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風水運勢 取個好名 命理尋蹤 生肖運勢 星座解疑 生辰八字 周公解夢 痣紋相術
 神卜網 >> 命理尋蹤 >> 農歷習俗 >>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編輯:農歷習俗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侗族是我國的少數名族之一,侗族人們主要居住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在老撾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百越中的干越等,可見侗族文化歷史悠久,侗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一起來了解我國民俗文化的豐厚底蘊吧!

 
  侗族的傳統節日
 
播種節
播種節湘、桂、黔交界處的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由於地區差異,各地在這天的活動有區別,有些地區在節日裡舉行放花炮活動,有的地區則舉行歡樂的踩蘆笙、坐歌堂活動;也有的是幾個寨子聯合舉辦“舞春牛”活動,人們將“春牛”送到各家各寨,預祝播種順利,谷物茁壯。還有的地區這天耍表演農事歌舞,表演者排成一隊,有背犁耙的、有扛鋤頭的、有背竹簍的,表演挖田、耕地,播種、收割等動作,圍觀者雲集,十分熱鬧。
 
采桑節
采桑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小廣一帶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舉行,也有些侗族提前於四月初四過。關於此節的由來,當地侗族中有個傳說:很早以前,小廣地方有個後生每天到山坡上放牛唱歌。附近有一姑娘勤勞美麗,她天天到山上來采桑葉。後生美妙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她,於是便對唱起來。他倆天天一唱一合,漸漸地產生了愛情。姑娘養了很多蠶,四月八這天,姑娘帶領一伙姐妹上山采桑葉,後生知道後也邀了不少小伙子幫忙,大家有說有唱十分高興。為報答小伙子,姑娘們下河捕魚招待。這一天是姑娘和小伙子們最開心的一天,後來每年這時候他們都聚集在一起玩耍唱歌。久而久之演變為固定的民間節日。每當這天,這裡的青年男女便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上山采桑葉,名為采桑葉,實為尋覓意中之人。纏綿的對歌之後,一對對情侶便到林問樹下避靜之處互訴衷腸。直到日沉西山,才依依告別。
 
茶歌節
茶歌節,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湖南、許配、貴州毗鄰地區。每年農歷七月干十七或八月十五舉行。過節時,小伙子到姑娘家唱歌取樂,姑娘要新手制作油茶來款待客人。也有同寨的姑娘共同開荒種植可制油茶的作物,專供以後的節日食用。
 
薩瑪節
薩瑪節舉行的時間,一般是農歷正月、二月,但有時也根據生產、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動情況改為其他月份舉行。祭薩的規模,一般為各村(團寨)各祭,有的也邀請鄰村、數村或相鄰片區聯祭,場面壯觀。參加祭薩的人員,各地不同,許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齊參加。榕江三寶侗鄉各村寨,則是以已婚婦女為主體(也有少數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參加)。因此,榕江三寶侗鄉的祭薩活動,帶有悠久的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
薩瑪節活動一般在春、秋兩季進行,它保留著很濃郁的母系氏族社會遺風。祭壇一般由村裡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婦管理,而祭薩儀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婦女和年長的男性方有權參加。祭薩時,先由管薩人燒好茶水,給薩敬香獻茶,然後由各家各戶身著盛裝的女主人排著隊前往祭祀,她們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樹枝插於發髻上,再跟隨(手持半開雨傘的老婦人)繞寨一周,最後來到特定的場坪,與薩同唱同跳同樂,氣氛莊重而熱烈。侗族人民以此來祈求村寨平安興旺,人人幸福吉祥。薩瑪節裡,多數侗族男性心甘情願地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所以當地人說,薩瑪節也是侗族的婦女節。
 
嘗新節
嘗新節又稱新米節、吃新節、六月六,侗族民間傳統節日。具體時間因地而異,有的在農歷六月初六日,有的在七月初一日。其活動內容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要煮新米和雞鴨魚等供祭祖先,以示感謝袓靈保護禾稼豐收。有的地方則要大請賓客;互祝豐收,也有的地方只是數家歡聚以湊熱鬧。有的人家邀請出嫁姑娘回家將大量粽粑讓姑娘帶回婆家。多數地方這一天要演唱侗戲,侗戲產生於清嘉慶、道光年間,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在侗族民間有較廣泛的影響。演唱時,演員邊唱邊表演簡單動作,並伴以侗族琵琶、牛腳琴、鈴、鑼、鼓等樂器。內容多反映侗族社會的歷史,以及侗族民間傳說等,因有濃厚的民族風格,故受侗族人歡迎。這天還要進行斗牛、對歌等活動。
 
朝龍節
朝龍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南明一帶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三。這天,挑頭朝龍的寨子敲鑼打鼓,舞著新扎的龍燈到本寨指定:的“龍脈”所在地舉行朝龍儀式,屆時,除燃香奠紙外還要唱誦吉令。初四晚上正式出龍,龍燈隊前往本村和外村無男孩人家送“龍子”。求“龍子”的人家事先做好准備,龍燈隊一到,全村家家燒香點紙和放炮迎接龍燈。送“龍子”的“龍頭”念完祝賀明年添龍子的吉令,接龍寨上的人家要請玩龍燈者到家作客,熱情款待。求“龍子”的人家更是熱情,要准備幾桌酒席,把燈頭請來吃喝熱鬧一番。話題主要是祝得龍子。尚若次年真生男孩,送龍子的和求龍子者都感榮耀,添子人家要帶母雞、紅蛋、糖和酒等禮物,到送“龍子”的燈頭家報“龍外婆:“龍頭”要告訴燈眾籌備衣、帽、鞋、襪、背袋等物,准備在來年春節到“龍子”家當龍外婆。第二年春節,燈頭要事先通知得龍子的人家“龍外婆”來賀喜的日期。到時,龍燈隊到該寨子,先挨家朗誦吉令,後到“龍子”家獻禮祝賀,主人以盛情款待。
 
打侗年
打侗年又稱蘆笙會。貴州、湖南、廣西毗連地區侗族節日。每年農歷正月舉行,為期兩天。打侗年一般是在鄰近的兩個村寨間進行。節日前夕,雙方共同商定地點和時間。屆時,甲村到乙村去打侗年,乙村早已等候在村寨邊,客人一到,主人便吹蘆笙、敲鑼打鼓以示歡迎。進寨門前,甲乙隊姑娘們還要以軟盤問,諸如蘆笙的由來等,對方也要以歌作答。然後兩隊按一男一女拆分欄隊圍成圓圈,乙方蘆笙隊先吹奏歡迎曲,甲方便吹奏見禮調,而後列隊進寨。主寨早已擺好席宴,款待客人。次日上,兩隊還要進行蘆笙舞比賽,在場觀眾隨樂起舞,盡情歡樂。除此,拍毽子也足這一天青年男女的主要游戲活動,那件來穿梭的毽子,便是青年男女傳遞情意的媒介。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一帶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芒種前後,即分栽秧苗的時節。按這一帶侗族習慣,出嫁的姑娘暫不住夫家,舉行過結婚儀式後便回娘家“坐家”,每當農忙和節慶日,由伴娘陪同到夫家住幾天,有的“坐家”長達幾年。分栽秧苗的日子定好後,新郎家將秧田整好,邀集一伙青年小伙子前來幫忙。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家插秧,新娘要邀一些女伴一同到婆家。說是插秧,實際上是去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新娘去夫家時要挑上一擔花糯米飯和一百個染紅的熟鴨蛋。第二天早飯後,男女青年簇擁著新郎新娘來到田壩插秧,小伙子與姑娘要相互競賽,看誰插得又快又齊。當全部秧田插完後,小伙子們便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霎時間,姑娘小伙兒各列陣勢,相互甩打爛泥,若將對方抓住,還要按倒在水田中翻滾。新郎的父母不能參與,只能在田壩上看熱鬧。身著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對方所青睐的人,雙方休戰後,又來到水溪邊,一邊洗一邊打水仗。第二天新娘和伴娘們問家時,新郎家的姐妹們要送更多的花糯米飯和紅鴨蛋,以款待新娘家和伴娘們。
 
打牛架
打牛架又稱斗牛節。侗族民間娛樂節日。一般在農歷二、八月的“亥”日舉行。據說“亥”日是最公正的日子。侗族斗牛有固定的場地,即“塘”,斗牛場按“款”或“洞”的行政管理區劃分,一個“款”(洞)開設的斗牛場叫大場,以下設的斗牛場叫小場,小場屬大場管。各小場可單獨舉行斗牛活動,但大場舉行時小場定要參加。由於各場斗牛的時間不一,故二、八月間侗鄉的斗牛活動連續不斷。在侗鄉,各寨均養有善斗的“水牛王”,飼養在鼓樓坪上,有專人管養,所食飼料中常加以蜂蜜、豬油、燒酒等。斗牛前,各村寨相互邀約對手,謂之“送約”,節前三天,人們在牛王“宮”前敲鑼打鼓放炮,大設宴席,謂之替牛“養心”。節日清晨,鐵炮三響,鼓聲中,男女青年們簇擁本寨牛王到斗牛場,講究些的村寨,還要在牛背上署一令旗座,座上插有紅、黃、綠三色令旗,顯得威風凜凜。當各寨牛王到齊時,要舉行隆重的“踩場”(入場式)。首先有持牛王名稱之牌者開道,之後是手持月斧等的儀式隊,最後是鑼攱隊和手持彩旗的隊伍。入場式完畢,各寨派一支邀約隊吹著蘆笙相互邀請斗牛。斗牛開始,二牛從兩端人場,待鐵炮一響,各自將一火把拋向前方並放開牛王,兩牛立刻向前沖去。圍觀者齊聲喝彩。若在限定時間牛不分勝負,雙方即用早已套在牛腿上的大繩將牛拉開,這樣即算平局,一但勝負分曉,勝者一方的姑娘便要搶奪負者一方的彩旗,幾天後姑娘們要去對方寨子送旗子,寨中要熱情款待她們,並奉送贖旗禮。得勝的牛不擔要披彩掛紅,價也會大大增高。斗牛結束,還要舉行各種文娛活動。
 
大霧梁歌會
大霧梁歌會是湖南省通道一帶侗族節日。按侗家習俗,每年初的六個戊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都小下田動土,是青年男女上山對歌的好機會。六個戊日中,又以戊寅日的大霧梁歌會最為隆重。人霧梁又叫大戊梁,故又稱“大戊梁歌會”。後來定在每年立夏前十八天為歌會期。大霧梁地處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每到這一天,附近的侗、苗、瑤、壯、漢等各族青年男女,匯集山上參加對歌盛會。參加歌會的以未婚青年男女為主,他們以歌代言,對歌傳情,只聽滿山到處歌聲回蕩。一直到傍晚人們才依依惜別,實在難分難離的可回到寨中繼續行歌坐夜、共抒戀情。大霧梁歌會相傳是侗家人紀念門龍和肖女的盛會。門龍是出身貧寒的後生,後與財主的女兒肖女相愛,兩人常去大霧梁對歌。財主發現後將兩人拆散。後來門龍和肖女私奔路上被山洪淹沒,化為一對相互依偎的巖峰。據說蒙難的這天正是戊寅日,從此,侗家青年男女這一天都上山對歌,紀念為爭取婚姻自主而獻身的一對情人。在上山途中人們還要采摘各種花瓣,投入河水,以示悼念,也有的後生們摘下鮮花伺機插在姑娘發髻上,若姑娘假裝不知,便說明有意,俗稱“號花”。
 
侗年
侗年是貴州省榕江縣樂裡一帶侗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間的辰、戍日。辰日在先辰日過,戊日在前戍日過,節期王天。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祭祖、吃團圓飯、清客訪友和踩歌堂、吹蘆笙、斗牛等。頭天早上,家家要做好九個糯米粑,分三堆放在神龛上,並擺上雞,酒,香火等供祭物,以示對祖先的懷念。吃團圓飯時,先由家中一位年長輩大的男子舉杯敬祖,呼喚祖先的名字,請他們前來共享年飯,並要感謝祖先一年來對本家後人們的保佑,祈求來年繼續保佑家族安康、槽頭興旺、五谷豐收。吃團圓飯講究全家團聚,所以凡是結了婚而尚未落夫家的媳婦也要到婆家一起過年。吃團圓飯時忌諱別人來訪。飯後,人們便可走親訪友。姑娘和小伙要組織參加踩歌堂、賽蘆笙和斗牛等活動。節日期間,各村寨洋溢著一片歡樂熱鬧的氣氛。
 
侗族姑娘節
侗族姑娘節是湘、黔、桂交界地侗族姑娘們的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這天,楊姓侗族家已出嫁的姑娘必須趕回娘家,與姊妹姑嫂們團聚。除了唱歌說笑外,還要共同制作特殊的節日食品烏飯糍粑。關於姑娘節有個傳說,很久以前,侗族女英雄楊八媄的哥哥因帶領人們反抗朝廷的壓迫,失敗後被關在柳州的內羅城裡,被判秋後處斬。楊八媄前去探獄,得知哥哥昔日的勇氣猶存,只是終村不得飽食而無氣力。楊八媄便施計策,回家煮了三斗六升米的烏飯,於四月八那天送給哥哥。哥哥吃完烏飯頓生巨力。掙斷鎖鏈與八媄起殺出內羅城。八媄在內羅城頭射了--響箭,招來早已設好的伏兵,他們裡應外合,大破柳州內羅城。據說侗家的鼓樓就是八媄當年鳴鼓聚眾之地,侗家人為了紀念楊家的女英雄,便修起了鼓樓,象征永遠捍衛民族平安。後來,侗族楊姓的姑娘們每逢四月八這天,都要在家歡聚,做烏飯,以示紀念八媄的功績,已出嫁的姑娘,問家時還要帶上許多烏飯,分贈給外姓親友。關於吃烏飯,唐代杜甫有“豈無青精飯,令我益顏色”的詩句。五代陶真人在《登仙隱決》中有“四月八,俚俗,寺廟染飯饋問,其風猶古”等記載。可見此俗年代之久。
 
六月節
侗族六月節又稱祭祖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侗族地區民間祭祀節日,節期在毎年交小署後第一個卯日,三至七天不等。節前要先舉行“進河”活動,即節前十二天,同宗祖的主婦,按長、次房順序排隊,攜帶竹筒、水桢、粽杷葉、干蕨菜、糯米、高粱等在賽中集合,然後到指定的河邊淸洗,洗完徘隊返回家中並將上述東西淹上。節前三四天便要釀造糯米甜酒及置辦各種祭祀食品。所用水、器皿必須干淨,否則不能作祭品。所作祭品嚴禁孩子們隨便拿食,否則認為會帶來災禍。節日這天,要用淨水淘米,再將“黃毛”“彪桿”“蛇花”幾種魚按規定數置於米上同蒸,還要煮一鍋不放鹽的爛菜。做好祭品後,再順火坑擺上一方桌,將祭品供上,靠方桌邊再放一長條桌,上放雲南葉,幾房就放幾張,每張葉子上放糯飯、負、菜、甜灑、干蕨菜等食品。每戶祭飯前都要由其中最長者化三疊紙錢,念祈辭,以求祖先保佑後人平安、五谷豐登。整個儀式莊嚴肅穆,儀式完畢,長者先嘗一點祭品,其余人也隨之品嘗一點,若家中有患者,一定要多吃一點。待全宗族祭祀完畢,各家便自行殺雞宰鴨款待宗族中的長者和親朋好友。這天,青年男女們要唱歌娛樂。節闩裡有不少禁忌,如對酒、筷子、糯米、魚等不准直呼其名、而要以它名代之。
 
南瓜節
南瓜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程陽一帶的侗族節日,時間在農歷八月十五日。這天,侗族兒童們都打南瓜仗。臨近節日,各寨的男女兒童都要組織“南瓜隊”和“油茶隊”,參加“南瓜隊”的男孩廣要辦理報名手續,並交納一定的費用。“油茶隊”的女孩子們都積極准備煮茶用的各種佐料。父钍盡力滿足孩子們的所有要求。參加“南瓜隊”的男孩子們的第一件事是晚上偷南瓜,據說偷瓜煮茶不算偷,偷得再多,瓜主也小牛氣。偷瓜還有一定規矩,當一根籐上有兩個瓜時只摘一個,有四個摘兩個。每摘一個瓜,就要插上一朵花,意在告訴主人,瓜被他們拿走了,花留給他的女兒。南瓜隊的瓜偷夠了,就開始剪彩旗扎花,到附近寨子去找煮茶對象。煮茶對象確定後,他們一同到鼓樓坪上進行玩燈籠換木梳的游戲,預祝節日愉快。八月十四這天,“南瓜隊”選四個又大又圓頂又平的南瓜,由大到小摞起來,用竹竿串在一起,瓜周身插滿彩色的小旗和小花,竹竿頂上再插一朵大紅花。節日這天,南瓜隊抬著這串南瓜前往煮茶對象的寨子。男女老少都前來觀賞,以摸到花南瓜為吉利。南瓜隊來到煮茶屋後,妹子們要熱情接待,男孩子們將瓜上的花分送給她們、當晚上月亮剛露臉,妹子們便端來油茶大家共飲。喝過油茶,開始吃煮熟的南瓜,同時打南瓜仗,男女分兩陣,你追我趕,嬉笑打鬧,直到天亮。
 
摔跤節
摔跤節是貴州省黎平一帶侗族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日舉行。節日清晨,凡參加摔跤的後生,都要到祖母壇邊,聽寨老明訓摔跤戒律,追述摔跤節的來歷。早飯後,各摔跤場摔跤隊員到齊,蘆笙隊高奏入場曲,摔跤隊在寨老的帶領下繞場三周。爾後按傳統習慣,寨老們交換摔跤用的布帶,並相互纏於腋下,再作一摔跤動作。三聲鐵炮響過,摔跤開始。第一組摔跤手走入場中,相互拱手施禮後,將寨老授予的布帶纏在對方腋下。只聽一聲令下,兩人迅速交手。侗族摔跤有拉摔、提摔、絆腿等技法。比賽為三局二勝,勝者可不下場,繼續與別的選手較量。若連勝二、三十人,便可樹旗“掛榜”稱雄,圍觀者紛紛向他表示祝賀,並由摔跤會組織者頒發獎品。
 
斗鳥會
斗鳥會是侗族民間傳統娛樂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舉行。關於斗鳥會,當地有這樣一則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叫娘花的侗族姑娘,二月初二這天與太陽之子在天上成親,由百鳥在空中架橋引渡,以成其美事,但畫眉鳥不願參加架橋活動,還在百鳥會丄頂撞其他鳥類,百鳥們決定給畫眉以處罰並關在鳥籠中,專供人們取樂。後逐漸演變成一年一度的斗鳥會。斗鳥會要由眾人推舉一德高望重的養鳥老者主持。屆時,老少男子們提上鳥籠匯集到斗鳥場,自選對象後,先讓兩鳥隔籠相斗,斗到一定程度,便打開鳥籠讓其拼搏,圍觀者不斷發出喝彩聲,氣氛十分熱烈。經過輪流苦斗,連續不敗者為冠軍,奪冠者可作為本地的代表參加更大型的斗鳥會。
 
風光巖歌會
風光巖歌會是貴州省天柱侗族地區歌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故又稱三月三歌會。風光巖地處天柱縣藍田、由市、遠口交界處的風巖坡。每到這天,四面八方的歌手便雲集這裡對歌比賽。歌場設有許多歌堂,每個歌堂都有歌師帶領。對歌不分男女,可隨便對唱。歌場氣氛熱烈而又井然。開始對歌時,一般要先唱人類起源、民族歷史、鄉俗民情和三月三歌會來歷等,然後才能即興編唱,多為相思愛戀之內容,直至日落西山才肯散去。關於風光巖歌會,侗族《盤歌》中記載著一段傳說:很久前,龍塘侗寨的後生田郎和地旺侗寨的姑娘妹臘在歌場相愛,但父母卻將妹臘許給了有錢有勢的孫家,逼嫁的日子快到了,田郎與妹臘來到風巖坡以歌訴情,唱了三天三夜仍不解憂,歌聲感動了山神。三月初三這天,正當他倆發誓成雙時,孫家派人來下毒手。這時天空突然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孫家-伙被雷擊死。雷雨過後,田郎和妹臘的十八對男女伙伴前來尋找,只見風巖坡上冒出了他倆的身影,瞬間變成了兩座石巖,這便是風光巖。十八對青年男女圍著巖石唱了三天三夜懷念歌,並結為夫妻。從此,每年三月三,這一帶的青年男女便邀集在風光巖對歌,紀念田郎與妹臘。
 
趕坳
趕坳又稱玩山,黔東與湘西交界地區侗族節日。每年侗歷“四大土黃戊”日舉行,也有的在立夏、端午、中秋或重陽日舉行,為時一天。按侗家舊俗,大戊之日不動土勞作,這正是青年男女相互了解談情說愛的時機。這一天盛裝打扮的青年們聚集在一起,選一較為平坦的山坳對歌會友。清泉邊、花叢中、樹蔭下到處都是人影和歌聲。年老的歌手也來湊熱鬧,他們主要是聽歌和向青年們傳授歌技。男女青年通過對歌交流並雙方相中後,女方贈一塊絲帕或手巾給男方,離別時約定下次幽會的時間地點。通過趕坳,不少青年結成百年之好。關於趕坳的來由,有一個傳說:很早以前,侗鄉有個美麗聰慧的哪艷姑娘與英俊勤勞的歌手哪萬小伙相愛,他們常常以歌傳情,並以絲帕定了終身。原來向哪艷求婚不成的一富家子弟以花言巧語從哪萬手中騙到了絲帕並將哪萬推下懸崖。他向大家宣布得到了哪艷的愛情。哪艷知道後萬箭穿心,便到哪萬遇害的地方殉情而死。消息傳開,侗家的男女青年們趕來用歌聲向兩位情人致哀。從此,每逢這天人們便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起對歌求偶,並相沿成節。
 
趕歌場
趕歌場是貴州省天柱、錦屏、劍河、三穗、鎮遠一帶侗族民間節日。因地區不一,具體日期有別,有農歷七月二十日的,有四月初八日,也有三月三日的。節日裡主要的活動是對歌,這天一大早,人們便穿飾一新,成群結隊地向指定歌場匯集。對歌開始,先以村寨為單位相互對唱,爾後分散自由對唱。所唱內容有贊揚民族英雄、追述歷史變遷的,更多的是傾訴愛慕之情的,而且要即興編詞。經過反復較量,要推出幾個公認的“歌王”,“歌王”還要為大家演唱,前來觀看的人數以千計,不敢登場比賽者為歌手們吶喊助威,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這天還是青年交友聯誼的好時機,尤其是那些未婚男子,在歌場上物色自己心中的人。除對歌外,這天還要斗牛、演傳統戲和交流物資。
 
趕歌坪
趕歌坪是貴州省黎平縣侗族賽歌盛會。每年農歷八月十六日舉行,歷時一天。節日當天一早,主辦寨子以鼓樓為單位(基本屬一個房族),姑娘們盛裝打扮,在善歌的老婆婆們的帶領下,來到指定地點,在鐵炮、鳥槍和鞭炮聲中,按四方陣形坐定,然後開始唱歌,首先要唱侗族傳統大歌,主要內容是規勸青年人孝順父母、尊敬公婆、為人正直、忠於愛情和為人誠實等。屆時,鄰近村寨的青年都前來觀聽。待唱到一定時候,主村的小伙子們便裝扮成“叫花子”向外村的姑娘們討歌。外村的姑娘們並不推辭,因為既來就會有准備,她們慷慨獻歌後,小伙子們認為看得起他們,便回家換上新裝,與姑娘們正式對歌。對歌結束,小伙子們還要向外村的姑娘饋贈小禮品,以表感謝之情,姑娘們則主動邀請小伙子到她們寨上做客。晚上,小伙子們應約前往,姑娘們又陪伴這些小伙子們在歌堂中對歌談情直到深夜。故趕歌坪又是侗族青年男女相互了解、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
 
趕社
趕社是貴州省黎平縣龍額、水口、大幫、地平、高青、高巖等地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侗族民間有傳說:古時候有個叫木阿點龍的侗族後生,和他的好友給皇帝當廚師。一次皇帝壽辰,木阿點龍與好友做了很多菜招待前來祝壽的客人。席間,皇帝問大家哪樣菜好吃,當問到木阿點龍時,他回答說鹽巴最好吃。皇帝認為木阿點龍當眾欺了他,便殺了木阿點龍。木阿點龍的好友烹調晚餐時,所有的菜肴都沒放鹽。皇帝問他菜為何不如早上的好吃,木阿點龍的好友說怕殺頭而不敢放鹽。皇帝感到錯殺了賢良,後悔不及。因木阿點龍被害恰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因此,後人們每到這天都要吃社飯,飯前先喝鹽水,以示對木阿點龍的懷念。又因木阿點龍是被皇帝用刀殺的,這一天人們禁止用刀,均以剪代替。侗家過這個節日,僅次於春節。頭天便殺豬宰羊,節日要宴請親友,同時祭祀木阿點龍,以求保佑消災滅禍。秋社祭祀時,還要畫三匹大馬,意為讓木阿點龍騎馬回家園。祭祀活動完畢,要在寨外田壩裡趕社場,男女老少身著新衣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大家相互交換各種農副產品。姑娘們則三五成群提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請後生們品嘗。初識的唱結情歌,早有交往的敘舊情,並約定下次幽會的時間、地點。晚七,後生們要請姑娘到本寨作客,飯後男女青年到歌堂對軟嬉耍。
 
高壩歌會
高壩歌會是貴州省劍河、錦屏毗鄰地區侗族歌節。每年農歷七月二十日舉行,為期一天。歌場設在劍河、錦屏交界處的高壩,故謂高壩歌會。屆時,方圓幾十裡的侗族青年匯聚高壩競相高歌。優秀的歌手不僅要有好歌喉,還要有即興編詞的才能。歌詞內容多是妹情郎意,直到日沉西山方散。高壩歌會據說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傳說在清鹹豐年間,高壩附近有兩個很有名望的老人肖公和吳公,肖公的女兒肖玉娘是個唱歌能手,她與吳公的兒子吳承祖常到肖家塘邊玩山對歌,互訴衷情,並在七月二十日這天訂下終身。後吳承祖參加了姜應芳領導的侗族農民起義軍,在與清軍的一次戰斗中不幸陣亡。消息傳來,肖玉娘悲痛欲絕,發誓終身不嫁。每年七月二十日這天,肖玉娘都要到肖家塘邊悼念未婚夫,並用歌聲表達懷念之情。她的歌聲感動了這一帶的青年男女,大家都來陪伴歌唱。久而久之,這裡便成了歌場,後因當地惡霸們的干擾,歌場又遷至高壩。髙壩歌會既是悼念肖玉娘和吳承祖的大型集會,也是侗族青年男女社交聯情的好機會。
 
姑婆年
姑婆年是湘、桂、黔毗鄰地區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無三十日則在二十八日)舉行。侗家人非常重視這一天,故又有小年之稱。這一天各家都要舉行邀請姑婆之靈回來與家人團圓的儀式,受到比平日更大更多的尊敬。除佳肴外,各家還做粑粑夾酸肉敬奉姑婆姑母,以示“飨年”。為照顧不能喝燒酒的姑婆姑母,均以甜酒祭奠。侗族人認為,只有敬奉好姑婆之後,人們才能安心過大年。
 
花炮節
花炮節是湖南、貴州、廣西毗鄰地區侗族的傳統節日。因地區不同節期有異,正月初三、二月初二、二月十五;三月初三、三月初五和十月二十六不定。一般在農閒季節,一年一次。花炮節主要活動內容是搶花炮。花炮由一鐵筒制成,內裝火藥,炮口放一直徑4厘米、用絲線包扎的彩色鐵環。按傳統習慣,搶炮隊員必須上穿黑衣、下著白褲、腿扎綁帶。將鐵炮放在鼓樓場中央,舉行簡單儀式後,下令點燃花炮,一聲巨響,鐵環飛向高空,雙方隊員爭先恐後去搶。場上允許擠、搶、護、攔、傳,但不能有傷人動作。能夠將鐵環送上主席台一方為勝。花炮比賽一般一場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們認為一炮福祿壽喜,二炮升官發財,三炮人丁興旺。所以每一炮雙方都會拼命奪搶。花炮節是侗鄉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到節期,方圓幾十裡的各族群眾都來參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組織搶炮隊。搶花炮據說有數百年歷史了。傳說很早公前有個侗家姑娘在河邊打死了水蛇,救了—條小花魚。一天,姑娘到河邊洗衣,看到龍王的女兒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並上前感謝姑娘的救命之恩。從此,龍王的女兒常來人間娛樂,龍王知道後將她關了起來。侗家人便聚在江邊撒花以懷念龍女。久而久之,演變成花炮節。
 
活路節
活路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報京一帶侗族春耕前夕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旬逢戊的第二天為節期。報京一帶共有九個侗寨,按傳統習俗,九個侗寨要推選四個辦事公正、有威信的成年男子處理本地重要事務,其中的兩人為活路頭,即主管農事活動。當地習慣,每年臘月三十日開始,一律停止勞動生產,這天清早,活路頭莊重宣布封存一切勞動工具,各家各戶便在犁耙、紡車、鋤頭、碓窩等農具上貼上封條,直到活路節前不得動用,以使大家過個輕閒的年節。到活路節這天一早,人們興高采烈地集會,活路頭將一捆發出青芽的嫩草放在指定的田壩上,各寨男女老少身穿節日服裝,吹著蘆笙來到田壩上。三聲鐵炮後,活路頭吆牛把犁做耕田動作,然後栽上幾叢嫩草,象征禾苗苗壯、豐收在望。儀式完畢,人們便圍著田壩跳蘆笙舞。當天下牛,各家都要斯掉農具上的封條,並在自家菜園裡栽幾叢嫩茅草,以示農忙季節已到,做好春耕准備。
 
祭薩
祭薩又稱祭祖母。貴州省從江縣貫洞地區侗族盛大祭祀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當雄雞一鳴,人們便吹笙鳴槍,主管聖母堂的寨老打開社門,擺上雞、酒、茶、香紙等進行祭薩活動。“薩”,侗語為祖母之意。祭薩,相傳是紀念古代侗族女英雄杏妮的。杏妮是一位堅強勇敢的姑娘,她曾組織侗家人反抗朝庭的壓迫,後輕朝庭兵圍困在從江縣的九層巖地方,杏妮堅貞不屈,跳崖就義,後化為一座巖石守護著侗家山寨。人們為紀念這位英雄,尊稱她為“薩”,並在各寨建立“袓母堂”,每個祖母堂中都供一塊九層巖的巖石,以示接杏妮到本寨。過去,若某寨發生災、禍,就要從九層巖再接一塊巖石供上,還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以祈求袓母杏妮保佑。初一早飯後,全寨人盛裝匯集在鼓樓坪,小伙子們身著綠衣、白褲、紅頭巾,身背繡花“勝”字袋,手持枭槍、刀、矛,在寨老指揮下舉行殺敵演習,直至中午。凱旋時要在田裡扯一蔸稻桿掛在社堂前,以示敵首級,演習結束後,男女青年還要唱歌跳舞,盡情歡樂。祭薩活動禁止懷孕婦女參加,也不允許她們進鼓樓坪。
 
祭三容神
祭三容神是湖南省通道一帶侗族民間宗教節日,每逢子年(鼠年)和午年(馬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舉行。三容神是當地供奉的男性祖先,人們祭祀它是為了求得人口興旺、村寨繁盛。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淹牛和集款議事。款是過去侗族的一種社會組織,一款包括數寨。屆時,款首召集款內的男性成員,在款坪上共同議事,修改補充先前的款約即習慣法。祭祀的犧牲是一頭事先從外地買回來的牛,屆時鬼師口念祭牛的款詞,大家把牛趕進一個深水潭淹死,然後拖上來,割下其生殖器供在三容神面前,再分割牛肉,待款約商量畢,各寨寨老各領一份牛肉回去,分發給全寨各家各戶,並將新款約公之於眾,表示對新款約的贊同,這項活動即告結束。
 
祭祖魂
祭祖魂是貴州省鎮遠縣報京一帶侗族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舉行。這天早晨,家家戶戶要到祖墳坡掃墓掛青,以悼念祖魂。祭祖用的供品有白肉片、白水蛋、米酒和粽粑。到墳地後擺上所帶祭品並燃香化紙錢,祈求祖宗靈魂保佑本家老少平安、各事順利。
 
浪橋接龍日
浪橋接龍日是貴州省報京地方侗族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舉行。浪橋,就是各寨以家為伙,再邀請一些親朋好友,帶上肉、蛋、魚、米粑、酒等食品,來到橋邊野餐。相傳,橋頭有主管農事的土地神,因此,到這裡可以與土地神同席共飲,以祈求土地神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謂接龍,實為接牛。這裡的侗族認為,牛象犀牛,也象征龍,二月二這天,寨子裡選一些人,來到往年豐收的某寨趕一小牯回寨,還要有蘆笙隊簇擁。到寨中後,把小牯殺掉,將牛肉平均分給每戶人家,名謂“吃龍肉”。然後各家相互邀請,席間,要劃“五龍歸位”拳,唱“五龍歸位”灑歌。牛角要埋在寨中心的犀牛塘地下,以示犀牛回家,接龍歸位了。祈盼龍神保佑本寨當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事事安好。
 
林王節
林王節是貴州省錦屏縣寨母一帶侗族紀念性節日。每年農歷六月的辰日舉行。這一天是紀念當地侗族農民領袖林王的日子。林王名林寬,出身於寨母侗家。其父參加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吳勉領導的侗族農民起義,失敗後逃到寨母。林寬為人友善,為侗家做了許多好事。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因官兵的掠奪欺壓,四十八個侗寨聯合反抗,並推林寬為王。林王興兵攻克數城。後明太袓派兒子朱桢、朱柏率兵三十萬討伐,鎮壓了這次起義。傳說中的林王作戰勇敢非凡,兵敗後被砍了頭,但斗志不減,他手提頭顱回家,讓母親重安頸上,繼續與官軍戰斗,反復三次,終於在六月的辰日離世。為了緬懷這位英雄,人們在這一天為他舉行祭祀活動9寨母侗族在這一天要包一種粗如大碗、長如手臂的大粽粑,傳說林王打仗時就用這樣大的粽杷作干糧。各家要到古楓下擺好大棕粑、酒肉,燒香祭林王,有客人進寨也要到古楓下祭拜。傳說是林王揭桿興兵的地方人們還要唱《林王古歌》頌揚林王功績。第二天,寨母周圍其他村寨的人們還要到寨母村的古楓樹下祭祀林王。
 
麻坡歌節
麻坡歌節是貴州省獨山縣、平塘縣和都勻市毗鄰地區的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民間節日。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原來只是主月初三一天,後因這段時間正好是春節,便改為從初一到十五。初一,人們三五成群向當地的麻坡進發,在麻坡找地方坐下來,派人聯絡,協商賽歌事宜。經雙方同意便開始對歌。由一兩名歌頭起歌尋找對手。其他異性以歌作答,先是一對一、後是二三人對唱。歌聲優美、出口成章、內容貼切又不重復的,會獲得拉拉隊和聽眾的贊美,反之則被轟笑。對歌到一定時候,男女相互有意者可以離開歌場,雙雙到別處去單獨對唱和敘談。情投意合則可以互贈信物。苗族和水族男女青年除了唱歌外,還吹蘆笙、跳蘆笙舞。當地傳說布依族姑娘孟紅在麻坡被財主表哥看中,想娶為妾,他以表哥身份百般誘逼,孟紅死活不同意,表哥勾結官府前來威逼,孟紅在逃跑途中遇到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的苗族後生楊陽。楊陽率苗族群眾打退官兵。就在孟紅楊陽准備成婚的時候,表哥帶領眾兵襲擊,打死了楊陽和孟紅。當地群眾特別足靑年人,非常同情這對有情人,故每年在他們遇難的地方陽紅關(麻坡),集聚祭奠,唱歌。
 
鬧春牛
鬧春牛又稱舞春牛,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侗族民間節日。每年立春這天舉行。立春一過,耕牛就要忙碌。這天,各家各戶都要給耕牛修繕柵圈,把耕牛從山上找回來,添上青草、糯米粑等上好飼料,還要灑上點酒。有手藝的人還要破竹篾、打燈籠,忙制舞春牛的道具.晚飯後,進行“送春牛”活動。“春牛”隊有的提彩燈、有的舞侗帕,最醒目的是兩人合舞的、用竹篾編成的大春牛,春牛身掛紅花,身後是耕耘的農家夫婦,他們扛犁挑桶,一派農家春耕景象。“春牛”隊要到全寨各家各戶,象征將春天和來年的豐收送到每家。每到一戶,領舞人要向主人說幾句吉利話,如“春牛登門,風調雨順”,“春牛游村,五谷豐登”等,主人則喜笑顏開,為“春牛”鳴放炮竹、並獻以糖、紅封包等,以示“春牛”健壯平安。轉完全寨各家,“春牛”隊便來到寨中空礦地進行春牛舞會。在鑼鼓伴奏下,跳耙田、施肥、播種等農作舞蹈。圍觀者一面為“春牛”鼓掌喝彩,一面以歌提出一些農事知識問題,“春牛”以歌作答。至此,舞春牛又轉入熱烈的對歌活動,你問我答,你唱我和,內容多為農事節氣知識,場面熱鬧非凡。
 
情哥送餅日
情哥送餅日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明、大廣一帶侗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早飯後,年輕後生們便邀伙結伴,背著芝麻月餅前去與姑娘們會面。姑娘們早就到達約定的地點,並躲在附近草叢中偷聽後生們對自己的議論。粗心的後生一旦失口讓姑娘聽到,或情斷誼裂,或被譏笑挖苦。等雙方會面,就一對一對分散走向自己選定的僻靜地,雙方敘述相思之情,考查對方是否變心。然後後生摘下木葉鋪地,恭請對方坐下,將准備好的月餅擺在地上,請姑娘享用。他們一邊吃月餅一邊談情說愛,憧憬日後生活,或說或唱,直到日落西、馬歸巢。吃不完的月餅都由姑娘帶走。送月餅是南明、大廣地方侗族青年戀愛過程中必須要例行的活動。這一活動不僅能使男女雙方從說話唱歌中了解對方是否愛自己,還可以了解對方是否有才智,家境如何等。如果男方表現出語言污穢、舉止輕浮,女方即可拔腿離去,戀愛就此結束。
 
賽蘆笙
賽蘆笙又稱蘆笙會。貴州省黎平縣侗族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六和八月十五日舉行,每次歷時一天。每年六月六至八月十五期間,是該地區的農閒季節。節前,這裡的侗族男女青年便開始做賽蘆笙的准備。小伙子上山砍蘆笙竹,姑娘們則精心制作花衣裙。到節日這天,以該縣古邦寨為中心的方圓三四十裡內的侗家村寨,都要派蘆笙隊前來參加比賽,觀看者達萬人之多。每當客隊進主寨寨門時,都要吹蘆笙以示到達。主隊早已等候並回報三支曲子以示歡迎。等各寨蘆笙隊全部到齊,便來到寨邊寬闊的河壩上准備比賽。比賽開始,各隊自行吹奏,以各寨老者組成的裁判人員則在較遠的地方傾聽,以哪隊吹奏洪亮、整齊為勝。主寨要為得勝者掛紅鳴炮以示祝賀。比賽結束。主寨的姑娘小伙子們要挑來一擔擔甜酒和米飯,擺在路旁慰問所有參賽的蘆笙手。待酒足飯飽後,主客相互謙謝而散。這一天,除賽蘆笙外,也是姑娘們比花裙、小伙子們尋情人的好機會。
 
三月三
三月三是侗族的民間節日,節期為五天。每逢農歷三月初一,各家主婦們便忙碌起來,她們做新裝,磨豆腐、備酒菜。三月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三月初三日是節日的高潮,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到菜園采來大蔥、蒜苗洗淨,然後聚在莫嘎樹下,周圍站滿圍觀的人,這時小伙子們當眾上前向意中的姑娘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嘅、嗽”的贊歎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還籃時小伙子要以糖,布料或絲線回贈姑娘。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這天中午,人們要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三月初四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人們頭戴各種假面具盡情唱跳。初五日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儀式畢,節日活動全部結束。關於三月三,侗家有兩種傳說。一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季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一說古時有個姑娘良英和後生橋生產生愛情,但良英的父母卻把她許給了有錢人家,並准備三月初四成親,初三這天,良英和橋生相約在金洞旁古老的莫嘎樹下,不料被有錢人家發現,當即遭辱罵毒打,二人不堪受辱便雙雙投淘金潭殉情,為了紀念這對情人,人們便於每年三月三到這裡吹笙唱歌、談情說愛。
 
掃陽春
掃陽春是湖南省新晃一帶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正月十五日。這一天,男女老少都盛裝打扮,從四面八方趕到河壩上觀看“掃陽春”儀式。“掃陽春”有一定的活動程序,節日的頭天晚上,寨子裡的主持人要組織大家准備豐盛的祭品,然後敲鑼打鼓敬奉“春草大王”。第二天,主持人帶領男女青年手持書有“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四季平安”等字樣的彩色小旗,幾人扛一根連枝帶葉的竹子當掃帚,在鼓樂和鞭炮聲中,從寨腳開始掃起,一直掃到寨頭河邊。主持人一邊指揮,一邊念誦“掃除一切是非口舌、烏煙瘴氣、盜賊瘟疫”等祈語。掃到河邊後要焚香燒紙,意為將一切邪惡送人河內,不再危害人畜。掃陽春習俗由來已久,傳說很早以前,侗族姚姓有個祖先,家裡很窮,為頭人做工卻得不到工錢,有年正月初一,他又去頭人那裡討工錢,直到十五仍未得到一文錢。在回家的路上,他見自己為頭人種的陽春長得郁郁蔥蔥,而自己卻無法度日,一氣之下,便砍來一根竹子,掃爛了全部陽春。後來,人們為紀念這位勇敢無畏的英雄,每到正月十五這天就舉行“掃陽春”。而經過不斷演變,掃陽春的含義已成為驅逐邪氣了。這一天,還要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守歲
守歲是侗族的年節。每年臘月三十日為大年,當晚,寨寨燈火通明,以示紅火興旺。各家男女老少要圍坐在火堂邊守歲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全家要每人喝一碗稀粥,俗稱“年更飯”,以示新的一年田裡有水,泥巴不硬,糧食豐收。這晚,本寨男女青年要相互談心吃“年茶”,但不准唱歌。這天的年茶特別講究,各家姑娘媳婦們到井邊,等老大祭過井後,大家一齊拿勺舀水,以舀到井裡的白泡沫為最吉祥。姑娘們用新水打好油茶敬奉客人。貴州從江宰門寨地方的侗族,三十日晚講究吃團圓飯,然後全寨匯集到鼓樓坪上吹蘆笙、唱大歌,同時還要進行祭“薩”活動。
 
四月八節
四月八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孟江一帶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節日前一天,寨寨村村的姑娘們便相約上山采一種叫“巴煙筒”的樹葉做黑糯米飯。先將巴煙筒樹葉搗碎泡在水裡,再用此水泡糯米一夜,第二天將米蒸熟即呈黑色。人們做黑糯米飯是給牛過生日。這裡的侗家人傳說四月八是耕牛的生日,這一天不准使喚耕牛,並以黑糯米飯喂牛,表示對辛勤耕作的牛的敬意。也有的地方以雞、鴨等供品擺在牛圈邊祭牛神。四月八敬牛還有一個傳說:古時候侗族沒有耕牛,耕地耙田全靠人力,後有一農夫從深山抓來一頭野牛想馴服它耕田,但野牛力大非凡且滿口利齒常常傷人,農夫求助於薩堂(聖祖母),薩堂設計將野牛的利牙脫落,野牛再也無法傷人了。天長日久被馴服成家牛,並老老實實耕作農田9常年干農活的牛實在太辛苦,便向主人提抗議,農夫答應在四月八日這天讓牛休息,並采樹葉做黑糯米飯為牛過生日。牛很高興,以後更勤勞了,從那以後,四月八做黑米飯為牛過生日的習俗便代代相傳。
 
送重陽粑
送重陽粑節貴州省黔東南劍河等地方侗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九月九重陽日。節日前夕,家家戶戶泡米春粑、殺雞炒魚。尤其是姑娘們更為忙碌。節日一早,姑娘們個個盛裝打扮,手提細蔑花邊竹籃,上蓋精制的絲繡羅帕,成群結伙趕往約定地方約會。一般都在較為僻靜的密林、山澗或草坪上。待按約前來的小伙子們一到,大家你推我讓,然後分性別坐成兩排進行對耿活動。雙方你問我答,一唱一和,話不斷歌不停,直唱到精疲力竭。最後,姑娘們取出精心制作的食品,成雙成對地擺在面前,很有禮貌地以歌相約小伙子與自己共同品嘗。小伙子們也很有禮貌地謙讓半天,大家一起分享。待吃飽後,又開始對歌,直到日落。吃剩的食品,全由小伙子們帶走,他們回家後要分送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家中父母兄弟不准吃,要財心等待新媳婦過門後才能欣賞其烹調手藝。
 
送迎灶神
送迎灶神是貴州省黔東南三穗縣侗族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晚進行。這裡的侗家人認為,家家戶戶的廚房都有一位灶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晚,灶神們要匯集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每戶人家一年來的善惡品行,玉皇大帝根據情況予以獎懲。因此,侗家人每到這天晚上,除為灶神燒香奠紙送行外,還要供以糖,糍粑和酒。據說糖和糍粑可以粘住灶神爺的嘴,不便多說話,灶神喝了酒,神志便不清了,這樣可以忘掉主人家的言行。也有人家為了拖延灶神上天的時間,一直到深夜才為灶神送行,據說灶神去天庭晚了就無時間匯報,主人家可以避禍得福。灶神上天後需七天七夜才能返回,故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戶又要迎接。接灶神時的儀式,供品與送行時一樣,只是每家都趕早不趕晚,將廚房收拾得干干淨淨,以便使灶神歡心,將福氣帶到家中。
 
跳桃源洞
跳桃源洞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南明一帶侗族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故又稱七月半跳桃源洞。這是一個充滿迷信色彩的節日。傳說很久以前,侗家姑娘燕梅和妹仙與寨子裡的兩個後生相愛,但寨子裡有個財主垂涎於兩個姑娘的美貌,欲設法強占,並殺害了她們的情人。燕梅和妹仙悲痛欲絕,於七月十五日晚逃進深山,不久便神經顛狂,自歌自語、手拍腳跳起來,此時,她們的靈魂已飛到桃源洞與情人相會。燕梅和妹仙失蹤後,其父母四處尋找。後來在深山裡找到女兒,並看見她們跳唱不停,當要拉她倆回家時,歌息身倒了。人們為紀念兩個不幸的姑娘,便將每年的七月半定為跳桃源洞的日子,並代代相傳。每年一到這期間,天天清晨,家家吃過祭祖飯後,男女老少洗腳換衣,邀遠方客人去參加跳桃源洞活動。這項活動,一般挑選幾個在愛情上受到挫折的姑娘任主角,先用帕子蒙其臉,端坐在椅子上,兩掌伏膝,默默沉思,老歌師燒紙念咒語,並口噴淨水,將姑娘“送”上桃源洞之路。過一段時間姑娘便雙腳輕輕顫動,雙手輕拍膝蓋,由緩到急地跳起來。歌師則用輕歌引誘,讓她回答“去桃源”的經過。姑娘以歌作答,多為艱難曲折的經歷。跳桃源洞的姑娘一般要唱上百首行程經歷的歌,內容均為抒發愛情上的不幸之情,令人傷心落淚。歌師引唱到一定程度就要引姑娘“還陽”,再唱下去,據說會真的“走陰”。
 
土王節
土王節又稱土皇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一帶侗族節日。每年農歷谷雨前兩天舉行,為期一天。這天,各寨子裡的青年男女們結伴來到離寨子不遠的“土王坡”上,舉行各種娛樂活動。除斗雞、賽臂力、比鳥槍、對歌外,最有特點的是吃茶苞。小伙子們將用籐串起的茶苞圈出其不意地套在姑娘的脖上,有的將茶耳丟進姑娘的瓢簍裡,有的干脆將未脫殼的茶苞塞進姑娘的嘴裡,未成熟的茶苞又苦又澀,異常難吃,但姑娘們知道,這是小伙們在考驗自己,再苦再澀也得吞下,否則就會被人恥笑對愛情不忠。傳說古時候有十八對侗族男女,為反對封建婚姻,爭取愛情自由,不甘屈就於舊禮教,於谷雨前自缢身亡。十八對情侶的死深得後人同情,於是每年到這個時候,侗家青年都要集會吃茶苞,以示緬懷十八對情侶,久而久之,便沿襲為固定的節日。土王節也是侗族青年進行社交活動和娛樂的日子,每年節後,都有不少青年男女尋到自己心愛的人。節日裡纏綿的木葉聲、深情的“結交歌”回蕩在山野中。
 
洗牛節
洗牛節又稱洗牛身,是貴州省榕江一帶侗族的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節日一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做美味佳肴9這一天最主要的活動是將牛拉到河邊,洗去牛身上的泥垢。然後將雞、鴨的翅膀毛插到牛圈旁,祈禱耕牛清潔平安。為什麼要過洗牛節,侗族有個傳說:很久以前,天地剛剛形成,天上的玉皇見人間終年勞作仍得不到溫飽,便讓牛魔王下凡告訴人們一天吃一頓飯,牛魔王卻將玉皇聖旨錯傳成一天吃三頓飯。這樣人間天天為吃飯發愁,日子更苦了。牛魔王感到內疚,便請求玉皇讓他下凡替百姓干活。這年六月六日牛魔王下凡,並勤勤懇懇為人類拉犁、拉耙。從此,百姓生活好轉。為感激牛,侗家人定每年六月六日為牛洗身,並沿襲成節。每年這一天,為牛添油上好飼料,讓辛苦了一年的耕牛靜心養身。
 
洗澡節
洗澡節是湖南省錦屏縣平秋地方侗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立夏日。這天早晨,寨子中的老人和孩子們身背兜筐到山上去采草藥,所采草藥主要有九裡光、三角楓、金銀花、蘭花、節骨草、枇杷等二十多種。采回後用清水洗淨下鍋煮熬,熬好後舀出,再配以米酒和鹽巴,用來沐浴。這天人們都休息,個個要洗藥水操,爾後還要美餐一頓,痛飲幾杯。據說用藥水洗澡可以防多種疾病,故侗族有諒道:“立夏不洗澡,全身毒瘡咬”。
 
行年
行年節是湖南省通道一帶侗族的節日。當地侗族把春節期間稱為行年。每到這期間,各寨都要集體游鄉作客,實際是一種村寨間相互賀年娛樂的活動。其中有一種叫“雞尾客”的活動非常有趣。甲寨的“雞尾客”准備到乙寨去時,蘆笙隊在鼓樓旁的巖坪裡吹起“集合曲”,人們便集合排隊。參加者均穿自織的侗布襪子,蘆笙隊上身還必須穿特制的舞衣,衣邊吊有小海螺、小蚌殼之類。頭上勒一白布帶,一邊插雄雞尾羽,一邊插銀制的葉片,“雞尾客”由此得名。參加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數視村寨大小而定。隊伍前面的“客頭”頭包一丈多長的圍巾,身披紅毛氈,手撐一大紅傘,胸掛羅盤。第二個“頭客”是男扮女裝,象征侗族最高女神先袓母。其頭包圍巾,插雞羽和“銀舌螺蓋”,身披花格毛氈,第三“頭客”腰佩寶劍,進乙寨時要抽劍出鞘。其後是蘆笙隊,除穿恃殊的服裝外,蘆笙上還插戴羽毛。隨後是作客的人們,個個盛裝打扮。隊伍出發前先祭本褰“先祖母”。到達乙寨時,乙寨的人熱烈歡迎,爾後蘆笙隊邊吹邊舞,進行踩堂。踩堂畢,乙寨姑娘後生們要搶甲寨客人頭上的雞羽,然後將客人拉到家中熱情款待。第二天,兩寨人共同巢會,乙寨各家主動端來酒菜,真是百味俱全。宴會上乙寨姑娘開始唱歌,甲寨客人對答,並對乙寨的熱情款待表示感謝。宴會結束後,人們依依不捨地告別,乙寨送甲寨一豬頭,意為下次再來。
 
月也節
月也侗語即到別寨做客的意思,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一帶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八開始進行,時限不定。此節具有村寨間相互聯誼的性質,與貴州侗族的月賀類似,但其活動內容有別。正月初,當某寨人看到鼓樓大柱上的紅喜貼時,就知道將有別寨月也隊前來,於是全寨家家忙著准備接待客人。客寨人一到,主寨便前去迎接,主寨寨老致歡迎詞後,兩寨聲笙隊各奏一曲,一同到鼓樓坪。這時,主寨各家便上前拉客人到自家做客,若“月也”隊住三五天,每天活動結束後都要被拉到各家,俗稱拉“也”,以拉到和拉多為榮。到家後殺雞宰鴨熱情款待。這期間,“也”還要演唱侗戲和桂戲,人們可向演出者贈以紅封。姑娘和中年婦女們要送自己織的布,一般不少於八尺。“也”收到布後要點名致謝,並將布掛在戲台上,直到“也”離寨。離寨的前一天,賓主在鼓樓坪共餐,除全寨殺一兩口豬外,每家要送些酒菜,人們邊吃邊喝,親密熱鬧。“也”告別回寨,主寨男女老幼送到寨口,並以豬頭、糍粑相贈,有的姑娘還為意中人送上信物。按習俗;第二年為主寨去客寨還“也”,若不還“也”,兩寨就此斷絕關系(親友除外)。“也”回到本寨要舉行匯報演出,並公布主寨送的禮數,而後在鼓樓坪會餐一頓,將豬頭、糍粑分給各家。至此,月也宣告結束。
 
祖公節
祖公節又稱甲戌節或平安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一帶侗族吳姓中最為隆重的祭祀性節日。節期在每年立秋後的第一個甲戌日。相傳這是侗族吳姓始祖吳賭囊離開老家逃難到黎平的日子。侗族吳姓人家每到這天都要盛裝打扮,各房族在房族長老的帶領下,先到古代女英雄杏妮壇前吹奏“三首落地”蘆笙曲,並供奉祭品。人們列隊在壇前順逆各繞三圈,領隊長老邀請天子大祖母在節日中與民同樂。等鐵炮、鞭炮響過,領隊長老手持半開紙傘,身背象征袓先逃難的米袋,帶領房族成員前往蘆笙場比賽。待各房族到齊,年輕女子要回家挑甜酒涼水,回來後用大碗盛滿,排開長陣,先敬父兄,後敬前來觀看的客人。比賽蘆笙時,各房族要選一人參加評議組。得勝者要掛紅發獎。活動結束,姑娘們挑桶回家,同一房族親友的後生們要往桶中添糖果等禮品以示對她們送甜酒的感謝。晚飯前,家家都要帶祭品到河邊祭祀,放一片芭蕉葉到河中,以示送始祖靈魂返回老家。晚上,各蘆笙隊自願組對比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1. 首頁
  2. 面相
  3. 手相
  4. 十二星座
  5. 夢境解密
  6. 居家風水
  7. 取名秘籍
  8. 八字合婚

Copyright © 神卜網 All Rights Reserved