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土族的傳統節日

土族的傳統節日

  編輯:農歷習俗
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土族人主要聚居在我國的青海省,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土族與蒙古族有著密切關系,在互助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屬將格日利特(格熱台)率部留駐今互助縣一帶,過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可見土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土族的傳統節日非常多,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土族簡介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東部的互助土族自治縣以及民和、大通兩縣,其余散居在同仁、樂都、門源等地。土族聚居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全境分山區、淺山區和川水區三種地形。北部山區森林密茂,有廣袤的草山牧場。南部淺山,河川交錯,氣候溫暖,遍布良田園林,盛產蔬菜瓜果。
過去土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匯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過去通用漢文,1979年青海省有關部門制定了以漢語拼音為基礎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試行推廣。
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
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先遷牧於陰山之北,在4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疆土據有今青海整個牧區以及新疆、甘肅的一部分。這個政權先後存在350多年。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他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當地回、漢族稱為“土民”,藏族稱為“霍爾”,據說霍爾就是吐谷渾。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民和土族自稱“土昆”。可能各地土族在族源上不盡相同。
 
土族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
青海省土族每值農歷九月初九凌晨便攜帶柴火、酒食等,成群結隊,去郊外登山。到山頂後點燃篝火,待烈焰騰空時,人們從火頭上躍過,謂之跳帽火。青年人則將印有各種動物圖案的小黃紙片,撒到焰煙上方,利用熱氣流飄升到空中,預祝來年時運亨通。然後,大家圍火而坐,猜拳飲酒,吹笛唱歌,盡歡而歸。
 
春節
年前十多天,土族人就開始打掃房屋,縫制新衣,宰豬殺羊,蒸炸年馍,釀制青稞酒等,所做食品可食半月,村村戶戶一片繁忙景象。
除夕,天一黑,家家便在房門框上貼春聯,門扇上貼用黃裱紙印的錢馬、年畫等。當晚吃的年飯一般是細長面條和大塊肥肉。飯後,婦女和小孩開始穿戴五彩缤紛的節日盛裝。這晚要求全家團圓,聽長輩講故事、通宵達旦唱家曲等。將要出嫁的姑娘這晚要舉行“戴天頭”儀式,除夕晚不能高聲吵嚷或打罵,否則認為這一年家中不吉。這晚還要舉行接神儀式。家家在院中煨桑,上面放些酥油和炒面,眾人跪地磕頭,祈求財神、喜神、貴神降福。同時還要在灶旁,門後點燈供馍,意在敬奉灶神和門神。
大年初一,當雞叫第一遍,全家大小跪拜神佛,還有些男人登高山煨桑,祈求一年平安。其後小輩向父母長輩磕頭拜年,接著人們帶上禮品,到本家族和左鄰右捨家拜年,各家族相互喝年茶。初三至初八,要給遠方的親友拜年。節日期間男女青少年集中在巷道或打麥場上舉行踢鍵子,打毛蛋等游戲,也有的跳歡樂的“安昭舞”。新婚媳婦不得子的人家要在打麥場上立幾架秋千,供青年人玩耍,意在盼子,年節一般到正月十五日結束。
 
燈會
燈會是青海省民和一帶土族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這天晚上,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展出和觀賞花燈。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作出各種彩燈參展。其中享有盛名的是呈長方形的排燈。排燈兩面各有三個畫框,繪有《封神演義》、《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和人物。畫面按故事情節、連環成套,畫工精致,人物形象生動,燈內點燃蠟燭,高懸街心,排排相連,宛如一條長廊。觀賞者贊不絕口。九聯燈高懸在一大八角形木架的每個角上,聯結成長串燈籠,中間一吊燈下,垂掛彩球。據說搶得彩球者,可得子獲福,吉祥如意。所以青年人成群結伙,簇擁一人,在鑼鼓聲中奪搶彩球。房頂高處設有機關,有人拉動機關,控制升降,彩球不易搶到,只是給人們提興。圍觀者人山人海,若有人搶得彩球,群情頓時沸騰,爆發出陣陣歡呼聲。
 
冬至節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每年冬至日早晨各家吃一頓油餅和“旗子”。旗子是將面餅事先切成菱形花紋,烘好後,每一菱花為一旗。中午、晚上吃燴菜和熬飯。這天還舉行男女青年們喜歡的騎馬比賽和角力。角力也稱蹬棍,其活動很有特點,先由某村的小伙子們發起,其它各村的小伙子前來參加。比賽時兩人相對就地而坐,雙手同握一木棍,雙腿並攏伸直,腳掌相抵,用腳、腰、臂的力量爭取將對方拉起,臀部被拉離地面者為負,拉蹬時雙膝不能彎曲。比賽采取循環淘汰制的辦法,最後勝利者被譽為“巴圖爾”(英雄)。
 
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土族人家男女老少帶上早已准備好的白面馍、長面條、涼粉等到草灘或樹林中游玩吃喝。韭菜做餡的油炸盒子是不可少的,孩子們穿上節日盛裝,戴上香包、艾葉,玩各種游戲。親友之間還相互送馍。各家在這天還要摘些柳枝插在房門、大門及莊稼地裡,以示莊稼茁壯。老人們為串親訪友的男女孩脖上、手腳腕上系上五彩絲線環,在耳鼻處擦抹幾滴雄黃酒,以示毒蟲不傷、百病離身。這天,男青年們要搶奪姑娘們做的香包。在民和縣峽門集灘、東溝柳巷一帶還要舉行花兒會,黃南州同仁縣土族,端午節要過三、五天,這幾天若降雨則認為十分吉利。
 
祭祖節
祭祖節是靑海省樂都、民和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底至四月初舉行。屆時各家攜帶饅頭、酒、奶茶、豬肉、果品、菜肴等上墳祭祖。到墳地後擺好供品,化紙焚香,跪拜行禮。祭畢,揀來羊糞、柴草,燃起篝火,熱好酒菜,野餐一頓。人口眾多的家族,由年長者將各家饅頭集中,在首輩老袓母墳上,依次滾下來,眾人跪下接饅頭,誰接到饅頭,象征其得兒得女。這一天,人們在墳前競放各式風筝,回家之前須將風筝焚毀,切忌帶回家中。
 
臘八節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在臘八節這天清晨,雞鳴即起,到河邊敲取冰塊背到家中後,放在大門上、房檐上、糞堆上、房內櫃上及莊稼地裡,以示莊稼豐收、人畜平安。此日早上還用豆面做一頓特殊的飯“攪團”。攪團的做法是水開後放入土豆塊,再撒上面粉攪成粥狀,放上鹽油,吃時配上酸菜、辣椒和蒜等佐料即可。吃飯之前,按傳統習慣,舀上第一碗,用手蘸粥,在院內各房門上畫一個“十”字,禱告十方,祈求幸福。民間相傳這一天是佛祖釋迪牟尼成佛日。據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有一牧羊女獻以乳糜,後人效法。故這一天還要取五谷及果實等做粥供佛,名為臘八粥。
 
清明節
青海省互助一帶土族,在清明這天,同一家族的各戶人家都要到墳上去祭奠。將事先准備好的五至十二個菜和家族各戶共同預備的一口豬,收拾得干干淨淨帶到墳地,同時抬一大鍋到墳前,將豬殺掉煮熟,然後點香燭,燒黃表,祭祀祖先。祭畢便在墳前聚餐。據說豬肉是給祖先的最好食物。宰豬前,喂一些糧食,如果豬吃了,說明袓先悅納了這頭豬,若不吃,要覓換別的豬。因家境不好無法更換者,必須向祖先禱告說明:“我們現在生活困難,希望祖先保佑我們今年生活更富裕,家庭和睦、平安,明年一定預備一頭更好的豬、更好的酒菜”,於是給亡人燒紙錢、奠酒。
 
賽馬會
賽馬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瀛一帶土族節日,毎年農歷二月初二日舉行。屆時,周圍各地的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匯集到指定的賽馬場,賽馬場上,鑼鼓喧天,彩旗飄揚。賽馬開始,騎手們俯身催馬,你追我趕。賽馬場上掌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當地賽馬分跑馬和走馬兩種,跑馬比速度,走馬既比速度,還比馬的走勢。比賽結束,要為獲獎的馬和騎手披紅掛彩。賽馬後還要舉行跳神會。
 
三月三
三月三是靑海省海東一帶土族民間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當地氣候轉暖,春種開始,故有“三月三,脫掉祅兒換布衫”的民謠。這一天,土族人家聚集在一起,請巫師跳神,祈求神佛保佑人畜平安、當年風調雨順。這天禁止人們下地勞動,跳神結束後人們又到野外游玩。
 
八月十五節
八月十五節是青海省互助、樂都、民和、同仁等地土族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前一、二天,家家都要做一直徑一尺大小的蒸馍,謂之大月餅,內放姜黃粉,紅曲粉,綠香豆粉等有色杏料,還要做各種花卉圖樣和飛禽貼在上而,用烈火蒸熟時,綻開好多裂縫,宛似綻開的花朵,不僅好看,而且好吃。若在規定時間中大月餅沒蒸熟,則認為是好兆頭,預示明年獲得豐收,多做月餅。此外還要做小月餅、土豆包子、花卷等,贈送給親戚朋友一些。有的人家還買西瓜、水果。十五晚上,各家把特制的大月餅、瓜、果等獻在當院的一個方桌上,並點青油燈,煨桑,磕頭接月亮。月升後仝家圍坐方桌,邊吃邊聊,吃得越多,吉樣越多。有些孩童還跑到別人家“偷食”供品,主人即使看見也裝作若無其事。有些土族人,還在此日舉行盆中盛水照月亮的活動。中秋節過後的第二、三天人們還要帶上小月餅串親戚。
 
崩康
崩康是青海省土族民間祭祀節日,每逢初一、十五日人們都要祭崩康。“崩康”意為十萬佛爺,是—個四方形的亭子,一般修建在大路旁、山坡上或村莊中央。四周有許多圓柱,中間是一個用土塊砌成的沒有門窗的土屋,裡面放著一寸大小約千尊名叫“抄沙”的泥佛像。土族認為,這些泥佛像能擋住冰雹等災害,又可保佑地方平安。祭祀時人們圍崩康轉圈,同時口中不斷地念誦“六字真言”以祈禱。
 
朝山會
朝山會又稱無良神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每年的朝山會由眾人推舉的六個青苗頭兒主持。頭年十月份由青苗頭向眾家收一、二升糧食。到六月初六這天,附近幾個村的男女老少,身著新衣,手持碗筷,到寺內吃一頓好飯,另外還要請三、四個陰陽先牛在廟內念經,以祈禱五谷車收,人畜興旺。
 
打施食
打施食是青海省互助一帶土族節日,每年臘月二十九、正月十四日在尚地佑寧寺舉行兩次,為期五天。打“施食”,即消滅損害人的一切惡事。臘月二十五日這天人們用炒面做成一個二尺多高的三角形“施食”供起來,並點上燈。再做一個寸多長的小炒面人“扎廓”(代表一切惡事)。把小面人置於盤中放在佑寧寺大經堂內的前方。從臘月二十五日起一直到臘月二十九日每天有十七個喇嘛在這裡念經,一天念四次。期間禁止喇嘛外出。領頭念經者叫“多則布”,由經法好的喇嘛擔任,臘月打施食時,早晨在大經堂念經,然後在大經堂前跳神舞,由多則布將炒面人“扎廓”切成幾段,拿到寺院裡面的護法神殿面前的一個土坑中,上面放上柴草。打施食還要游行。喇嘛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有二十四人打著二十四桿旗子,旗隊後面是吹海螺,吹喇叭者,再後面的八人抬著施食,再後是多則布等十七個念經者和十幾個打鼓者。到了放扎廓的地方,多則布用施食當武器向扎廓打去,然後將柴火點燃,以為將扎廓燒死。至此打施食的儀式全部結束。正月打施食的儀式與臘月基本相同,只是多打八桿旗。從正月初十日開始念經,正月十四日正式打施食。
 
丹麻山歌會
丹麻山歌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節日歌會,每年農歷六月十一日舉行。屆時,姑娘小伙子們穿著講究,成群結伙,從四面八方趕到丹麻地方對歌玩耍,屆時人們自由組合成若干歌隊,擺開陣勢,各隊分別推出開唱人,以歌提問對方,對方也以歌對答。就這樣一群對一群,歌聲彼起此落。街上,大路旁、樹影下、小河邊、到處是歌聲。當對歌告一段落時,已婚男女自動散去,未婚男女們側以歌傳情。有意者便成雙成對離群而去。到避靜處,姑娘或小伙子拿出自己最好吃的東西贈送對方。這天老人兒童不參加對歌。歌會期間,除對歌外,還有唱戲、賽馬,比武等活動,待夕陽西下,人們才漸漸離去。
 
刀山會
刀山會是青海省民和一帶土族節日,每隔二、三十年的正月十六日以後選一吉日舉行,地點在青海省民和縣東溝鄉麻地溝村的恩仁寺,刀山會明代就已盛行。所謂“刀山”即在平地立起一架木梯,高約三丈六尺,兩面梯階均山一百零八把馬刀縛成。木梯上端,稱為“天橋”,木梯下第一階,稱為“門坎”,縛鍘刀一把。不論馬刀、鍘刀,刀刃均朝上。上“刀山”者自願報名,經該寺會主決定後,即於冬至門進寺,沐浴齋戒,每日用牛奶洗腳,食核桃、紅棗,靜坐寺院,不得回家。到會斯時,在“陰陽”的驅趕下,上“刀山”者手攀繩索,赤足踩著刀刃,由正面上梯、跨過“天橋”後再從背面下梯。因此活動間隔的時間長,故民間有“麻地溝的刀山,三十年的謠言”之說,自一九四五年正月十六日的“刀山會”後,至今未再舉行過。據說每逢“刀山會”,人山人海,商賈攤販,匯集於此,進行貿易。姑娘、媳婦和小伙戶收拾得干淨利索,成群結伙,前來觀看。
 
東溝大莊跳神會
東溝大莊跳神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會前先進行賽馬活動。比賽采取循環淘汰制的辦法,獲第一名者,受眾人稱贊、親戚朋友在其馬頭上掛紅、白、綠、蘭、黃五彩綢布。賽馬畢,進行跳神活動。有四、五個法師,手持山羊皮鼓,一面擊鼓念經,一面跳神舞,據說跳神可消災禍,保佑人丁安寧。
 
官經會
官經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二到十五日舉行。屆時人們身著潔衣,從四面八方趕到互助威遠鎮的佑寧寺,舉行磕長頭,點酥油燈,供飯以及布施活動,正月初八和十四兩天還要跳神。跳神共有八十人,全部從喇嘛中選出。喇嘛們從十二月初八開始學習,一直到十二月二十三日止。跳神時,戴上面具,在喇叭、唢吶、皮鼓等樂器的伴奏下,一面念經、一邊跳舞。充滿莊嚴的氣氛4
 
官亭廟會
官亭廟會是青海省民和縣官亭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七至初九日舉行。初七中午,人們抬著八抬大轎,扛著十面大旗。敲鑼打鼓恭請土族最崇信的二郎神。抬到村口時,全村人跪在路兩邊迎接。人們還牽來曾向二郎神許過願的羊和雞,在羊和雞的頭上倒酒,若雞、羊頭擺動,說明此祭物被二郎神悅納,否則更換一只。接著,將本村廟中其他神像抬出,以示相迎。最後將二郎神像抬到村內廟外早已搭好的帳篷裡。第二天請二郎神進廟,並安放在上位的左邊,原廟的神像下位坐陪。接著人們給二郎神磕三個頭,旋即鞭炮聲、鑼鼓聲頓響,隨之全村人燒香、點燭、燒黃裱,每家將帶來的十二個鮮供(即饅頭)供在桌前,有的婦女還將綢布和荷包等掛在二郎神像上。嘛呢會的老人開始念嘛呢。獻羊雞的人把羊雞宰掉,將煮好的羊蹄、肝、肺分做二盤端來,再端一盤黃裱、香燭獻給二郎神。還要倒些肉湯在二郎神供桌前的地上,剩余的肉分給全村各家,傍晚將二郎神抬到廟中的正位上,次日再抬到帳篷中,第三天被別的村廟請走。
 
火神節
火神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一帶土族節日,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地點一般在該縣的山陝會館。屆時,四面八方的土族群眾湧向官亭街道,大放焰火。焰火有天女散花,九盞蓮燈等,形成一片五彩缤紛、輝煌奪目的焰火花海。這一天還要進行傳統的社火、燈籠表演和演唱戲劇。男女老幼圍觀欣賞,場面甚是壯觀、熱鬧。
 
祭財神節
祭財神節是青海省樂都一帶土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二日舉行。民間相傳,這天是財神趙公元帥的誕辰日。屆時,家家吃羊肉燒茄子,故土族民諺有“七月二十二,羊肉糊茄兒”。羊肉燒茄兒的作法是:先煮一鍋羊肉,然後放入剝了皮的茄子和切好的蘿卜坨坨,待煮好後,先蘸蒜泥醋汁吃茄子和蘿卜,再用手直接拿羊肉蘸蒜醋吃,謂之吃手抓羊肉,最後在湯中煮面條吃,俗稱羊湯面。
 
祭佛節
祭佛節又稱浴佛節,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日舉行。這幾天方圓幾十裡,甚至幾百裡的土族群眾,長途跋涉,紛紛來到瞿昙寺、佑寧寺、塔爾寺磕長頭、布施供飯、轉哥拉、點燈,寺院還選出來一些喇嘛,口念經文,手持羯鼓舞蹈。節日裡人們還彼此訴說真情、排憂解難。人們認為在這段日子裡為人解憂,是積德之事,勝過平時干幾百件好事。尤其四月初八這天,寺院舉行頌經法會和曬佛活動,還要用名香浸泡的水洗佛像,給佛祖供獻各種花卉,相傳佛袓釋迦牟尼於此日成佛。
 
祭家神
祭家神是青海省土族民間祭祀節日,每年十月初一舉行。土族人家除供財神、灶神、門沖、菩薩等神之外,每家還供有家神,家神名目很多,如祖師爺、白馬天將和喇嘛神,凡供有喇嘛神的人家必須有當喇嘛的人,否則不能供喇嘛神。凡遇初一、十五和年節,家家必點燈上香祭祀家神,每隔三年必須要大祭一次。大祭時須請法師跳神,還要點燒香紙。家中人可向家神卜問一些諸如年景好壞,家中有無禍事之類的問題,法師代神回答。民和縣一帶的土族於每年十月祭祀家神,祭祀儀式很特別,這天清早,要給家神化紙、供飯,然後舉行祭祀儀式,先由法師跳舞請神,待跳累了再由三個婦女接跳,三人中有一人必為家中人,其余兩個可是外家人,待跳到狂熱時,要作出一些性愛姿態,以引誘、取悅於家神,據說這樣可以使家神保佑家中人畜平安。儀式結束後主家要給法師送“馬西”(糧食),以表酬謝。
 
祭神農
祭神農是青海省民和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春耕播種時節擇一吉日舉行。屆時,各家各戶帶一些麥草到自家地中燒黃裱紙,燒香並跪拜磕頭祭祀神農爺。每家還牽牛架犁,人和牛都吃一些油馍。然後在地中犁出一個圓圈,圓圈中再犁一個十字。一人趕牛,一人扶犁,後面一婦女在梨過的圓圈和十字溝中都撒上種子。敬過神農,便可以春種了。
 
雷台會
雷台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舉行。當地原有一土築高台,人稱“雷台”,相傳是土族先民祈雷公的地方。後逐步演變為定期的花兒演唱大會。上族人把赴雷台參加“花兒”會看得很重要。屆時,許多著名歌手從各地遠道跋涉而來,和當地壓會的歌手一比高地。這一天,人們盛裝打扮,尤其是婦女們穿上各色花布鑲成彩袖的外衣,頭戴金邊帽或禮帽,胸佩銀飾,顯得格外華麗,男子們則頭戴氈帽,各攜灑瓶,興高采烈。人們到會場之後,各自選伴結伙分成若干賽場,每組七至十人左右,在廣場上擺開對唱,這天嚴禁不同性別的長輩與晚輩在一個賽場。競賽分組對組、男女問答和獨唱幾種。所唱的“花兒”以互助五聲高調式為主。午時,比賽進入高潮,這時各場湧現出許多新的歌手,然後組成新的小組,人們前呼後擁,向出色歌手的場地湧去;競賽情緒十分激烈。贊譽聲、口哨聲匯成一片,直到暮霭降臨,人們才陸續離去,對歌優勝者被人們喻為“花兒旺”。
 
六月會
六月會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舉行,為期二、五天。節日第一天,人們要敬二郎神廟。當地神廟建在高山崗上,座西面東,三間神殿面前有一廣場,場上設有煨桑爐,立有旗竿。屆時,要進行煨桑、跳神活動,以示紀念二郎神靈。此後幾天主要是各種娛樂活動。有抬花轎跳神、踩高跷、唱拉伊等。伴奏樂器主要是羊皮鼓和海螺。還要輪流到各莊演出。六月會相傳是舊時地方政權的閱兵集會。也是安排農事活動的集會。過太這一天土族千戶要演講民族歷史:“我們的祖先是從東方來的,是皇帝派來守衛在這裡的,這裡是皇家的土地,好好拔草、保苗”等。這天還要演表現歷史生活的軍舞。演員們腳穿雙梁紅花鞋或高筒馬靴,把褲腳裝入靴內,扎上腰帶,頭戴羊毛氈做的喇叭形紅纓帽,典塑的武士打扮。
 
龍王廟會
龍王廟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瀛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舉行。每逢這天,人們身著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匯聚到預先確定好的會場。會場中央放著人們早已抬來的“龍王”。儀式開始,有七至八個法師,手持山羊皮鼓,一面擊鼓念經,一面手舞足蹈跳神舞。前來參加神會的群眾,口中念念有詞,祈求龍王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收。這天還要舉行貿易活動,主要有茶、布和其它日用品,另有榔頭把、鐵掀、磨子、犁頭、铧等農具出售。
 
饅頭寺花兒會
饅頭寺花兒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澤林地方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行。農歷六月,正值高原上青苗拔節、野花盛開的美好時光。初六日這天人們帶著帳篷、布帷、酒肉等,聚集到饅頭寺進行花兒會唱。親朋好友圍成一圈,有的則在帳篷內對唱。髙吭、清脆、委婉、跌宕的“花兒”聲,加之笛子的伴奏聲,悠揚起伏,令人心曠神怡。人們對歌抒懷,贊美愛情和理想,從黎明一直唱到深夜。“花兒”是西北地區回、漢、東鄉、土、撒拉、保安、藏等民族用漢語唱的一種民歌,“花兒”又稱“少年”,前者代指女方,後者代指男方,從這兩個名稱看,其內容均為表達愛戀之情的。花兒由於流傳地區、民族等的不同,可分許多“令”、各種令的演唱風格、結構形式是不同的,有的婉約含蓄,有的剛健清新,有的情長意綿,有的诙諧風趣。因多為情歌,參加者均為青年男女,老年人一般要回避。這天,實際上是青年男女聯誼交友的好時機。
 
納頓會
納頓會又稱七月會,慶豐收會。“納頓”,土語,意為玩。靑海省民和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至九月舉行。關於“納頓”有這樣一個傳說:過去,民和三川一帶災難不斷,每年秋後糧食顆粒不收,人們只好請法師插牌子,作峨堡、築雷台,再窮的人也要去供奉。人們起早貪黑跪拜,祈禱來年豐收。後來有人從四川請來了木雕的二郎神像。虔誠祈求二郎保佑豐收。果然當年風調雨順,秋後大獲豐收。後來每年這個時候,人們就把二郎神像用八抬大轎抬到各村周游,一路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所經之處,人們便伏地跪拜,奉雞獻羊、供奉茶酒,以
 
謝二郎神之恩。
“納頓”的規模視年景好壞而定,“納頓”會第一天,每家必須帶來一對大蒸餅及煙、酒、糖,交給管理人員,俗稱獻供。各村推舉德高望重的人組織一支一、二百人的隊伍,按輩份、年齡列隊。前邊老人身著長袍、手持笛子、扇子和木制兵器,後面中青年裝束華美,手拿彩旗、柳條尾隨。隊伍踏著鼓點,盡情舞蹈,到離村幾百米外的固定地點去迎接二郎神像。主客隊相逢時,鑼鼓大振,樂聲齊鳴,各自起舞,來回旋轉三次,並高呼“大好、大呀好”,東道主村的幾位老人向客隊敬酒,表示歡迎,爾後互相握手,祝願五谷豐收,人畜平安,然後表演節目。演員們戴著假面具扮成老人、婦女、小孩以及關公、張飛等人物,在鑼鼓伴奉下又跳又唱。還表演充滿神話色彩的舞蹈“殺虎將”以及歡樂的安昭舞。游村活動從當地的中川鄉的宋家村開始,逐村串游,每村一天。
 
納家跳神會
納家跳神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納家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舉行,會前先進行賽馬活動。騎手們牽著披紅掛彩的賽馬,威風凜凜地站在起跑線上,待一聲令下,個個揚鞭催馬,爭先恐後地向終點馳去。賽馬結束,第一名受到重獎,眾人在其馬頭掛上五色布條。賽馬結束後,開始跳神,由六、七個法師一邊誦念經文。一邊跳神鼓舞,圍觀者面色肅穆。跳神是為祈求神佛保佑人畜平安。
 
七裡寺花兒會
七裡寺花兒會是青海省民和一帶土族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五日舉行,會期二天。屆時,當地七裡寺附近的回、藏、漢等各族人民也趕來參加,多時可達萬人。節日第一天人們衣著簇新,趕赴會場,進行歡樂熱烈的“花兒”比賽。歌手們從初五傍晚唱起,直到初六下午。這一夜一天,歌似潮、人如海,是莊戶人家,尤其是青年人舒心快活的日子。比賽“花兒”先是自由獨唱,到一定時候便展開比賽。比賽形式有一個對一群的,有男對女的,也有一對男女對唱的。經過反復較量,弱者逐漸被淘汰,直到剩下少數選手。強手相對,把比賽推向高潮,那優美的歌喉,生動的唱詞,深深吸引著圍觀者。賽歌結束後,人們交朋結友,蹭送禮物,有的青年男女還找到了自己意中人。這一天,除了精彩的賽歌,還有賽馬和傳統戲的演唱活動,遠近大小客商們,還借機到會場擺攤設點。
 
七月七
七月七是青海省土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天,人們用麥麸、艾葉、甘草、芫荽、花椒等摻和搗碎,和清泉水相拌,捏成圓團曝曬,謂之“做糟子”,用以發面、釀酒。據說這天做的糟子發酵好,還不易霉爛。晚上,家家在庭院中搭床,大人們躺在床上,仰望天空和迢迢銀河,給孩子們講天上人間的故事。婦女們則端來一盆清水,隨手揪幾片艾葉投向水面,用燈燭照亮,視其投影的形狀,有說像月亮狀的,有說像星星狀的等等,以此取樂。姑娘和孩子們,在睡前將風仙花參和白礬搗碎,然後塗於指甲上,包裹停當,次晨即染成紅色。
 
請神法會
請神法會又稱謝神會,青海省民和縣趙木川一帶土族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舉行。這天,人們為慶賀五谷豐收,感謝神佛保佑,各村都要讓法師來請神。屆時,人們抬本村的神像繞村莊一周,他們走走停停,神像一停法師便唱經娛神,如此重復幾次。請回神佛後便宰羊一只,與饅頭、冬果、鮮花等物一起供奉神像,以示感謝神佛保佑才得以豐收糧食和家畜興旺。
 
卻藏寺官經會
卻藏寺官經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廟會,每年農歷三月十四日舉行。會上由挑選出來的喇嘛戴上面具,在海螺、羊皮鼓等樂器伴奏下跳宗教舞。屆時,附近群眾紛紛前來觀會,並在當地寺廟布施、點燈、磕頭。這天還有集市貿易活動。
 
曬佛節
曬佛節是青海省互助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十五舉行。屆時,在佑寧寺舉行隆重的曬佛儀式。寺院喇嘛們將香巴大佛像抬到佑寧寺大經堂檐前的鋪在經堂台階上的地毯上,虔誠的信徒們給佛像磕頭膜拜獻上供品。這天喇嘛們從早到晚誦經不停。附近的群眾爭相趕到廟中觀拜。
 
松蕃寺山歌會
松蕃寺山歌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歌節,每年農歷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二天。屆時,無論刮風下雨,成百上千的土、回、漢男女青年們吹著口弦,手提酒瓶,唱著山歌,趕到松蕃寺聚會。歌會形式主要是賽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聰明才智的對歌;有歌頌民族英雄人物和講述歷史的敘事歌,有傾吐青年男女之間相親相愛的情歌;比賽有一對一伙、男對女、一男對多女,一女對多男等形式。經過反復較量,最後角逐賽歌結束後,勝者不驕,敗者不悔,大家各自尋找知友,許多未婚男女借機找到自己的意中人。節日除了賽歌外,還要舉行賽馬活動。
 
送寒衣
送寒衣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大莊一帶土族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這一天各家各戶上墳祭祖,帶著紙做衣物到墳前焚燒,謂之給先人送寒衣,隆冬十月,人們認為亡靈在陰間同樣要受凍,故送衣取暖。從墳地回來後要吃一頓名為老鼠兒的水 餃,食前必須先供一碗在神位上。
 
送灶神
送灶神是青海省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人們將黃泥抹在廚房的牆壁上,上面點一些白點即是灶神。然後支一塊供板,上放青油燈和供馍等祭物。傳說這天灶神回天宮匯報人間事務,故家家設供相送。送灶神一般由家中主婦主持。這天晚飯,每家都要吃灶餅,並給灶神供三個。此餅第二天必須吃掉,唯姑娘不能吃。送灶神時,要用麥草編一個馬,上馱麥草編的草馱,供六粒豌豆,點上青油燈。將草馬放在灶口和柏香一起燒掉,並禱告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然後磕頭,煨桑。煨桑時燒松柏枝,上面放點酥油和炒面。至此,認為送灶神上天了。到了除夕之夜還要迎灶神。屆時,用白面在灶上抹一些白點,並供上三個小饅頭,然後磕頭、點燈,在灶中煨桑。各家還在門後點燈供馍,以示將灶神迎到家中。有的人家這晚在灶神面前為姑娘舉行戴天頭的儀式。青海省民和一帶的部分土族相傳,他們原是臘月二十三祭灶神,有一次一位先人沒能按時趕回,故延遲了一天祭灶,後來定為每年臘月二十四日。
 
跳神會
跳神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瀛姚馬莊一帶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這天,附近各村莊的土族以及其他民族身著盛裝,來到選定的地點集會。跳神會儀式開始,由五到六個法師向會場中央的龍王頻頻點頭,口中念念有詞,並擊鼓跳起神舞。圍觀的群眾跪拜祈禱,以求龍王保佑當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這天會場周圍還擺有許多貨攤,進行各種貿易活動。
 
五峰山花兒會
五峰山花兒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歌節,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屆時,五峰山附近的土、漢等民族群眾匯集在一起,對唱“花兒”。喝酒猜拳,一直玩到深夜。關於此節當地傳說很久以前,一些土族青年正聚集在五峰山上舉行賽歌活動。突然一陣狂風襲來,人們都跑散了,只剩下了一個小伙和一個姑娘,仍在風雨中癡情地引吭對歌,並一直唱到風停霧散,但這對情人卻不翼而飛,只在對歌之處長出兩棵枝條交錯、互相依偎的翠柳。這天正是六月初六日,後來土族人家每到這天,便在柳樹周圍舉行花兒會,以示對那對情人的懷念。這一天人們還向五峰山的澄花泉裡投入許多野鮮花,並喝幾口甘甜的泉水,清嗓潤喉。據說喝了泉水不但歌喉嘹亮,還能消災除病。
 
峽門花兒會
峽門花兒會是青海省民和一帶土族傳統歌節,每年農歷六月中旬擇日舉行。屆時,土族男女盛裝打扮,懷揣酒瓶,前往峽門趕會。到場後,情投意合者為一攤,圍坐成圈。各攤內部先開始比賽“花兒”,形式為一男一女相互對唱,每唱一支歌,大家就向唱者敬酒。接著一對一對唱下去,一輪之後,選出本攤高手,向鄰攤中的高手挑戰,一比高低。各攤均為自己的歌手出謀助威。就這樣反復較量兼並,攤子越來越小,最後各攤中的尖子荟萃在一起拉開奪魁戰。強手相對,除比嗓子、唱腔外,更重要的是比即興編詞的准確生動和新穎巧妙。還要看數典引經的能力,即花兒的前二句必須出自古典小說、民間神話與傳說或歷史故事。後兩句應照密切,渾然一體。經過最後較量,人們推出四五人為此屆花兒會的優勝者。也有些人這天並不是高唱,而是說“花兒”,大家比賽誰問得巧,答得妙。
 
佑寧寺法會
佑寧寺法會又稱六月法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二到初九日在佑寧寺舉行。屆時,人們停止勞動,均去寺院集會。喇嘛們每天必須到經堂念經三次,法台去經堂兩次。法會期間不少人供飯供茶。六月初八、初九還要舉行“跳官景"儀式。到時,寺院選出三十幾個喇嘛組成跳神隊,裝扮成神怪鬼魔,擊鼓跳舞。這天還有賽馬活動。佑寧寺法會非常隆重,前來祭奠、參觀者多時可達萬人。
 
元夜節
元夜節又稱上元節、燈節,西寧市附近及樂都縣土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要進行“跳火牙”、收瘟、觀燈等活動。“跳火牙”,即在夜晚家家戶戶門前一溜燃起十二堆草火,人們扶老攜幼從火上跨過,口中念著:“大吉大利,吉祥如意”。青年人和孩子們反復跨跳,直到火微方休。這一夜,各個村莊,煙火缭繞,人聲沸騰。收瘟,即選拔幾個年輕精悍的人,扮成護法、金剛等神祗模樣,在全村挨門逐戶串行,俗稱收瘟。收瘟後各家要點燃巨型火把,送往村外指定空地處堆起,以示將所有瘟疫燒掉。觀燈活動,各村不大一樣,有的地方燈會頗有特色,如樂都按傳統習慣,事先給各家派燈,每家做十盞、八盞不等,每盞燈都有名堂,或星辰天宿,或歷史人物故事。十五之夜,燈火輝煌,五色眩目。有些缺兒少女的人家,這晚還要偷燈,據說能把燈偷到手,並一路不滅帶到家中,可生男育女。
 
正二十
正二十是青海省民和一帶土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舉行。這天的主要活動是給女孩們穿、耳眼。一老媽媽先在女孩耳垂上墊上花椒粒,然後反復揉搓,待微覺麻木時,用繡花小針刺孔,再以絲線抹清油穿入孔中,絲線上吊一個 小面蛋,據說這天穿耳孔不易感染。當地有給男孩穿耳孔的,但男孩只穿左耳。這天家家要包餃子、做拉面以賀節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