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畲族的傳統節日

畲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畬(shē)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居住在山裡的客人。但文獻記載中稱畬族為“畬人”,意思指在山裡搭棚而住的人。畲族的節日有會親節、分龍節(封龍節)、烏飯節等,你知道畲族還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畲族簡介
 
畲族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余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
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畬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
畬族分布的地區屬於東南丘陵地帶,境內山嶺重疊,海拔都在五百到一千五百米;溪流回繞,短而急湍;地近海洋,氣候溫和濕潤。冬季雖比較寒冷,但霜期很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農產品以稻谷、紅薯、麥子、油菜、豆類、煙葉、土豆為主。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是畬族人民主要經濟收入之一。木材積蓄量很大,樹木種類很多,是我國重要林區之一。土特產非常豐富,有茶葉、油茶、紙、筍干、花生、苎麻、香菇、樟腦、松油和名貴的藥材等。福建、浙江的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山區的礦藏也非常豐富,有煤、鐵、金、銅、明礬、石墨、石膏、硫磺、滑石、雲母石、瓷土以及其他多種有色金屬。
對畬族來源說法不一。有畬、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武陵蠻說、“南蠻”後裔說和古越人後裔說。公元7世紀,就已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被稱為“蠻”、“蠻僚”等。南宋末年,14世紀起,部分遷到閩東、浙南等山區。明、清時期大量出現在閩東、浙南等地山區。
 
畲族的傳統節日
 
白雲山歌會
白雲山歌會又稱六一歌會,福建省福安縣畲族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舉行。白雲山位於福安縣境內的留洋一帶。節日期間山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除前來過節的畲族外,還有拜佛敬香的許多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游人。畲族青年男女有的要趕兩三天的路前來參加盛會。六月初一前一日晚,山上便開始對歌,活動一直持續到初二天黑時候,人們才戀戀不捨地下山回家。畲族山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白雲山歌會所唱的主要是流行於福安和寧德縣的“福寧調”,來自其它地區的歌手,都必須用此調對歌。
 
冬節
冬節是畲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冬至日舉行。冬至時節,秋收已全部結束,人們要在這一天,對保佑他們平安度過一年並獲得豐收的神靈、農具和牲畜表示感謝。屆時家家戶戶將糯米碾成細粉,做成湯圓,煮熟之後粘在家具柄上和牛身上。當年未曾結果的果樹上,也要粘上幾個湯圓,祈求來年果實豐碩。
 
會親節
會親節是畲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過去散居在浙南、閩東各地的畲族,由於省親路遠,探親無期,於是民間定出固定的會親時間。據說會親節已有200多年歷史了。節日這一天,浙南、閩東的畲族男女,從四面八方集中到福建省福鼎縣的雙華鄉,訪親友,敘家常,互相問候。現在,人們還搭起彩樓,舉行賽歌活動。人夜,家家燈火通明歌聲飛揚,鑼鼓喧天,鞭炮不斷。同時還舉行游村活動,當信炮發響時,人們手提魚燈、兔燈、雞燈、豬燈、壽桃燈、蓮花燈、豐收燈、孔雀燈等,穿行在各個畲族村子,十分熱鬧。
 
目蓮山歌會
目蓮山歌會又稱九月九歌會,福建省霞浦、馬洋、溪南等地畲族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舉行。目蓮山在馬洋附近,山頂上有斜坡,可容納許多人,節日裡人們便匯聚到此,歌唱娛樂,年青人則通過歌聲尋找情侶。歌會上,所唱的調子僅限於山上唱的“福寧調”(又稱“平講調”)。外地來客也只能用此調對唱。歌會從初八日晚上開始,直到第二天天黑才結束。兩夜一天歌聲不能間斷,否則聽歌的野鬼要搗亂。本世紀二十年代,溪南的葛雲山也有歌會,後因在目蓮山做了一次功德,吸引了不少歌手,故葛雲山的歌會便敗落了。
 
上十節
上十節是畲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八日舉行。屆時,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本姓祠堂裡,舉行瞻仰祖圖儀式。儀式由本姓輩份高的年長者主持,並領唱“祭祀歌”,講述三族的起源和祖先盤瓠的傳說,焚香明燭,行祭祀之禮。然後眾人前往祭房家聚餐,當地俗稱“吃太會飯”。
 
春節
畲族過春節,從農歷十月就開始用糯米釀制“過年酒”,砍硬柴燒灰濾水泡粳米做年糕。除夕,家家戶戶在火塘上燒大柴頭,稱為“來年火種”。守歲到十二點鐘左右便走家串戶互相祝賀。下半夜開始點香燭,鳴鞭炮,迎接新年到來。有的地方要做麻糍,吃一部分,留一部分到谷倉裡待元宵節後取出來,以示“年年有余”。天亮前,男子赤裸身子外出,繞著房屋敲竹響板,據說這樣可以除病消災。天剛亮,小孩爭先恐後到竹林裡搖毛竹,認為這樣自己就會像竹筍一樣快長大。節日期間,主人和客人對唱山歌,唱完,主人還送客人一個裝有錢幣的紅包,稱為“手薪”,錢數的多少與客人唱歌的多少、好壞有關系。來客如果是孕婦或抱嬰兒的婦女,則不允許她們對歌。正月初八人們集中到祠堂內瞻仰祖圖,由本姓輩份最高年齡最大的老人領唱“祭祀歌”,講述畲族來源和盤瓠傳說。
 
分龍節
分龍節也稱封龍節,是福建省畲族的節日,大部分地區在農歷四月的辰日舉行,霞浦縣則在五月二十四日。據說這天是玉皇大帝給畲山“分龍”的日子,即分配雨水。這一天人們不能動用鐵器,不能挑糞下抵更不能下地勞動,否則就對龍不敬,天就不下雨。好歌的畲族人此日紛紛上山舉行賽歌會,意在祈求玉皇大帝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青年男女還要通過對歌尋覓情侶。
 
祭祖節
畲族的祭祖節具體日期各地不一,大致在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畲族十分重視這一節日,《遂昌縣志》周應枚《畲民詩》有“九族推重緣祭祖”之句,人們認為參加祭祖的次數越多地位越高。節日裡各家族除祭同家族之祖外,還要祭民族之袓盤瓠王。祭祖又叫“聚頭”、“學師”,即懷念祖先,追述民族來源,增強團結,學習祖先戰勝惡魔的神法。祭祖活動由族長主持。祭品是一頭豬、一只羊,以及雞、魚、豆腐、青菜等。鳴放鞭炮之後,由族長帶領進入祠堂,按輩份和年齡依次向靈牌、祖杖、祖圖跪拜。祖杖是一個木刻龍頭,又稱“龍頭像”。放在一個紅布袋內,與祖圖一起供於廳堂中。祭畢,大家在祠內進餐。七月十五日祭祖的畲族,只備雞、肉、魚、米粉、面條、飯、筍子、豆等八盤祭品,擺供在祠內即可。
 
三月三
三月三也稱烏飯節,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烏糯米飯祭袓,然後全家共餐,並以烏糯米飯饋贈親友。三月三吃烏飯的來歷,有一個流傳較廣的傳說。英雄雷萬興(一說藍天鳳)被官家抓去,鄉人為了讓他在牢中吃上飯,便把米飯染黑,獄卒見米飯很髒且又像山螞蟻,不敢搶食,這才保住了雷萬興的性命。他出獄後,於農歷三月三日帶領大家下山復仇,勝利後又煮烏米飯慶賀,後來每逢三月三,人們都要吃烏米飯。民間又傳,吃了烏米飯,上山不怕山螞蟻咬;又認為三月三是谷子的生日,吃染黑的米飯可使谷魂不認識,才樂意生長。烏米飯是將烏稔樹葉搗碎、泡水後濾去渣子,然後用其水汁浸米,再把米蒸熟即成。
 
土地爺福
土地爺福是浙江省畲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舉行。屆時,人們要准備祭品祭祀土地等神祗,以保佑鄉人平安。故當地有俗語“二月二,殺雞請土地”。
 
完滿福
完滿福是浙江省畲族民間的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舉行。屆時各家備辦祭品;行祭祀之禮,感謝各位神靈的庇護,祈求全家老少平安無病。祭畢,家人一起歡宴,還要預祝明年人壽年豐。
 
五谷節
五谷節是廣東省潮安縣碗窯一帶畲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日舉行。屆時,人們都打開糧倉搬出所有裝糧的器具擺放於倉門口,用稻穗及三牲作祭品,上香而拜。其意為新糧即將入倉,有勞這些器具盡職盡責貯存糧食。
 
招兵節
招兵節是廣東省畲族節日,在農歷十二月擇吉日或在正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兩年或五年舉行一次。活動以家族為單位,各戶捐資,請法師主持。“招兵”時,在祠堂前搭一高台,上設神壇,以米斗為香爐,插上青、白、赤、黑、黃五色旗表示東西南北中五營兵馬旗。法師做法時,口中念念有詞,然後吹起響亮的牛角,將兩個蚶錢拋在案點上,若是一陰一陽(勝杯)則表示兵馬已到,台下群眾便挑選幾位男子,各領一令旗,到公廳正面去拜祖。過兩三天,舉行結束儀式,叫“推龍”。每戶備一只雞一只鴨,以及金銀首飾到村口再祭,送別法師。法師一般只收雞鴨作為報酬,不收金銀。關於招兵節,相傳祖先盤辄在茅山學法後,得以統兵扶正壓邪。後人便舉行招兵活動,以祝願平安,了孫昌盛。現在此俗已不傳。
 
中秋歌節
中秋歌節是福建省福安縣和寧德縣畲族節日,備族把八月十五這一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獨特習俗。中秋歌節除了在村子裡陪來客唱歌外,還要集中到縣城對歌。節日這天,人們結伴來到縣城,白天拜訪親友,晚上開始對歌。對歌的時候,都是男女各站一邊。女的還特別喜歡擠在一起,不參加唱歌的婦女,也要與耿者擠在一起,以壯聲勢。高明的歌手,可以隨時轉換曲調。除了對唱,有時還加進些齊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