先要舉行祭祖儀式,然後全村人席地而坐,共同分享勞動果實,同時欣賞歌舞。先是獨舞,後是雙人舞,繼之是十六人的兩列對舞,舞者皆著艷麗的盛裝,手擊單鼓,周圍的觀眾要伴唱。這一天的歌舞從清晨就開始,天黑後點燃火把繼續跳,到高潮處,觀眾也加人,男女老少都邊歌邊舞,場面甚為熱烈。
 
耍青
耍青是東北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五月間舉行。這季節,東北青草初生,人們選擇明媚佳曰,帶酒牽羊,到江邊、林間宴飲游玩。清《龍江述略》載:“齊齊哈爾西土城外……咯似江鄉風景。歲以四月八日起,二十日止,賽會演劇,居人市賈,各就草地桌帳布席,集知交於此,飲食嬉游,謂之耍青。外城亦間有驅車來者,百貨骈集,時於此中交易,是為一豐盛會。”可見,耍青在清代就已盛行。
 
添倉節
添倉節又稱供倉節、倉禀神誕。添倉節是東北滿族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煮高粱米飯,並用秫秸編一小馬插在盛有粘高粱米飯的飯盆上置於糧倉內。其意為馬往家馱糧食,預祝年豐。是日,再向飯盆添新飯,連添三回。有的地區則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盆上。
 
跳神禮
跳神禮是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秋兩季擇日舉行,為期三天。節前半月,家家便要釀制米酒,磨粉做糕。糕有許多種,都用油煎,因均為祭品,必須要潔淨。豬、羊、雞、鵝是必備的供品,各家祭神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屆時在腰上系許多鐵鈴,旁置大皮鼓,手拿一紙鼓,一邊敲鼓,一邊誦祈神詞,同時擺動腰上鐵鈴,與鼓聲相呼應。西炕上放一坑桌,上擺食物,上邊牽有橫線,橫線上掛五彩條,象征祖先。從早到晚,每天跳神三次,並相互邀請。三天後結束,祭祀剩余物品送親朋好友享用。如今此節已不盛行。
 
修譜書
修譜書又稱修家譜,是滿族傳統節日,每逢龍虎年擇吉日舉行,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萬歷皇帝賜努爾哈赤“龍虎將軍”桂冠不久,努爾哈赤便命額爾德尼用滿文記錄重大事件。此後,滿族每個姓氏為了延續本家族的歷史,都在龍虎年修譜書,並宰牲祭祀,場面十分隆重。此節禮儀現已簡化,不宰牲,不祭祀,只選擇龍虎年的吉日,將家族老人匯聚一起,在譜單上添名標志即畢。如今有些村屯以村史、家史代替了舊日的譜書。
 
藥王廟會
藥王廟會是遼寧省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日舉行。這是當地一年一度的大型集市貿易活動。屆時,家家都要去趕廟會,並在集市上選購中草藥和各種各樣的土特產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